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由武漢大學檔案館組織編寫、武漢出版社出版的《珞珈黌宮:武漢大學歷史建築群》在武漢中心書城首發。
20世紀30年代的國立武漢大學,在珞珈山新址辟山建校,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建造出一座座中西合璧的經典建築,成為揚名至今的標誌性景觀,與珞珈山、東湖水一道組成了城市風景線,也成為這所著名學府的精神象徵。
《珞珈黌宮:武漢大學歷史建築群》書影 攝影 盧傑
當天首發的《珞珈黌宮:武漢大學歷史建築群》一書,載錄了大量珞珈山校園建造時期的地形圖、建築設計圖、地契轉讓文書、校園歷史影像以及與建校事宜相關的書信往來等照片,可使讀者大飽眼福。保存至今的武漢大學早期建築設計圖紙檔案,于2023年初被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産名錄,也收入其中。
武漢大學檔案館館長、本書主編席彩雲表示,為使這些塵封日久的歷史檔案“養在深閨有人識”,讓武大師生校友與社會公眾能夠了解武漢大學早期校園建設的精彩而鮮活的歷史,武漢大學檔案館特組織編寫此書,以求為這所“全國最美麗的大學”留下一段寶貴的歷史記憶。
“書中收錄的基本史料部分為首次披露,學術價值極高;另外本書還介紹了諸如‘十八棟’等眾多歷史建築的故事,兼具知識性、可讀性與藝術性。”武漢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武漢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長毛家明在致辭仲介紹。
首發式上,與會嘉賓共同向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圖書館、武漢城市文化研究院和江漢書院贈書。來自《荊楚文庫》編纂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江漢大學的專家學者就此書展開交流。
新書首發式現場 攝影 盧傑
作為武漢大學校友、本書撰稿人之一的劉文祥以博士學位論文為基礎出版的《珞珈築記》一書,為本書的編寫提供了大量的學術依據。在撰稿過程中,劉文祥與武漢大學檔案館館員吳驍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將武漢大學珞珈山校園從荒山到“黌宮”的建設過程娓娓道來,不僅講述了珞珈山校園篳路藍縷的建校故事,也展現了如今武漢大學在盤活利用這些歷史建築、使之重新煥發活力所做的努力與成效。
正如書中收錄的武漢大學首任校長王世傑校長所言,建設國立武漢大學珞珈山校舍“要建築堅固的房屋”,“不但能住五六十年,並且要求永久地存在”,“不僅要能應現在武漢的需要,並且要能應將來武漢的需要”。
武漢市委黨史研究室、武漢市地方誌辦公室、武漢市檔案館、武大檔案館、武漢出版集團相關負責人出席新書首發活動。(文 高鈺姍 賈慧敏 蔡文華)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