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第三屆“全民愛豚月”啟動儀式暨“數字江豚”成果展在武漢拉開帷幕。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梅志剛在會上介紹,全國首次野化放歸的2頭長江江豚,極大可能已融入長江江豚自然種群。“長江大保護”和“十年禁漁”的成效,讓江豚能夠成功野化放歸長江,有利於促進長江江豚自然種群數量回升。
4月25日,在湖北長江新螺段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頭從遷地保護區繁衍的長江江豚被分批放歸長江,這是我國首次開展遷地保護長江江豚野化放歸工作。4頭江豚中,兩頭5歲的雄性江豚因此前接受了兩年的適應性訓練,已基本適應長江自然水域生存環境,被直接放歸至長江幹流新螺段。另外兩頭江豚,分別為13歲的雄性和5歲的雌性江豚,需先在圍網內接受一段時間野化訓練後,再引導其回歸長江自然水域。
科研人員給放歸的兩頭長江江豚穿了“小背心”,上面有無線電定位跟蹤系統,加上放置在水中的聲學定位基站,可以實時監測江豚位置、捕食及融入群體等情況。4月28日,通過長江江豚身著的“小背心”發現,2頭野化放歸的長江江豚和1頭野外長江江豚合群,形成“3豚團”一起活動。5月1日,“小背心”脫落,兩頭長江江豚順水下游,科考人員在嘉魚大橋與新灘段20公里水域發現多個大的江豚群體。
“放歸江豚的體內都植入了晶片,就像他們的身份證,會伴隨終身。”梅志剛介紹,通過20多天連續監測,在長江江豚活動的這片水域,沒有發現單獨活動的長江江豚,也沒有發現死亡的長江江豚。由此可以判斷,野化放歸的2頭長江江豚極大可能已融入長江江豚自然種群。接下來,團隊將擴大科考範圍和力度,持續開展江豚安全及適應性監測,據此開展野化放歸研究,形成長江江豚野化放歸技術規範,為未來規範化、常態化開展野化放歸積累經驗。
長江江豚是長江流域獨有的旗艦物種,也是長江健康狀況的“晴雨錶”。1992年,國務院批准同意在湖北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設立國內首個鯨類動物遷地保護區。30多年來,我國積極推動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工作,目前遷地種群約160頭,每年出生15頭左右。
會上,i江豚——“數字江豚”線上保護中心正式上線。武漢雲負責人表示,將在政府部門指導下,不斷完善以i江豚程式為核心的“數字江豚”基礎信息平臺,發揮技術統籌作用,實現數據信息共享,全面推進數字技術賦能長江江豚保護,賦能生態文明建設。(記者文俊、通訊員鄧曉君、劉荊刈)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