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至10日,由武漢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帶隊,武漢市黨政代表團南下赴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廣州、深圳等地學習考察,武漢相關部門和區(開發區、功能區)負責人參加。4天時間,2場招商推介活動,14個點位學習和企業拜訪,行程緊湊、收穫滿滿。
一路走一路考察,一路學一路思考。5月11日,長江日報記者採訪多位參加考察的領導幹部看到,南下學習,更加堅定大家解放思想、真抓實幹,加快推動高品質發展的信心與決心。學改革、學開放、學創新,更要學大灣區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精神品質。
考察之後,如何對標先進、找準差距、看清優勢,在積極融入國家戰略中,加快提升城市能級,將是武漢這座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的真正考題。
武漢幹部實地走訪廣州南沙政務服務中心。記者郭良朔 攝
發展奇跡蘊藏“中國式現代化密碼”
廣深是武漢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參照係”
為什麼是大灣區?
數據顯示,到2022年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近13萬億元人民幣。這裡是全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的縮影。
其中,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40多年來,憑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創造了城市發展的奇跡,創造了許多先進經驗;廣州是中國城市規劃和治理的榜樣,舊城“微改造”如永慶坊成為新時期城市有機更新的標杆……
廣深是武漢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參照係”。實際上,武漢也與廣深地區産業協同度高、經濟聯繫緊密,華為、騰訊、比亞迪、順豐、華星光電、邁瑞醫療等一大批龍頭企業在武漢都有重大佈局,為武漢産業轉型升級、換道超車發揮了重要作用。
“深圳之特,特在科技創新;廣州之美,美在精緻精細。”漢陽區委書記徐麗説,在廣深考察學習期間,處處感受到濃濃的“科技味道”、強烈的“創新精神”;參觀永慶坊,用“繡花功夫”保留了舊城肌理和文化,又通過“文化+”旅遊、餐飲等産業為老城和舊村注入新的活力,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當我們對標廣深發展時,他們已瞄準全球一流;當我們涌向廣深招商時,他們已遠赴海外搶商。”江夏區委書記張斐感慨,在各個階段廣州、深圳都能敏銳捕捉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這也啟發他,“要跳出江夏看江夏”。
在新洲區委副書記、代區長舒基元看來,深圳開放創新的蓬勃生機、重商親商的鮮明態度、敢拼敢搶的鬥志氣魄,都令人印象深刻,“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坐不住、等不起的緊迫感”。他認為,推進城市有序更新,高效辦成一件事,打造宜居韌性的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營商環境升級版,都值得武漢在下一步工作中學習借鑒。
“我感觸最大的是,要有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錨定目標、把準方向、全力以赴、一張藍圖幹到底。”洪山區委書記林文書説,大灣區之行,是學習取經之行。廣州始終堅持産業第一、製造業立市,瞄準最前沿、最尖端的産業技術,佈局産業鏈核心環節,不斷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深圳始終堅持創新發展、大抓産業,催生出華為、騰訊、大疆等世界級創新企業,闖出一條以高水準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的路子……這些,都為正處於轉型升級關鍵期的洪山,提供參考和借鑒。
蔡甸區區長余從斌認為,大灣區學習考察之行,深切感受到大灣區敢為人先的“強動力”、創新發展的“強活力”、招商引資的“強磁力”。這也激勵了區裏的幹部,開展強化創新驅動大比拼——敢於在火熱比拼中比創新主體、拼創新生態、建創新平臺,深入實施市場主體和專精特新企業倍增計劃,“見苗澆水”培育企業、“放水養魚”壯大企業、“騰籠換鳥”改造企業、“築巢引鳳”吸引企業,加快形成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生動局面。
“這次的考察學習就是學戰略定力,一以貫之;學創新轉型,一鼓作氣;學繡花功夫,一脈相承”。在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田燕看來,廣州南沙新區經過10年蝶變,從小碼頭到大通道,從荒蕪之地變身科創熱土,從灣區之心躍升未來之城,這是堅守的力量。對於城市功能區的規劃建設,要有堅持數十年持續打磨的韌勁,培育産業,築巢引鳳。
華為、騰訊在深圳從中小企業發展壯大起來
哪怕面臨失敗也要堅持創新
考察期間,“攜手大灣區 共構新格局”2023武漢招商引資暨武漢新城推介大會、“相約英雄城 聚力新動能”2023武漢招商引資暨“專精特新”企業懇談會分別在深圳、廣州舉行。活動共簽約項目103個,簽約金額達2838.51億元。
實地走訪,不少武漢幹部更加直觀感受廣深高速發展密碼,“高水準對外開放、國際化營商環境、創新文化”成為其中關鍵詞。
在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片區,一座座數字經濟的龍頭企業大樓拔地而起。廣州數字經濟的發展腳步,也如這拔節生長的一座座高樓大廈,不斷加速。
武漢市經信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相衛細數一組數據:2022年,深圳、廣州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分別達到9000億元、3633億元,分別是武漢的5倍、2倍;涌現出了華為、騰訊、中興通訊、TCL科技等一大批躋身全國前列乃至世界知名的數字經濟企業,不少領域都居全國首位……
“通過考察學習,我們看到了發展上的差距、工作上的差距,也看到了數字經濟發展的廣闊空間,更加感受到一種緊迫感。”楊相衛舉例談道,廣深兩地思想解放,銳意創新——為破解數字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相繼以立法明確數字經濟發展方向,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措施給力,落地見效——廣州出臺落實40余份數字經濟規劃政策,從2015年開始建設包括三個琶洲的三個特色片區組成的總面積達81平方公里的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牽引全市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深圳出臺落實《深圳市數字經濟産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安排1億元為2000家左右規上工業企業提供診斷諮詢服務、數字化改造解決方案等等。
深圳的發展奇跡與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相伴相生,這裡誕生了華為、騰訊等眾多知名企業,它們無不是從中小企業發展壯大起來的。在這裡,改革開放的浪潮、一流的營商環境、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為創新創業提供了絕佳土壤。
“大灣區最大的特別就是‘創新’二字。”在黃陂區委書記何建文看來,創新成為驅動大灣區發展的活力基因。大灣區企業把創新作為自身的一種追求、一種責任、一種自覺,哪怕創新失敗,也要堅持創新。政府通過搭建創新創業平臺,讓創新人才由“鳳凰牌”變為“永久牌”,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撐。
“廣州、深圳等城市的科創工作經驗中,關鍵要點之一就是實現科技體制的轉軌。服務好科技創新主體,把重點工作從項目管理轉向企業、人才服務,把更多精力轉到創造環境、搞好服務上去。”武漢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盛繼亮認為,大灣區十分注重對企業這一創新主體的持續培育,涌現出一批土生土長的重量級科技型企業。
“處處有創新”的社會氛圍,也給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孟武康留下深刻印象。“無論廣州還是深圳,都培育出了濃厚的創新文化,從企業員工、科研工作者到園區管理者、各級政府工作人員,每個人身上都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孟武康舉例,在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琶洲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等地,區域發展規劃具備先進性、系統性,無論是制定産業規劃還是出臺各類政策,既瞄準前沿又結合發展實際,並且及時更新、動態調整,對企業的服務也做到了全生命週期管理,都值得認真思考和學習。
“深圳敏銳把握科技革命、産業變革的趨勢方向,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將大量前沿技術融入、滲透城市方方面面。廣州創新佈局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試驗區,不斷加大政策供給,集聚重大平臺、重點企業,成勢見效。”江漢區委書記李湛結合所在區分析談道,立足自身特點、對照學習廣深,江漢區要“當好城區數字化轉型的領跑者”。
看到差距也認清優勢
更堅定了“後隊變前隊”的信心和決心
考察期間,“攜手大灣區 共構新格局”2023武漢招商引資暨武漢新城推介大會、“相約英雄城 聚力新動能”2023武漢招商引資暨“專精特新”企業懇談會分別在深圳、廣州舉行。活動共簽約項目103個,簽約金額達2838.51億元。
“這次學習考察,我們不光看到了差距,更堅定了追趕先進的決心。下一步要搶抓機遇,扛起發改部門職責使命,加快推動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樞紐連結優勢,佈局新領域新賽道,培育發展新動能。”
“洪山已經‘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我們將持續推動創新驅動計劃,實施‘小升高’‘規上高企化’‘高企規模化’行動,培育一批金種子、銀種子企業,推動企業做大做強、上市發展。”
“江漢區將堅持全門類佈局科創産業空間,全領域開放應用場景,全週期服務科創企業,打造具有江漢特色的資金鏈、人才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服務體系。”
“黃陂將學習大灣區,以創新驅動産業發展,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打造‘空港創新應用新平臺’,成為承載全市技術創新的産業化基地。”
“江夏要牢牢抓住武鄂黃黃都市圈的戰略機遇,堅決扛起湯遜湖組團主體區、核心區的使命擔當,用好沿湖科教優勢,打造全國一流的創新生態湖區。”
“經信部門將深入了解、學習借鑒深圳廣州經驗,推動《武漢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儘快出臺,根據數字經濟發展新形勢,不斷創新政策措施供給,加快追趕,努力建設數字經濟發展一線城市。”
……
構建以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新時代武漢面臨的重要機遇。
作為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和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武漢如何更好融入全國發展大局,加快由沿海開放的“後隊”轉變為新時代內陸發展的“前隊”?通過此次考察學習,武漢各級領導幹部有了更加明晰的答案與路徑。
武昌區委書記余松用“闖”“新”“活”三個字進行了概括。他説,要學習大灣區敢闖敢試的精神,在武昌古城和白沙洲片區改造建設領域,加快探索出一條生産生態生活相融合、建管運治一體化的城市更新典範;學習大灣區勇於創新的精神,在招商引資領域深入推進招投一體、招落一體等工作方法、工作模式,加快企業簽約落地、早結碩果;學習大灣區靈活的先進經驗,在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方面,用更多政策“活水”為企業“活血”,用更好的平臺項目激活“一池春水”。
“深圳在創新體系建設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硚口區委書記周耕説,硚口區將創新驅動産業轉型升級,強化創新載體和平臺建設,大力建設環海工大、同濟、漢正街創新帶,以數字經濟賦能産業發展,同時打造産業投資平臺,用好産業引導基金,謀劃建設産業發展研究院,積極探索“工業上樓”,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東西湖區委書記彭濤認為,學習、對接和融入大灣區發展的重大機遇,對東西湖區加速開放合作、健全現代化産業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説,臨空港經開區(東西湖區)作為武漢三大國家級開發區之一,擁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也承擔著打造“中國網谷”的重大使命。下一步,東西湖區將在招商對象上更加精準,按照産業發展方向和功能佈局精準策劃招商項目,開展點對點招商,圍繞産業鏈招引一批“龍頭”企業和“金種子”企業,不斷強鏈補鏈。
實際上,武漢和大灣區企業在科技創新、産業發展、城市建設、對外開放等方面有廣闊合作空間。江岸區委書記姚彬介紹,在深穗期間,他們走訪考察金融保險、商貿物流、數字經濟等産業重點企業,積極推動了集友銀行武漢分行加快落地,與怡亞通、華潤數科協商項目落地事宜。下一步,江岸區將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成林行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拔節行動”、“江岸高層次人才工程”等,打造一批創新樓宇、創新街區和創新園區,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考察期間,“攜手大灣區 共構新格局”2023武漢招商引資暨武漢新城推介大會,“相約英雄城 聚力新動能”2023武漢招商引資暨“專精特新”企業懇談會分別在深圳、廣州舉行。活動共簽約項目103個,簽約金額達2838.51億元。
市商務局局長餘力軍用“極受觸動、增強信心、深受啟發”概括此行。她表示,在今後的項目招引工作中,還要強化前瞻意識、創新意識、系統意識、服務意識,以此次考察為契機,持續深化與大灣區重點産業知名企業的投資合作,推動兩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産業共創。同時,聚焦長三角、京津冀國內重點區域,精準連結産業資源,拓展合作渠道,全力招大引強,以高品質招商引資助力全市經濟高品質發展。
“此次項目簽約落地將進一步深化武漢與大灣區合作,助力武漢新城建設,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東湖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勇強表示,武漢新城建設吹響了武漢都市圈高品質發展的衝鋒號角,也為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創造了重大機遇、提供了廣闊舞臺。將持續對接世界一流營商環境,打造全生命週期企業服務,精準對接企業發展需求,努力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此次,五個重大項目簽約落戶武漢經開區。武漢經開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唐超談道,這些項目的簽約落戶,將助推車谷産業轉型升級和高品質發展。下一步,武漢經開區錨定“中國車谷”中心目標,建設更高能級的現代産業體系,強力推進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現代服務、大健康等戰略産業和重點産業,建設産城融合、宜居宜業現代化新城。
“針對此次簽約的重點項目,第一時間行動,積極對接企業訴求,全力推進順豐、聯科等重點項目落地。”青山區區長沈濤談道,大灣區幹部深諳市場運作之道,抓項目更是風風火火,是我們最好的鏡子。對鏡自省,我們要以此次主題教育為契機,加強調查研究,提升能力素質,以新氣象新作為推動武漢高品質發展取得新成效。
(長江日報出品 統籌:鄭汝可 蔣立青 采寫:記者李佳 吳曈 譚芳 陳潔 李慧紫 王亞欣 李銳 覃柳瑋 楊蔚 李琴 張智 通訊員胡丹丹 孫振東 魏涵玉 劉方舟 吳迪 朱照陽 攝影:記者郭良朔)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