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奮進30年 武漢從國家園林城市衝向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2023-05-19 09:44:52來源:長江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奮進30年,武漢從國家園林城市衝向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曾經依山傍水,而今親山樂水

奮進30年 武漢從國家園林城市衝向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龜蛇鎖大江。

  今年,在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主辦的全國“園林城市創建30年”論壇上,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總工程師鄭忠明作報告,講述了武漢以創建園林城市為抓手,擦亮山水名片,打造“濕地花城”的生態故事。

  以生態園林的視角重新審視武漢這座城市,兩江穿城、百湖星羅、百丘林立的自然形態,已然變成江灘秀美、綠道環繞、高品質邁向“千園之城”的生態宜居新面貌。

奮進30年 武漢從國家園林城市衝向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市民在東湖綠道騎行。

  ■ 綠起來——

  綠滿濱水,江灘出圈 顯山透綠,龜蛇重現

  故事始於1992年。為改變全國城市環境面貌,建設部(2008年後組建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簡稱“住建部”)啟動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同年,國務院頒布了第一個有關城市綠化的法規《城市綠化條例》,使城市綠化管理走上法制化軌道。其後,北京、深圳、南京等12座城市先後創建成功。

  武漢有心追趕、無奈尚有差距。在城市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這三大硬性指標上,武漢落後明顯。比如,國家園林城市的指標要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不低於7.5平方米,而武漢當時只有6平方米。按照當時的城市人口數量,這意味著其後5年,武漢每年需新增綠地不少於240萬平方米,相當於每年增加7座中山公園。

  綠量不夠、特色不顯,成為制約武漢創建的兩大短板。

  但這並非先天不足。武漢兩江交匯,百湖百山共築,自古為雲夢寶地,山水形勝,氣勢磅薄。然而,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武漢在大時代的浪潮裏搏擊,生態曾滯後於經濟發展。

  1997年9月1日,武漢市人民政府第112次常務會議決定: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把武漢市建成“山水園林城市”。

  一位資深園林人透露,當時建設部雖已啟動國家園林城市創建,但尚未統一命名,各地可結合實際提出創建目標。武漢的“山水園林城市”目標,一是基於山水資源豐盈的事實,二是源於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理念——這是在中國傳統山水自然觀、天人合一哲學觀基礎上提出的未來城市構想。

  此後,武漢闊步走出了自己的創建之路。

  綠量不夠刷綠量。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總工程師鄭忠明回憶,當時,他剛調至武漢市園林局(後組建為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不久,根據城市總體規劃,他先後參與編制了《創建山水園林城市綜合規劃》《武漢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見縫插綠,千方百計為城市刷綠量。發現一塊合適的空地,趕緊栽樹”。

  特色不顯亮特色。在規劃中,“兩軸”被列為城市“綠色骨架”的首要內核,並沿用至今。“兩軸”指南北向的長江、漢水水系與東西向的山系,天然形成的“山水十字軸”。二者交會軸心,即“龜蛇鎖大江”勝景。

  武漢針對性地實施了“綠滿濱水”“顯山透綠”“景觀道路”“親民綠化”四大工程。

  漢口江灘公園建設,是“綠滿濱水”的成功範例。從江漢關至粵漢碼頭,全長1.04公里的長江北岸,原先碼頭林立、棚戶密布,有江難見、有水難親。武漢拆遷40余家單位、拆除16萬平方米建築,最終建成漢口江灘公園一期。2002年國慶節開園當天,10萬市民前往體驗。

  “兩江四岸”江灘公園的建設火熱開啟,武昌、漢陽、硚口、青山、洪山等江灘公園相繼出圈。截至2022年底,武漢江灘建設總長約80公里、總面積830萬平方米,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濱水綠色空間,分別獲得魯班獎、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世界“C40城市獎”等多項國內外大獎,入選國家水利風景區高品質發展典型案例。武漢江灘的建設,還在伴隨長江兩岸造林綠化及百里長江生態廊道項目繼續推進,成為共抓“長江大保護”的特色做法和靚麗風景。

  黃鶴樓所在的蛇山復綠,則是“顯山透綠”的代表作品。

  多年以來,蛇山南坡從山麓到山腰密布建築,有山不見山。

  武漢對蛇山拆遷30萬平方米建築物,種樹160余種、10萬餘株,將蛇山南坡變成色彩豐富的生態野趣林。其後,龜山、梅子山、洪山、九峰山等山體,也相繼拆違顯綠。

  2005年,根據建設部遙感衛星核定,武漢建城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三大指標全部達標。其中,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原先的6平方米升至9.22平方米。

  2006年,武漢獲得國家園林城市稱號,並先後於2009年、2014年和2018年三次順利通過國家園林城市復查,還在2010年獲得了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奮進30年 武漢從國家園林城市衝向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市民在公園共享綠地過週末。

  ■ 美起來——

  截污還濕,一湖一景 修山還山,群山歸來

  時間來到2007年。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武漢,進一步加快發展園林綠化,印發了《關於開展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工作的意見》,擬定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中長期規劃。2007年的武漢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創建“生態園林城市”,並在“兩型社會”建設實施方案中,提出創建生態園林城市必須始終堅持“創建為民、為民創建、共建共享”的根本方針。

  作為“國家園林城市”的升級版,名稱多出“生態”兩個字,具體的18項指標要求都是新的高度。還是以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指標是不低於14.82平方米,幾乎比國家園林城市的不低於7.5平方米指標,翻了一倍。在2021年,武漢的各項指標均已達成。

  關鍵變化,在於從國家園林城市評選工作的大而全,轉向專而精發展,並且強調園林綠化本身發揮為人服務的功能與生態效益。它也意味著更多的城市綠量、更好的綠化品質、更完善的綠地系統、更豐富的服務功能,更能滿足城市高品質發展的要求。

  簡而言之,從“綠”變成了“美”“宜居”“生態友好”。

  為了做好這些工作,武漢出臺地方性法規,對446座山體、166個湖泊全部劃線保護起來,實現了山水保護全覆蓋。

  為保護和利用好“百湖之市”的獨特湖泊資源,武漢規劃起府河、武湖、大東湖、湯遜湖、青菱湖、後官湖水系六大放射形生態綠楔,並依託小型湖泊、庫塘等,修建了71處湖泊公園、32處小微濕地,形成“一湖一景”的特色景觀。累計投資10億元,實施退漁還濕9.5萬畝、退耕還濕1萬畝,對受損濕地進行生態修復。2022年,《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武漢和日內瓦同步舉辦,武漢成為全球首個擁有千萬人口的“國際濕地城市”,武漢“同濕地融為一體、生態宜居”的故事,全球矚目。

  為保護和利用好“低丘林立”的獨特山體資源,武漢對因採石取土、環境污染造成的“傷痕山體”,歷時7年,累計投資10億元,完成75座、1.3萬畝破損山體生態修復,實現“群山歸來”。在此基礎上,武漢又先後建設二妃山、龍靈山、硃山、靈山、黃龍山等眾多山體公園,使“傷痕山體”蝶變為市民新的休閒健身打卡地。

奮進30年 武漢從國家園林城市衝向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市民打卡花田花海。

  ■ 串起來——

  一帶十園,張公綠堤 一環45珠,生態三環

  新節點是2017年。彼時,住建部剛剛先後公佈了第一、第二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共11個,包括徐州、蘇州、杭州等。

  武漢從2007年提出“生態園林城市”創建,經過10年奮進,在2017年底把“努力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目標寫進了全市十三屆四次全會決議和政府工作報告。

  2018年,武漢印發《武漢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實施方案》,從拓展城市綠色空間、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推進節能減排、強化園林綠化建設、推進社會綠化五個方面入手,為創建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其後,向住建部正式提出申報、迎接綜合考察和評審等相關工作,逐步進入正式程式。

  這一節點前後的兩次盛會,加大了武漢創建的底氣。

  以籌辦2013年第十屆武漢國際園博會為契機,武漢大力推動城市面貌持續改善,創造性地提出“垃圾場上建園博”的生態理念,全面提升城市主幹道、重要節點、出入口門戶的綠化水準。在垃圾山上建成面積213.77萬平方米的武漢園博園,潑綠全長29.3公里、總面積31.68平方公里的張公堤,建設三環線生態隔離帶,啟動880公里全市綠道建設等大手筆綠化工程,都是在此期間完成。

  市園林建築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季冬蘭,是三環線綠化帶的主力設計師。她説:“先綠化,再升級,每次升級的重點不一樣。武漢人對生態景觀的追求,由此可見一斑。”

  以籌辦2019年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為契機,武漢實施園林綠化大提升,全面啟動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工作。三年補栽香樟、懸鈴木、欒樹等大規格喬木17萬株;提升道路綠化景觀,打造東湖路、解放大道、漢陽大道等重點示範道路綠化,提升217條主幹道綠化、800公里道路綠化;新建道路沿線綠地348公頃、提升374公頃;種植月季100萬株,播種花田花海200公頃……

  更重要的是,武漢開啟了綠化生態系統串珠成鏈、織鏈成網的步伐。張公堤串起沿線10余座城市公園,三環線生態隔離帶串起沿線45座城市公園,隨著《武漢市綠道系統建設規劃》的編制,全市以綠道為媒,逐漸將“兩軸兩環六楔”的生態格局描摹成整體。

  截至2022年,武漢累計建設綠道總里程已達2217公里,並在持續建設中。其中,102公里的東湖綠道等,已經是週末熱門目的地,單日遊客流量達10萬人次。“道”處是風景,串起了人們的美好生活,也讓城市從車水馬龍的喧囂中安靜下來。

奮進30年 武漢從國家園林城市衝向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繡球花開。

  ■ 活起來——

  由綠變彩,濕地花城 生態宜居,共同締造

  踏上2023年的新征程,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擦亮國際濕地城市名片,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加快建設世界濱水生態名城。

  拼搏趕超30年的武漢,在完成鋪綠繪藍、夯實生態骨架後,又開始對城市綠化增花添彩、功能提升。

  武漢已連續三年積極推進建設“濕地花城”,花景道路、花園路口、花漾街區、花田花海……四季有花,處處遇花,賞花成了城市熱詞。

  武漢持續建設各類公園,總數已突破800座,構建起自然公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的城鄉公園體系,讓武漢人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補齊公園綠化活動場地不足、分佈不均衡等短板;發佈《武漢市精緻公園管護圖則》,推進公園精緻化管理,高品質邁向“千園之城”。還根據住建部、湖北省住建廳關於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試點的有關工作要求,按照“應試盡試、分批試點、因地制宜、遵循規律”的原則,選定沙湖公園、解放公園等23個城市公園作為首批試點,累計開放48片草坪。

  公園綠地多了、美了、功能提升了,也促進生物多樣性的豐富以及人群的到來,變得更加有活力。

  而今,去公園綠地賞花踏青,開展露營踢球等娛樂休閒活動,去綠道騎車漫步,成為市民遊客親近自然、休閒遊憩、運動健身的新生活方式。武漢的馬拉松跑道,也因為穿江過湖、綠樹成蔭、繁花相伴,被譽為“最美馬拉松賽道”。

  武漢也廣泛發動社會參與,深入實施綠色惠民,積極開展花事花展、公園文化、自然教育、綠色驛站等活動,打通社區綠化服務“最後100米”。豐富多彩的樂享綠色生活方式、共同締造的綠色創建模式,成為武漢特色之一。

  “江風湖韻、山清水秀、樹茂花繁、人在園中”的生態園林面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在武漢徐徐展開。

  【專家觀點】

  ■ 中國城建院城鄉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王香春:武漢實現了從生境到畫境再到意境的昇華

  借助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武漢市的綠量越來越多,城市綠地的系統性顯著提升,老百姓就近進入、零距離體驗美好綠色共享空間越來越方便,連普通市民都能感知到“300米見綠地,500米見公園”。

  武漢在垃圾山上建成武漢園博園,將讓人望而生厭的垃圾填埋場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大公園,不僅直接惠及周邊三個城區的老百姓,還使綠地的系統性和服務效率得到提升。戴家湖公園、沙湖公園是濕地保護修復的成功典範,享譽國內外。

  現在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武漢市通過生態修復,把過去不能用的地方用起來,增加綠地,提升了生態功能,改善了城市品質,增強了城市韌性,這是一條非常好的路徑。

  此外,武漢打造“千園之城”,推動了整個城市公園體系的建設;建設綠道網絡,把城市綠色空間點線面融成一體,把自然的、人文的要素融為一體,使城市綠地的系統性和生態功能得到了很大提升,也實現了從生境到畫境再到意境的昇華,開始走向了人、城、園三位一體的公園城市。

  ■ 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教授包滿珠:武漢市的山水名片已被進一步擦亮

  通過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武漢市的園林綠化事業邁上了新臺階,又提出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進一步提升城市園林綠化品質。綠道體系的建設,使全市的慢行系統惠及普通市民;口袋公園的建設,使老百姓在居所附近就能有綠地休憩……

  尤其圍繞山體和水域的保護和利用,武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首先,山體水域的保護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注重了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重要市政工程的規劃設計,體現了生態優先的理念。

  其次,山體水域的生態修復力度很大。開展了“顯山透綠”工程,拆除山體及周邊的建築物,將山體資源切實變成公共資源。加強了濕地的保護,尤其是建設濕地公園,使濕地在得到保護的同時,老百姓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認識濕地、保護濕地、享受濕地。

  整體來説,經過多年努力,武漢市的山水名片已被進一步擦亮!

  (文/黃亞婷 明眺生 孫姝 圖/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供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