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50.1萬人參加高考 湖北啟動2023高考護航行動
2023-06-05 09:57:04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50.1萬人參加高考,各項工作準備就緒——湖北啟動2023高考護航行動

  2023年高考將於6月7日、8日、9日舉行。今年,湖北省高考報名總人數為50.1萬人,比2022年增加3.6萬人。全省在17個市(州)設96個考區、355個考點(學校)、17313個考場(含備用考場)。

  2023年高考是實行新冠疫情“乙類乙管”後的首次高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獲悉,湖北省積極開展“2023年高考護航行動”,嚴防手機作弊,嚴格執行“不得將手機帶入考點”的規定,讓手機“帶不進”“藏不住”“用不了”“傳不出”,全力以赴實現“平安高考”目標。

  嚴防手機作弊

  首次實行三次安檢

  考風考紀是考試公平的重要保障。上月召開的2023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安全工作視頻會指出,把防範手機作弊作為今年高考安全的重中之重。

  據了解,湖北省已層層開展高考考務培訓。近5萬名考務工作人員參加國家教育考試數字化網上培訓、考核,3萬餘名監考教師通過省教育考試院監考員業務知識網上考核,實現了考務工作人員培訓全覆蓋、考核全達標。

  今年高考,嚴格執行“手機不得帶入考點”規定,嚴格防範手機作弊,首次為全省各考點配備“智慧安檢門”,實行三次安檢:一是在考點入口處通過人臉識別等身份核驗系統,確認考生身份。二是在考點入口處配備智慧安檢門,檢查考生是否攜帶各種無線通訊工具(如手機及其他無線接收、傳送設備等)、電子存儲記憶錄放設備、手錶、塗改液、修正帶、不透明的文具盒(袋、套)等禁帶物品。三是在考場門口,監考員在視頻監控下利用金屬探測儀對考生再次進行禁帶物品檢查。考試中途考生經允許離開考場後返回時,須再次安檢。考試過程中若發現手機,無論是否開機或使用,均按作弊論處。

  同時,全省17313個考場(含備用考場)及走道、廁所等所有考生可能進入的區域均實行5G信號全屏蔽;各考區協調當地通信管理部門在高考期間對考點周邊的無線信號進行降頻處理,限制手機網絡自動優化,有效屏蔽無線電作弊信號。

  嚴把“監考關”。全省所有高考考點均為標準化考點,用身份核驗、視頻監控、作弊防控等數字技術助力考試管理。強化監考教師的作用,加強選人、用人、培訓和相互監督制約,充分發揮監考教師的“人防”作用。

  為確保試卷絕對安全,全省教育考試機構堅持人防、技防和物防“三防”結合,加強試卷流轉與保管全過程、全鏈條監管,全天候無縫連接。

  營造平安溫馨環境

  多個專項行動陸續實施

  全省教育系統、各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國家教育統一考試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正倒排工期、抓緊落實,確保2023年高考安全順利。

  省教育廳成立12個調研組,對17個市州高考考前準備情況進行全覆蓋調研督導,落實“乙類乙管”要求,分類設置考場,備足防疫物資,做好考生和工作人員考前健康監測。全省高考考前調度會、省派巡視員動員培訓會議已陸續召開,375名省派巡視員將於考前全部抵達各考點開展巡考工作。

  省公安廳派出精幹力量護航高考,深挖“助考”作弊器材源頭,清理“助考”有害信息,精準打擊“助考”犯罪行為,開通服務考生“綠色通道”。省委網信辦、省經信廳、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省衛健委、省通信管理局、省住建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應急廳、省氣象局、省電力公司等多部門聯合護航高考,部署並開展了“打擊銷售作弊器材”“凈化涉考網絡環境”“凈化考場周邊環境”“打擊替考作弊”等多個專項行動,營造平安、溫馨考試環境。

  同時,各有關部門加強考試周邊治安、出行、食宿、衛生等方面環境綜合治理和服務保障。

  對新冠檢測陽性或有發熱症狀的考生,由考點安排在備用考場考試。加強對特殊群體的照顧保障,對農村和偏遠地區考生加強兜底保障;對177名聽力、肢體殘障考生進行考試評估、提供合理考試便利,加強“一對一”跟蹤服務。

  連日來,省內多地推出暖心護考服務。黃石、荊州等地調整機關事業單位上班時間,緩解高考考生赴考交通壓力。武漢、黃石等地考生憑准考證可免費乘坐公交車。宜昌、鄂州等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愛心送考”服務。

  6月4日起,全省教育考試戰線已進入24小時值班狀態,高考各項工作準備就緒。(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方琳 通訊員 梁煒)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