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錨定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總體定位,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持續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8月3日召開的市委十四屆五次全體會議上,與會代表紛紛表示,要切實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轉化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動力和生動實踐。
生態名片越來越多
打造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
《青山江灘美如畫》城市攝影隊 韓昶光 攝于青山江灘
夏日的武漢,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武漢因水而美,因水而居,因水而興。近年來,市水務局堅持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結合職能職責,縱深推進流域水環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武漢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利介紹。
通過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以流域綜合治理守牢安全底線,武漢努力打造長江大保護典範城市。
據統計,市水務局不斷探索推進流域河湖長制,組織實施水環境系統治理20項專項行動;同時推進“一流域一策”,全市河湖水質穩步改善,其中,東湖作為全國第一批17個示範建設河湖高分通過國家驗收。
26座初雨調蓄池建成投運,建成南湖、湖溪河、機場河等溢流污染處理設施,高標準推進百里長江生態廊道規劃建設,目前,武漢已建成總長80公里、總面積830萬平方米的濱水空間生態。
從“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再到“國際濕地城市”,武漢的生態名片越來越多,市民的綠色生活也更豐富多彩。
“全會報告指出,在發展當中抓保護,在保護當中求發展,指明瞭我們創新發展的新路子。”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吳俊勤介紹,近年來,全市園林林業部門建設東湖綠道、後官湖公園、杜公湖濕地公園,修復破損山體,建設森林公園,把東湖和各大湖泊、山體這些“珍珠”通過綠道串聯起來,串珠成鏈、織鏈成網,這就是踐行報告提出來的創新發展,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目前,全市各類公園已達860個,綠道總里程達2275公里。
漢江之畔的蔡甸,擁有沉湖國際重要濕地和九真山、嵩陽山兩大國家級森林公園,28個重點湖泊和近百座山體,構成武漢近郊最大生態“綠肺”。
如今,一座“生態新城”正在崛起,這裡正在建設中法生態城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先行區,利用法國“生物多樣性”湖泊治理先進理念技術和法開署貸款,推進什湖水系生態治理,推動近零碳城鎮試點項目建設,中法城江河湖連通、山水城相融的共生格局逐步顯現。
目前,長江武漢段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連續3年優於國考目標,達到近20年來最好水準。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東風自動駕駛車輛在經開區道路上以無人駕駛的方式行駛。長江日報記者李永剛 攝
2021年2月啟動建設的光谷科創大走廊,正在將一張“研發在武漢、轉化在都市圈,孵化在武漢、加速在都市圈,頭部在武漢、配套在都市圈,鏈主在武漢、鏈條在都市圈”藍圖不斷變成實景。
這個科技創新和産業一體化發展的全新模式,為武漢“獨樹一幟”的光電子信息産業注入新的活力。
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武漢牢記囑託,以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推動長江經濟帶創新發展優勢。
2021年,“中碳登”入駐武昌中北路碳匯大廈。
兩年來,武昌區出臺全國首個碳金融集聚區建設實施方案,獲批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一批“雙碳”産業鏈企業成功落地,一個立足全省、服務華中、輻射全國的低碳産業示範區、碳金融集聚區正在加緊建設。
在大力推進“雙碳”産業的同時,武昌區還以北斗應用、軟體服務等為突破口積極推進數字經濟。
“武昌區積極融入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以創新驅動引領高品質發展,在高起點上保持強勁動力、實現持續增長。”武昌區委書記余松介紹,2022年,武昌區發佈了加快數字科創産業發展的“黃鶴樓星空”計劃,規劃佈局了“一谷一廊多帶”數創空間,設立50億元科創母基金,助推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目前,武昌區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752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51家。
醫療資源豐富的硚口區,則把高品質發展的著眼點瞄準在大健康産業。
“硚口區持續打造高投創慧大健康産業園、環同濟大健康産業園、同心大健康産業園、同濟現代精準醫學中心四大核心園區,將國內外大健康産業‘上下游’聚集到園區‘上下樓’。”硚口區委書記周耕説。
近年,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在硚口區設立分支機構,區內聚集各類醫療服務實體4000余家……
硚口古田片區,矗立著全市首個大健康産業高端甲級寫字樓——高投創慧大健康産業園,擁有全國首家醫療技術交易轉換平臺——中國技術交易所醫療技術轉化中心。中心累計技術交易額突破億元。
在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生命健康等優勢産業,以及人工智能、網絡安全、航空航天、北斗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武漢目前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7家、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和産品19個。
推進工業企業加快綠色化改造,27家企業成功創建國家綠色工廠,2022年全市單位GDP能耗較2016年下降23.9%。
做強市域、引領省域、帶動區域
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5月22日15時15分,1.2萬噸級國際海輪“長越1”從韓國釜山港抵達陽邏港,這是武漢對外開放以來首次入境萬噸海輪,也是漢亞航線第三艘直達船成功首航。記者劉斌 攝
今年6月,武漢新城中軸線十大標誌性項目正式啟動建設。
武漢新城被明確為武鄂黃黃的城市中心,其中心片區約50平方公里範圍內,將聚集40萬左右人口,形成向湖而生、站城景融合的新城中心啟動區。
2022年底,《武漢都市圈發展規劃》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這是繼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西安、重慶都市圈規劃之後,國家批復的第7個都市圈規劃。
做強市域、引領省域、帶動區域,武漢發揮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作用,不斷提升城市整體發展水準,引領輻射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共同打造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重要增長極。
“武漢港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分別由2016年的9000萬噸、113萬TEU增長至2022年的17034萬噸、270萬TEU,進入世界內河集裝箱港口‘第一方陣’。”武漢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鄒耘説。
鄒耘介紹,圍繞基礎設施建設,長江航道“645工程”武漢至安慶段、漢江航道一至三期整治工程完工,陽邏國際港集裝箱水鐵聯運二期、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海關集中查驗中心投入運營。圍繞黃金水道輻射能級,組建“武漢—上海集裝箱聯合服務中心”,常態化運營“中三角”省際集裝箱公共班輪,開通武漢至日本、韓國、俄羅斯集裝箱近洋直航航線等。圍繞岸線碼頭治理長效管控,集約利用港口岸線資源,提高港口岸線使用準入標準,推動船舶防污設備、岸電應用,提高船舶主動交付污染物積極性,推動船舶污染防治長效運行。
截至目前,武漢市成功入圍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首批城市,武漢港鐵水、水水中轉佔比達50%以上,鐵水聯運量年均增幅15%以上。
通過深化與黃岡跨區域的流域協同治理,新洲區努力確保江河安瀾、清水東流,以航運航天兩大國家戰略為引領,積極融入武漢都市圈。
在東西湖,通過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2021年被國家發改委納入“十四五”首批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中歐班列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逐步成為華中地區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
如今,長江經濟帶武漢段生態環境發生顯著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書寫了長江大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武漢篇章。
(長江日報記者蔡欣星 楊蔚 楊絲涵 舒筱 徐丹 通訊員孫姝 呂作武)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