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破壁”千年紋樣 煥新非遺傳承——訪武漢理工大學“非遺所思”志願服務隊
“非遺所思”志願服務隊隊員走訪調研老窯口。(受訪者供圖)
武漢理工大學“非遺所思”志願服務隊成立於2018年,堅持“學科支撐、基地保障、專業支持、企業參與”,已招募大學生志願者800余人次,由大學生主導的非遺傳承、創新、市場轉化的全鏈條保護項目多次榮獲全國大賽金獎、銀獎等獎項。
守望者名片
踏遍山區收集傳統紋樣,攻克手持紋樣掃描器等難題,生成演算法開發建設紋樣庫,創新色釉料及制陶工藝,提升産品附加值……近日,在第六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公益創業賽全國賽上,武漢理工大學“非遺所思”志願服務隊的《武陵窯開,紋遍九州——民族紋樣庫賦能武陵山區制陶産業》項目榮獲銀獎。
“傳承傳統文化,最重要的便是將它普及開來,以全新的面貌融合於時代。”12月14日,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實驗中心副主任王凱平介紹,自2018年起,在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武漢理工大學中心和學院團委的指導下,依託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組建了“非遺所思”志願服務隊,創新形式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為非遺在新時代傳承注入青春力量,增強了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
研發手持掃描器 建設民族紋樣庫
龍鳳紋寓意龍鳳呈祥,葫蘆紋象徵多子多福……古人從自然中尋找靈感,結合世間的美好祝願繪成紋樣,在建築、瓷器、書畫、服飾等領域表達著傳統文化之美。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一些在偏遠山區流傳的紋樣漸漸沒有了載體,許多稀有紋樣銷聲匿跡。”《武陵窯開,紋遍九州——民族紋樣庫賦能武陵山區制陶産業》項目負責人鄧江龍介紹,志願服務隊的同學們5年來一直接力收集傳統紋樣。同學們集思廣益,想到將紋樣與武陵山區制陶産業聯合。
“我們依託武漢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借助藝術設計學科優勢,以紋樣創新設計賦能武陵山區制陶産業。”水族姑娘、項目答辯人莫語欣説,同學們有的來自山區、有的是少數民族,大家想到,從恩施利川到湘西龍山,再到重慶榮昌、黔江,武陵山區制陶産業歷史悠久,當下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
長久賦能非遺文化保護,需要將其融入産業。在非遺研究中心老師和學校陶瓷藝術夢工場劉志哲博士指導下,團隊先後研發了手持紋樣掃描器,攻克了電腦接收生成紋樣、後端處理保存紋樣等一系列難題。引入傳統紋樣生成演算法,開發建設“紋語”武陵山區非遺紋樣庫。利用3D制陶列印技術實現武陵山區民族紋樣的活化與再造。運用學校材料專業的優勢,創新色釉料及制陶工藝,提升産品附加值。
“我們免費向陶農開放紋樣數據庫,開展新型陶産品製作培訓。”鄧江龍説,降低了製作成本,就可以讓傳統紋樣陶器融入日常生活中,帶動非遺手工藝人提質增收,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利用。
5年來,這一項目累計培養50余名核心志願者,收集1000余種少數民族紋樣,成功打造紋樣陶産品40餘款,獲軟體著作權2個、國家專利5件、直接帶動就業崗位20個,間接帶動就業崗位2180個。
小設計撬動大非遺 傳統文化炫起來
一張年畫,一個故事,蘊含濃厚的民俗文化氣息,老河口木版年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陳洪斌對於年畫傳承碰到的問題有些無奈:“過去在農村,一到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貼年畫,現在木版年畫實用性降低,傳承和發展也就成為問題。”
在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武漢理工大學中心,老河口木版年畫、黃梅挑花、江漢皮影等荊楚非遺變身聯名盲盒、文具、飾品,背包、抱枕等,牢牢鎖定年輕人的視線。這是“非遺所思”志願服務隊結合國潮設計趨勢和青年審美,打造的“荊楚非遺×武理設計”公益聯名品牌,已開發文創産品52類。
“結合國潮設計趨勢的文創産品讓非遺變得有趣、炫起來!”骨幹隊員、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負責人高珊珊説,大家還聯合貼近年輕人生活的時尚品牌,設計荊楚非遺外包裝插畫,在市場上廣受歡迎。
為破解非遺項目保護“政府出資、項目自生、社會不知、傳承無力”的社會痛點,服務隊依託藝術設計專業優勢,堅持“活態傳承”理念,期望以“小設計”撬動“大非遺”,讓非遺更有趣。這群胸懷夢想的學子將傳統手工藝和現代生活理念相互融合,骨幹隊員王雯芳等研究生志願者聯合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竹編非遺傳承人打造竹編作品120余件;共建“荊楚非遺文化資源庫”,收錄湖北非遺名錄80項、非遺傳承人67名、研究專家50名等資源。
“非遺要真正活起來,就要不斷創新傳承方式和載體,打造全鏈條非遺保護生態。”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武漢理工大學中心研究員王適思博士説,服務隊隊員們不僅定期組織荊楚非遺展演進校園、進社區活動,開設淘寶店,還設計了卡通吉祥物“楚楚”,製作非遺宣傳短視頻,建設非遺文化傳播的新媒體矩陣,向同齡人宣傳展示荊楚非遺文化魅力。“非遺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這些老祖宗留下的財富與匠心精神,需要讓年輕一代感興趣並願意主動繼承,才能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謝小琴)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