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正”與“新”讓花鼓敲得更響——在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上看湖北花鼓戲
10月18日晚,隨州花鼓戲《隨國金聲》在湖北戲曲藝術中心上演。(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自10月16日第五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開幕以來,每天都有花鼓戲上演。作為湖北五大劇種之一,花鼓戲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它是明末以後在江漢平原三棒鼓、踩高蹺、採蓮船等民間演唱形式上,不斷吸收其他劇種的劇目、聲腔和表演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鄉土戲曲,流行于原荊州所轄各地區,波及鄰近的鄂南、湘北等地,深受老百姓喜歡。
此次戲曲節上演的17台劇目中,有7部是花鼓戲,包括荊州花鼓戲這樣的大劇種,也有遠安花鼓戲等瀕危劇種,和非遺劇種隨州花鼓戲等稀有劇種,既有現實主義題材,也有傳統劇目,展示了湖北省花鼓戲的豐富多彩和旺盛生命力。
老戲新唱,讓花鼓戲更具生命力
一輩子視土地為生命的老支書米爹,在面對城鎮化浪潮、青壯勞力外出、土地大量撂荒等情形時,憂心如焚,想千方設百計,最終讓沉寂的土地恢復生機。荊州花鼓戲《米爹》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描繪出一幅生動的當代鄉村風情圖。
遠安花鼓戲《沮水風流》以沮水灣村村民張大強為主線,串聯起和他相關的三個故事:他在縣城協助參與市容管理工作,勸阻了發嫂的不文明行為,後又響應鄉村振興號召回到農村被選為村支書,號召大家進行農村環境綜合治理,並幫助農村大齡青年排憂解難。
此次戲曲節展演節目中,鄉村振興、共同締造等主題居多,現實主義題材的劇作觀眾很有認同感。
舞臺上,插秧、洗衣、打揚塵、腌臘肉等一幕幕農村生活場景,帶著田園的煙火氣;村屋場會、村表彰會、鄉村百姓大舞臺表演等鄉村特有的情景,讓觀眾近距離了解現代農村生活。
舞臺上演的是發生在身邊的故事,讓觀眾們頻頻産生共鳴。“該劇創作歷時兩年,光劇本就改了17稿。”《沮水風流》創演單位遠安縣花鼓劇團團長徐華強説,“這些故事都是有原型的。”他介紹,為挖掘出鮮活的故事,主創團隊花了十幾天,跑了四個鄉鎮十幾個村,和村支書、治保主任、村民等聊天找故事,最終從一批素材裏,挑選出這三個故事的原型,進行了創作。
“只有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觀眾才更想看,才能讓傳統戲曲更有生命力。”徐華強説,特別是下鄉時,老百姓發現是演自己村裏的故事時,更是看得高興。
除了題材創新,新的展示形式,也讓傳統戲曲更具生命力。大型紅色題材荊州花鼓戲《紅荷》,講述了革命戰爭年代江漢平原兒女與國民黨反動派英勇鬥爭的傳奇故事。該劇劇情跌宕起伏,矛盾衝突環環相扣,讓觀眾仿若看了一部電影,受到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青睞。
然而,老戲新唱並非丟掉傳統。這些劇目,將花鼓戲的地道韻味與現代題材、形式結合,呈現出獨特魅力。
在《米爹》中,《幸福歌》《小女婿》等膾炙人口的天門民歌旋律穿梭劇中,全劇有著濃郁的傳統花鼓戲經典唱腔和地道韻味。在《沮水風流》中,陶腔、漢腔、南腔、四平四大主腔,以及彩腔、板腔等唱腔,跟隨著劇情和人物的變化,不斷轉換,流傳百年的韻味不減當年。
口傳身授,在保護中傳承和發揚
此次展演,隨州花鼓戲《隨國金聲》、襄陽花鼓戲《水鏡先生》等新編歷史劇目,也讓觀眾耳目一新。
《隨國金聲》講述了隨國國君曾侯乙鑄造編鐘的故事,“亂世奉詔”“擊掌為誓”“冒險薦才”“殿前逼殺”“占卜問卦”“化戈鑄鐘”等劇情一一上演,再現了我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彰顯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水鏡先生》以劉表、劉備、曹操不同的“三請”以及司馬徽的“三拒”為主線,表現了司馬徽在出世與入世、治學與致用、窮與達、毀與譽、顯與隱之間的深邃考量及其“獨善其身”的大悲憫大智慧。
這些歷史劇目,無一不將花鼓戲獨有的唱腔、身段、音韻等展現得淋漓盡致,又在其中揉入了些許現代元素,既原汁原味,又更適應時代變化。
“我們要傳承和發揚傳統戲曲,就需要守正創新,而守正就需要守住傳統戲曲的‘根’,保護傳統劇目不可少。”徐華強介紹説,近年來,為了搶救性保護遠安花鼓戲,遠安縣花鼓劇團每年都會恢復一兩部傳統劇目。“我們團的演員平均年齡只有22歲,這些年輕演員們,在排演傳統劇目時,才能更好理解花鼓戲的靈魂,鞏固功底,將花鼓戲更好地傳承下去。”
“戲曲傳承需要人才,傳承的主要方式是口傳身授。”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丁明安説,該院大力開展“名家傳戲”工作,組織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春華、胡新中、孫世安等老藝術家,分批分段地將經典名段傳授給青年演員,並努力培育名人名角和專精人才,持續選派演職人員脫産學習編導、音樂、音響、舞美等專業知識,還與湖北藝術職業學院聯合開辦2018級花鼓戲定向班,培養更多的接班人。
據了解,近年來,湖北省地方戲在傳承和保護的基礎上銳意創新,涌現出了諸多優秀作品,在全國頻頻獲獎。地方戲曲人才隊伍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績,近三年共有2名戲曲演員獲中國戲劇梅花獎,1名戲曲演員獲文華表演獎,3人入選文旅部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培養計劃,1人入選文旅部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表演藝術傳承英才,成立16個戲曲名家工作室開展傳戲活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熹 王理略)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