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     輿情智庫
長江魚類資源摸清最新“家底”
2022-10-26 09:37:41來源:長江日報編輯:李燕責編:蔣碩

  原標題:長江魚類資源摸清最新“家底” 禁漁以來短生命週期魚類種群快速恢復

長江魚類資源摸清最新“家底”

  長江中,現在還有多少魚?日前,《水産學報》刊發了一篇論文《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與環境本底狀況調查(2017—2021)》,為我們“更新”了長江魚類資源的最新數據。

  據了解,這項《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2017—2021)》(簡稱“長江專項”),由農業農村部統籌部署,由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總牽頭,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産研究所技術總協調,集合了24家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力量,歷時5年,從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的魚類種類組成及分佈、魚類資源量、瀕危魚類、長江江豚、漁業生態環境等7個專題開展了系統調查。這是關於長江魚類資源的第二次大型調查。

  在此之前,1973—1975年我國開展的“長江六省一市水産資源調查”,是對長江魚類資源的第一次大規模專項調查摸底。40多年來,這一數據一直沒有更新。

  現在,這個第二次調查所獲得的最新數據,可以為長江十年禁漁的效果評估提供一個基準數據。

  ■ 長江現在還有多少魚?

  10月25日,“長江專項”首席專家、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産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介紹,“經過估算推斷,長江流域的魚類資源現存數量約為8.86億尾,資源重量為12.48萬噸,僅相當於20世紀50年代的27.3%、60年代的30.9%、80年代的58.7%。這表明,長江流域全面禁捕前,長江魚類資源總體呈持續衰退趨勢。”

  本次調查共採集到魚類323種,包括歷史有分佈、本次也採集到的魚類有308種;另外,長江外來魚類記錄數量由歷史記錄的19種上升至現有的30種,預示外來魚類入住長江水系的規模有所擴大。

  調查顯示,鯉、鯽、鰱、黃顙魚、短頜鱭、鲇、蛇鮈、草魚、光澤黃顙魚、鱖、銅魚、翹嘴鲌、鳊、鳙為流域性優勢種,漁獲重量佔比達到50%,數量佔比達到45%。

  四大家魚的産卵場,主要分佈在上游6個江段(總規模約0.96億粒)、中游12個江段(總規模約43.93億粒)。

  漢口和漢口下的江段,是産卵規模較大(大於0.5億粒)的産卵場之一。這顯示,武漢江段産卵場的保護,對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來説非常重要。

  ■ 江邊看江豚有望成新的休閒方式

  目前,長江江豚種群穩中有升,分佈範圍進一步擴大。當前主要分佈于鄱陽湖、洞庭湖和長江中下游幹流及通江支流水域。

  其中,鄱陽湖的種群數量較為穩定,平均457頭。洞庭湖約110頭,在湘江營田以下河段及東洞庭湖呈現連續分佈。近幾年調查顯示目擊率有一定上升,這説明它的種群可能有所恢復。

  宜昌以下長江幹流的江豚數量估算約445頭,種群數量變動不大,分佈區也較為穩定,密集分佈在荊江門江段、湖口至彭澤江段、安慶至銅陵江段和南京保護區江段等。

  隨著長江全面禁捕後,小個體、短生命週期的魚類資源得以恢復,長江江豚的捕食條件有望逐漸改善。

  今後,隨著長江中下游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相關保護區規範調整和綠色航道建設,以及自然岸線的修復,棲息和攝食場所得以恢復,食物進一步豐富,江豚的分佈範圍將進一步擴大。

  “江邊看江豚,有望成為我們一種新的休閒方式。”危起偉笑著展望這一美景。

  ■ 長江幹流魚類資源有望8年平衡

  2021年,國家發佈新版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長江流域的一、二級保護魚類增至29種(類),本次專項調查共記錄到15種。

  通過水聲學探測估算,5年來,在葛洲壩下游80公里江段內,中華鱘的自然繁殖個體分別為27尾、20尾、16尾、13尾和15尾。近5年來,沒有觀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繁殖。

  長江鱘也是類似情形,近年來一直沒有觀測到自然繁殖行為,它也因此被 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22年更新)認定為野外滅絕。

  所幸,5年來,在長江流域共記錄胭脂魚413尾,其中,最大個體是一條超過6公斤成年魚,表明長江中仍有一定規模的胭脂魚親本,它們可能有小規模的自然繁殖。

  2018年在漢江上游太白河,研究人員採集到了川陜哲羅鮭的當年生幼魚,證實其在太白河有自然繁殖活動,估算資源量為3814尾。

  圓口銅魚、金沙鱸鯉、紅唇薄鰍、岩原鯉等11種魚類,在長江中仍有一定規模的自然種群。

  隨著長江大保護、長江十年禁漁的全面落地,不到2年時間裏,研究人員發現,長江中的一些短生命週期魚類種群在快速恢復。通過數字模型演算,鄱陽湖、洞庭湖的魚類資源量在3~5年內就能得到恢復;長江幹流有望在8年左右達到資源量的平衡。(長江日報記者金文兵)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