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是一座古老的城、磚瓦的城,也是一座變革的城、新景的城。”4月19日,由武漢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辦,武漢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協辦,武漢岀版社承辦的武漢文史講壇第17期講座在武漢中心書城舉行,江漢大學人文學院青年教師劉文祥用景觀變遷揭示武昌別樣的“城象”。
第17期武漢文史講壇現場 攝影 馬波
2023年是武昌建城1800週年,在與現場讀者交流中,劉文祥以城市景觀為切口,用一幅幅老照片,以武昌近世歷史進程中的景觀變遷為主線展開敘述,將老武昌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與大家一道同武昌城來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
江漢大學人文學院青年教師劉文祥進行主題授課 攝影 馬波
劉文祥通過對史料的梳理,探尋武昌在視覺上發生的演變歷程。他表示,從郢州城、鄂州城的時代開始,這座城垣在選址上就已體現出充分利用天然山體的佈局思路。同時,襟江帶湖、大澤環抱的地理氣勢,是武昌城所具有的天然基因,明清武昌城墻的選址佈局,對這些天然水域也進行了充分利用,它們共同構成了武昌城周邊第一道天然“城壕”。水也在此穿過城墻,由城內湖渠串聯起貫通的網絡,延展成城池內部的水脈,“‘海綿城市’和‘河湖保護紅線’的概念在當時人與水的相處模式中已有體現。”劉文祥介紹説。
隨著歷史的進程,武昌城市空間也不斷拓展。1900年,武昌成為長江沿線的開放口岸,從張之洞修築武昌沿江的武豐、武泰二閘,武金、武豐二堤開始,坐擁“大江大湖”天然形勢的武昌,真正走出城墻的庇護,開始擁抱大江大湖,從城垣時代開始走向“湖濱時代”乃至“長江時代”。
據介紹,自2020年7月起,武漢文史講壇已陸續舉辦了16期,邀請了多位從事文化傳播和文史研究的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及社會賢達,圍繞武漢地區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成果和精神特質,與聽眾面對面交流。
本期主講嘉賓劉文祥為歷史學博士,江漢大學城市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從事武漢城市史、中國近代建築史、中國近代大學史的研究,著有《珞珈築記:一座近代國立大學新校園的誕生》《城象:武昌的歷史景觀變遷》和《武昌老學府》等。(文 李沅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