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新洲造”火箭95天成功“四連發”
2022-10-20 10:16:55來源:長江日報編輯:李燕責編:蔣碩

  原標題:中國星谷“航天速度”邁向中國航天第三極 “新洲造”火箭95天成功“四連發”

“新洲造”火箭95天成功“四連發”

衛星産業園。

“新洲造”火箭95天成功“四連發”

“快舟·新洲”號火箭。

  自2017年武漢國家航天産業基地(2021年被命名中國星谷)在新洲正式動建,中國星谷便駛入商業航天的新賽道,致力打造中國航天第三極。

  ■ 95天“四連發”

  “新洲造”火箭太空劃出完美弧線

  2022年9月25日6時5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試驗十四號和試驗十五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試驗十四號衛星主要用於開展科學試驗、新技術驗證等領域,試驗十五號衛星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和防災減災等領域。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正是位於新洲武漢國家航天産業基地的“新洲造”火箭。這是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的第18次飛行,也是該型火箭2022年第4次執行發射任務。

  6月22日酒泉,8月23日西昌,9月6日酒泉,9月25日太原,短短95天時間,“新洲造”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分別在3地成功執行4次發射任務,取得了“95天四連勝”的佳績。

  “‘新洲造’火箭95天成功‘四連發’,展示的是中國星谷開啟‘航天速度’奔向‘中國航天第三極’的努力。”新洲區武漢國家航天産業基地工作專班(以下稱“航天專班”)負責人説。

  ■ 三大主體産業園全部投産

  交出亮眼成績單

  “‘四連發’之後,火箭産業園內還有多枚火箭整裝待發,年底前有望發射升空。”航天專班負責人介紹。

  2020年1月,火箭産業園區建成國內首傢具備年産20發火箭總裝測試能力的現代化産業園。自此,“新洲造”火箭的研發、生産快馬加鞭。2021年8月,火箭産業園首批火箭(共兩枚)下線,其中之一被命名為“快舟·新洲”號的快舟一號甲遙五固體運載火箭出征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于同年10月27日發射升空,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火箭産業園再次迎來密集發射期,我們期待‘新洲造’火箭在太空劃出一道又一道完美的弧線。”航天專班負責人説。

  與火箭産業園一路之隔的衛星産業園內,七八層樓高的衛星零部件庫,存放著數百顆衛星製造所需要的零部件。出庫、裝配、總裝、測試……國內首條小衛星智慧生産線有條不紊地運行。

  航天專班負責人介紹,衛星産業園的建設真正創造了“航天速度”。從小衛星智慧生産線的設計到試運行,僅僅用了429天,實現11項關鍵技術突破,23個系統118台設備從無到有。

  2021年5月13日,武漢國家航天産業基地衛星産業園開園,我國首條小衛星智慧生産線亮相,首顆“武漢造”衛星正式下線。“這標誌著全國首個基於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衛星柔性智慧生産線正式投入運營,標誌著我國衛星批量生産時代來臨。像造汽車一樣‘智造’衛星的夢想照進現實。”航天專班負責人説,這在商業航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據了解,衛星産業園具備年産240顆小衛星的能力。“如按最高産能計算,一天半就有一顆小衛星下線。生産線還可以相容多個型號的變批量生産需求。”

  前不久,由航天科工空間工程公司(衛星産業園運營方)與武漢紡織大學聯合共建的“航天極端環境柔性防護材料聯合創新中心”成立,旨在攻關柔性可編織紡織材料,用於衛星、火箭、飛船等機體構造等,以降低小衛星的成本、重量,讓小衛星更加輕、靈、快、廉。

  另一個主體産業園電磁防護材料産業園的建設同樣按下“快捷鍵”。繼2021年部裝産線試運營之後,今年,電磁防護材料産業園總裝産線正式投産。

  面積約3.5萬平方米的電磁防護材料産業園,主體建築包括生産廠房、倉庫、研發檢測實驗樓等。園區生産的電磁防護材料可確保火箭在發射過程中、衛星在太空運行中,不受外界電磁信號的干擾,為遨遊太空的火箭和衛星穿上“保護罩”。

  電磁防護材料産業園二期工程研發大樓,目前正加緊室內裝修,可望于年底投入使用。

  航天科工武漢磁電有限責任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電磁防護材料産業園建設目標定位為國家級電磁防護材料産業基地,支撐國家先進裝備生産發展需要,將成為國內一流的集電磁防護功能、結構材料及部件電磁相容材料,研製生産和超材料應用於一體的研發高新技術産業園。

  航天行雲科技有限公司的衛星研發生産基地也將於今年12月建成投産。

  該公司主導的我國天基物聯網星座——行雲工程目前進展順利,預計近期實現小規模組網。

  據介紹,該工程計劃分三個階段完成建設。目前,工程第一階段建設任務已圓滿完成。在軌兩年來,兩顆“行雲二號”衛星成功驗證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並在多個行業領域開展了應用測試及試點示範應用。

  第二階段建設完成後,就能實現小規模組網,在空間段、地面段及用戶段再次提升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為行雲工程的全面建設扣上重要一環。

  據悉,行雲工程第二階段建設完成後,中國及中國周邊區域可以達到平均每30分鐘就有一次衛星過頂、提供一次衛星通信服務的能力。這一階段系統將形成面向南北緯目標區域的穩定業務運營能力,具備為用戶提供較為完整的天基物聯網系列産品和系統解決方案能力,開始在國內重點城市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規模化推廣包括集裝箱、海洋、地災、氣象、環保、電力、農業、應急、物流、水利等在內的10多個重點行業的應用,實現行雲衛星系統從“試用”到“實用”的跨越。

  未來,第三階段建成後,行雲工程將完成由百餘顆低軌通信衛星組成的天基物聯網星座,實現全球範圍內的萬物互聯。

  ■ 規劃“四園一中心”

  加速聚集航天産業

  新洲區圍繞商業航天領域開展大招商,大批上下游配套項目在武漢國家航天産業基地快速集聚,正形成以新一代航天發射及應用為基礎,以衛星平臺研製及載荷、空間信息應用服務、航天地面設備及製造為特色的完整産業鏈,打造千億産業集群,構築起武漢國家航天産業基地的“航天生態圈”。

  據了解,武漢國家航天産業基地2021年實現産值50億元,今年上半年産值突破30億元,同比增長22.2%。

  航天專班負責人介紹,武漢國家航天産業基地正加緊謀劃“四園一中心”建設——

  航天新材料産業園:圍繞陶瓷材料、複合材料、防隔熱材料、推進劑材料、高性能纖維材料、石墨烯材料、功能涂層材料等關鍵材料,打造航天新材料産業園。

  綠色船舶製造産業園:圍繞綠色船舶設計、安全標準體系、新型船舶製造等重點領域,推進綠色船舶船型標準化,打造重點引領、優勢突出、整機帶動、配套協調的船舶製造産業園。

  航天電子産業園:聚焦航天電子研發製造、空天地一體化信息技術、航天科技應用研發、航天零部件及産品製造、新材料研發及製造等,打造航天科技、電子信息、智慧製造、新材料四大産業集群的航天電子産業園。

  航天信息産業園:圍繞衛星研製、衛星測控、衛星運維、衛星應用,建設以衛星産業生態中心、智慧製造中心、運維繫統及應用終端等為主要內容的航天信息産業園。

  航天大數據科創中心:圍繞衛星平臺及載荷製造、通導遙(通信、導航、遙感)、空天地海、寬窄帶等四個一體化,開展應用場景研究開發,打造産業綜合配套和綜合服務平臺,培育航天基地的核心競爭力,塑造具有獨特産業和文化價值的高品質載體。

  “‘四園一中心’建設將進一步完善中國星谷‘航天生態圈’,推動中國星谷加速站上中國航天第三極。”航天專班負責人説。

  (文:李亦中 程書雄 劉慧 圖:吳毅 沈雷平 葉東輝 唐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