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湖北區域碳市場加速轉型逐“綠”新賽道
2023-02-20 09:55:28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賣碳翁”交易活躍 “碳券商”點碳成金 湖北區域碳市場加速轉型逐“綠”新賽道

  作為全國首批七個碳交易試點之一,湖北已建立了成熟的碳市場交易體系,累計交易量和成交總額保持全國前列。

  近年來,瞄準碳交易、碳金融、碳普惠、碳資管等領域,湖北碳市場正加速轉型,由參與碳配額交易的“賣碳翁”,向點碳成金、提供綠色金融綜合服務的“碳券商”轉變。

  由碳交易向碳服務、碳投資轉型

  2010年,湖北提出“打造全國碳金融中心”。次年,湖北入列國家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4年4月,湖北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

  截至2022年底,湖北碳市場配額累計共成交3.75億噸,佔全國份額的44.6%;累計成交總額達90.71億元,佔全國交易總額的46.9%。覆蓋企業數量從最初的138家擴大到339家,涉及鋼鐵、水泥、石化、化工等16個行業,均為年耗能1萬噸標煤以上的工業企業。另外,還有合格投資機構940多家參與交易,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主體結構。

  正因湖北試點碳市場的領先優勢,中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以下簡稱“中碳登”)得以花落湖北。

  隨著2021年全國碳市場的開市,試點碳市場交易面臨的外部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作為區域“雙碳”工作探路者,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湖北碳交中心”)開始了湖北碳市場的轉型之路。

  湖北碳交中心總經理何昌福介紹,通過新設中碳資管公司,由碳交易向碳服務、碳金融和碳投資轉型,初步構建起多元化、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在創新業務體系方面,聯合湖北電力交易中心推出全國首批電、碳市場雙認證的綠電交易憑證,建立了電力市場與碳市場協同聯動機制;上線碳監測雲平臺,利用金融科技推進網點綠色轉型。

  在綠色金融服務産業方面,推進建設“鄂綠通”平臺,助推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融資發展,併發揮專業優勢,協助多家銀行完成項目減排總量審定工作;新組建的碳達峰基金規模已達20億元,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助推湖北打造低碳産業集群;開展“碳關稅”專項研究,為相關進出口企業的業務需求做好技術儲備。

  每一次“綠色出行”都可存入碳賬戶

  乘公交、騎自行車、步行……未來,你的每一次“綠色出行”都可被量化存入個人碳賬戶。

  “減碳事關每個人、每家企業,湖北在碳普惠方面已積累大量經驗。”湖北碳交中心碳中和部負責人劉樹説。

  什麼是碳普惠?簡單來説,它是對個人、家庭、小微企業踐行低碳行為産生量化的減碳結果給予價值確認,並賦予經濟或政策激勵的減碳引導機制。其特點是個體減碳量很小、不容易記錄和監測,同時又在社會上大量存在——“量不大但面很廣”。

  目前,湖北碳交中心已與武漢市和武昌區的碳産業平臺共同成立碳普惠管理公司,該公司將建立並運營集個人碳普惠、企業碳核算、碳賬戶登記于一體的統一碳普惠平臺,企業和個人低碳行為(低碳消費、低碳出行、植樹造林)將會被量化並計入“碳賬戶”,支撐武漢市碳普惠體系建設。以武漢市試點為起點,平臺將逐步延伸覆蓋全省和全國。

  在碳中和服務方面,湖北碳交中心還與吉林大學、中國能源建設集團、中國飯店協會、中傳互動、吉利數科等達成戰略合作,為會議活動、建築、賽事、企業運營等輸出碳中和服務體系。

  在林業碳匯方面,湖北碳交中心與十堰市、恩施州、來鳳縣、英山縣等地方政府簽署林業碳匯開發協議,將碳匯資源轉化為資産、生態産品轉化為資本。

  五大平臺逐“綠”新賽道

  面對碳達峰、碳中和的莊嚴承諾,湖北將綠色、低碳發展作為推進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

  作為省屬唯一金控平臺,湖北宏泰集團同時建設了全國、區域“兩個碳市場”,已佈局形成五大“涉碳平臺”——

  中碳登,定位為全國碳市場基礎設施平臺,承擔全國碳市場註冊登記和清結算職能;湖北碳交中心定位為區域碳交易和碳金融創新的承載平臺;籌建中的武漢碳清算所定位為全國性涉碳金融工具清結算基礎設施平臺;中碳資産管理公司佈局碳服務、碳普惠、碳認證、碳投資、碳匯開發等全産業鏈涉碳業務;雙碳基金公司依託基金投資工具,著重培育打造低碳産業群。

  湖北宏泰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陳志祥表示,集團將認真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要求,充分發揮好“兩個碳市場”協同發展效應,協同式、突破性推動碳金融創新和低碳産業培育,積極打造全國碳交易樞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左晨 通訊員 宏小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