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     輿情智庫
從武漢出海
2023-07-13 10:49:12來源:長江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從武漢出海_fororder_01

船舶在湖北省武漢市陽邏港區水域行駛。 新華社記者伍志尊 攝

  7月4日上午11時35分,首次從俄羅斯直航武漢陽邏的“長越1”號萬噸海輪載著汽車配件、玻璃等産品抵達陽邏港一期碼頭。

  2013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冒雨考察武漢新港陽邏港區,提出“把長江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

  “如此量級的集裝箱海輪深入直達長江腹地,意味著長江黃金水道一次標誌意義的‘擴容’。”船長路來全深有感觸地説。

  多年來,武漢牢記囑託,加快建設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交匯點,打造中西部國家重要出海口。依託出海口功能,陽邏國際港、武漢天河機場、鄂州花湖機場、吳家山鐵路基地四大樞紐正以全新姿態擁抱世界。

  ■ 長三角珠三角的貨物匯集武漢一路向西

  6月29日,武漢金控港口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炳望在國家糧食現代物流(武漢)基地碼頭二期工程現場駐足良久。項目進入尾聲,現場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回想建設之初,黃炳望發出“大變樣”的感慨。短短8個月,碼頭就已完成緯二路、經三路、經四路等多條道路的修建。如今,連接碼頭和園區的轉運站正在安裝物料提升機,倉庫緊鑼密鼓施工中,工人們有的在綁扎鋼筋,有的在鋪設頂板模板,現場緊張而有序。

  碼頭是武漢與世界交匯的起點。進入新世紀,本屬沿海開放“後隊”的武漢依靠港口向海洋進發。

  在武漢,開港19年的陽邏港對內輻射全國、對外聯通全球。其集裝箱、汽車滾裝運輸能力分別達到500萬標箱和200萬輛,均居全國內河港口之首。

  在陽邏港工作10年的塔吊工人李小龍用青春見證了陽邏港的繁榮發展,“龍門吊長臂舞動,集裝箱堆放整齊,集卡來回穿梭。”他説,每天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貨物匯聚於此,再從這裡飄洋過海或分運內地。

  2023年1月至5月,交通運輸部發佈全國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數據,武漢港集裝箱吞吐量125萬標箱,同比增長20.4%,增幅位於全國主要港口第二,進入全國港口20強(第20名)。

  多年奮進,武漢港已先後開通東盟四國等20多條國際貨運航線,三條直達日本、韓國、俄羅斯集裝箱班輪航線。2022年,武漢港累計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3074萬噸、集裝箱吞吐量269.97萬標箱,實現同比雙增。其中,集裝箱吞吐量再次穩居長江中上游第一大港的位置。

  向天問路,“空中出海口”花湖機場成為湖北建設先行區落下的關鍵一子。

  位於中國經濟地理中心的花湖機場,著眼于助力湖北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1000公里半徑、1.5小時飛行圈內,可覆蓋全國90%的經濟總量、80%的人口。

  2023年6月16日晚,順豐航空一架B747-400型全貨機搭載著近100噸貨物從鄂州花湖機場起飛,前往美國第一大城市紐約,“一夜達全國,隔日連世界”的快貨物流走進現實。

  自2022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以來,花湖機場先後開通了鄂州—列日(比利時)、鄂州—金奈(印度)、鄂州—德里(印度)3條國際全貨機往返航線。今年7月1日,花湖機場正式啟動貨運航線全面轉場。轉場工作預計將持續3個月,完成後,花湖機場國內貨運航線將突破40條,覆蓋華北、華東、華南大部分地區。

  進入夏季,距離花湖機場89公里的天河機場瓜果飄香。厄瓜多爾黃色火龍果、泰國榴蓮等一批又一批時令水果打著“飛的”前來。武漢零壹商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智軼異常忙碌:“我們長期從事水果進口和分銷,以往都是在沿海口岸開展業務,現在已將進口重心轉回武漢。”他説,憑藉九省通衢的地理優勢,進口水果從武漢向國內各地分銷的成本更低,速度也更快。

  數據顯示,天河機場貨源集疏範圍拓展到長三角、珠三角等全國大部分區域,常駐天河機場的物流公司已達60余家,通達點遍佈全國70余座大中城市。不靠海不沿邊,武漢正依靠藍天奔向開放前沿、擁抱世界。

  6月30日7時13分,X8015次列車從漢西車務段吳家山站發出駛往匈牙利布達佩斯。這是中歐班列(武漢)今年發出的第178列車。今年上半年,中歐班列(武漢)連續6個月單月開行百列以上,累計開行650列,超過去年全年總數,躍居全國第三。

  僅僅半年,中歐班列(武漢)開通了“白俄羅斯索利戈爾斯克—武漢”“歐洲—武漢—香港”“武漢—白俄羅斯若季諾”“武漢—俄羅斯下卡姆斯克”“歐洲—武漢”“哈薩克斯坦烏拉爾斯克—武漢”“哈薩克斯坦科克舍套—武漢”等7條國際線路。隨著運行線路越織越密,中歐班列(武漢)實現了向東出海、向西經中亞入歐、向南至東盟、向北至俄羅斯的“四向齊發”新局面。

  眼下,中歐班列(武漢)承運的貨品越來越豐富,有光電産品、機械設備、汽車零部件、服裝,還有化粧品、援外項目設備以及麥麩顆粒、黃豆、亞麻籽、化肥、茶葉、柑橘等農作物和副産品。

  7月3日7時13分,一批來自長三角的電子産品通過水運抵達陽邏港,計劃通過集卡車運至吳家山中心站後,再搭乘中歐班列(武漢)走出國門。退役軍人張鵬飛是中歐班列(武漢)的“調車長”。他説,隨著中歐班列(武漢)輻射範圍的不斷擴大,承運貨品不僅有來自宜昌、襄陽、十堰、咸寧等省內城市的,還有來自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的,“不論多辛苦,只要看著這些親手編組的中歐班列拉著‘中國製造’走向世界,就會覺得自豪與值得”。

  ■ 天河機場花湖機場雙樞紐暢達世界

  多年來,多個國家戰略為武漢高品質建設“出海口”賦能——2009年,國家發改委批准武漢市為全國首個綜合交通樞紐研究試點城市;2011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明確把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納入國家戰略;2014年9月,《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發佈實施,武漢被正式確立為國家級航運中心;2021年,武漢獲批交通強國試點城市,成為唯一獲准的省級城市。

  “到2025年,在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品質和水準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改革開放展現新氣象,從沿海開放的‘後隊’轉變為新時代內陸發展的‘前隊’。”按照省委要求,武漢自覺在黨和國家發展大局中謀劃推動發展,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努力在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中當先鋒、打頭陣。2022年,明確行動路徑的《武漢市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出爐。

  為更好建設“出海口”,方案明確了具體任務:新建武漢天河機場第三跑道及配套工程,謀劃第四跑道建設;加強陸海統籌,形成多向拓展的中部陸海大通道;提升武漢至日韓直航航線運力,實現周雙班運行;實現天河機場花湖機場快速雙向聯通……

  樁樁件件關乎發展、落地有聲。

  這一年,武漢天河機場第三跑道工程開工。打造中部國際航空門戶樞紐,超前謀劃新跑道建設、推高吞吐能力“天花板”是必由之路。天河機場第三跑道建成後,每年可增加6萬—8萬架次航班。

  這一年,陽邏國際港集裝箱鐵水聯運示範工程二期項目納入國家第四批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創建項目。“鐵路直接進碼頭”“集裝箱下船後不落地”等創新嘗試獲得國家認可,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在武漢有效銜接。

  這一年,歷經六年、兩千多個日夜,湖北省“一號工程”花湖機場克服疫情、汛情等重重困難,架起了引領中部、輻射全國、暢達世界的“天路”。

  參與施工的中建三局相關負責人這樣回憶:“從搶晴天、戰雨天,全速推進機場軟基施工;到創新引領數字化建設,應用BIM技術貫穿于塔臺、航站樓施工全過程;再到提前46天,超前完成‘小黃山’凈空降高機場配套工程,我們上演了新時代愚公移山的故事,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今年3月,鄂州花湖機場順豐國際貨站啟用後的首批貨物在花湖機場完成集貨、裝車、報關、放行等系列手續後轉關至天河機場出口。兩個機場進入真正意義的“共享航線、共享航班時刻、共享監管資源”的“雙樞紐”模式。

  今年6月,裝載座椅骨架、醫用無紡布、白色口罩、氯化鋇、碳酸鋇等貨物的“華航漢亞5”輪在陽邏港一期碼頭首航出港。漢亞直航再添運力。

  有“場站”、有運力,還得“道路”通暢。2021年3月,長江幹線武漢至安慶段完成航道整治,航道最低維護水深提升到6米。今年5月,從韓國釜山港出發的1.2萬噸級國際海輪“長越1”順利抵漢。

  更好的營商環境,也讓來漢“出海”更具吸引力。

  2019年以來,省市政府先後聯合武漢海關多次出臺支持湖北武漢開放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措施。針對直航,武漢海關推出的“直提直放監管模式”“保稅物流觸發申報新模式”“進口貨物目的地檢查新模式”等措施,將通關時間大大壓縮。

  漢口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推出的“資料申報零見面,船舶到港零等待,日常業務零差錯,證件辦理零拖延,船舶離港零延時”五零工作法,也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船一靠岸就直接裝貨,不用等待。裝好貨物就能直接出港,手續便捷。”湖北中外運船務代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劉雙陽感嘆如今的通關便利。

  ■ 城市經濟空間打得更開了

  出海口建設給武漢高品質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助力。

  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從日本名古屋採購的“空中走行式搬送系統的控制組件”屬於一種自動化搬送裝置設備,可在空中高架軌道上行駛從而帶動載體。這批高科技産業裝備在日本村田機械株式會社位於愛知縣名古屋的工廠直接生産,當天從工廠裝船,通過漢亞直航6天即可抵達武漢陽邏港。

  “以前我們從日本採購設備,首先要運輸到上海,再從上海港中轉到陽邏港或走陸地到武漢,前後運輸時間都是十天半個月。”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説,高效的水運物流極大地縮短了運輸時間、降低了運輸成本。

  “長越1”輪船長路來全説,在過去龐大的水運物流中,國內江海幹線與沿海國家之間的貨物交流方式是以小噸位的船舶沿江運輸到沿海港口中轉為主。這種方式運輸週期長、貨物損壞率高、中轉費用昂貴。現在萬噸海輪直達國外,實現大船及規模化運輸,不僅節省時間,還節省運輸成本約20%。

  出海口建設不僅令本地企業受益,也讓國際上的“朋友”找到更為廣闊的市場。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武漢代表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通過漢亞直航,日本企業的觸角不僅可以延伸到中國中部大市場乃至長江沿線大市場,還將形成與湖北武漢內陸的直接交往。在他們看來,中部市場的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遠低於沿海,市場的可延展性、可發展性更大。

  “一旦實現高水準開放,武漢將迎來更多直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機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過文俊認為,現在湖北武漢的産業結構多是針對國內進行上下游配備的,高水準的開放將倒逼自我革命,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産業,開闢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

  在中歐班列(武漢)的強力拉動下,冠捷、東風汽車、長飛光纖、富士康等重點企業有效拓展海外市場,帶動光電、服裝、木材等産業在武漢集聚發展,助力一大批國際企業和國際産能合作項目陸續落戶省內,奔馳、沃爾沃、京東、歐萊雅、博世等先後在漢建立供應鏈中心倉。

  與此同時,班列服務我市3C産品、服裝、鞋帽、日用百貨等産品出口歐洲,促進跨境電商、國際郵包等外貿新業態發展,為建設全國商貿物流中心和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出海口方面,我們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進展,但放眼全國,壓力還是很大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説。

  目前,就內河港口比較,從貨物吞吐量來看,武漢同蘇州港、泰州港、江陰港、南京港都有不少差距,就集裝箱吞吐量上比較,武漢落後於蘇州港和南京港。從航空看,天河機場主營基地、航空中轉中心等核心功能落後於重慶、上海、廣州、成都等航空樞紐。另外,中歐班列未形成中部集結中心,離國際性鐵路樞紐和場站城市定位尚有差距。葉青認為,為深化出海口建設,需進一步強化陸港、水港、空港樞紐功能,武漢天河機場、鄂州花湖機場、吳家山鐵路基地和陽邏國際港四大樞紐的連結能力還需進一步釋放。

  湖北港口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拓展陽邏港多式聯運新項目,加強“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有機銜接與輻射。

  未來,中歐班列(武漢)將進一步完善境外通道網絡,努力構建東西南北四向拓展的中部陸海大通道,進一步發展東盟戰略通道,搶抓RCEP機遇,積極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快推進武漢—欽州港—東盟線路的常態化開行,繼續穩固武漢—磨憨—老撾的線路運營,開通中緬線路,協同打造南向通道中部集結中心。

  “天河機場的旅客運輸、國際客運常年排在中部六省的首位,鄂州花湖機場未來要實現500萬噸的年貨運量,定位是全球航空貨運樞紐。”中國臨空經濟理論首創者、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分析,對武漢而言,要實現1+1>2的效果就要通過客貨兩條航線網絡連通中國其他區域、連通世界,把武漢這座城市的經濟空間打開。(長江日報記者黃師師 汪文漢 通訊員馬日福 胡艷 余愛民)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