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把握兩萬億台階上的重塑機遇 武漢新春開工錨定科技創新釋放強烈信號
龍年伊始,武漢會議中心。室外,乍暖還寒的凍雨讓城市披上冰霜;室內,武漢科技創新大會上,校長、院長、所長落座會場主席臺,院士、企業家、科學家成發言主角,科技創新的主題熱氣騰騰、暖意融融……
新的發展格局下,經濟總量邁上2萬億新臺階之際,武漢連續第3年召開科技創新大會的定力,釋放出創新驅動的強烈信號……錨定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數,武漢全市上下正堅定共識、匯聚合力,開闢新領域新賽道,加速發展新質生産力,譜寫大武漢創新驅動發展的新篇章。
創新共識帶動城市活力迸發
1個月前,武漢市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GDP)為20011.6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7%。
自1萬億啟程,重回主賽道、躍上新臺階,時隔9年,武漢2萬億征途塵埃落定,填補了我國中部地區首個兩萬億城市的空白。
2023年,武漢市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8%,新興産業發展迅速。正是基於産業升級、在戰略性新興産業不斷發展壯大的支撐下,武漢站上了2萬億的新臺階。
“大潮來了,要當弄潮兒,乘勢而上。”武漢市主要負責同志表示,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推進,新發展格局推動內陸地區由開放“後隊”變為“前鋒”,國家在長江中上游地區加快重大生産力佈局、建設國家戰略腹地,這些都將使武漢的科教人才優勢更加凸顯,武漢正發展迎來系統性、重塑性的戰略機遇。
武漢是重鎮,重在科教。舉全市之力推進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對標學習沿海地區創新發展經驗,以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讓科教人才優勢真正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正成為共識,科創強城成果顯現。
“從學校實驗室裏的一顆種子,在武漢紮根成長,發展成為中國數據庫領域的頭部企業。”武漢達夢數據庫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皮宇説,“技術是創新的根基,生態是創新的土壤。正是因為武漢有這樣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機制和土壤,才能培育出達夢這樣的創新企業。”
會上,一組最新公佈的“成績單”引人矚目:2023年武漢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1.25萬家,實現兩年翻番;凈增高新技術企業超2000家,總量達到1.45萬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103家、總數達到309家;近年來每年留漢創業就業大學生達30萬人,武漢正成為人才匯聚的創新創業沃土。
創新增量賦能經營主體壯大
“嵐圖汽車的發展,與創新驅動密不可分。”嵐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放説,作為武漢首個高端新能源汽車品牌,2023年嵐圖汽車銷量為50552輛,同比增長160%;上繳稅費5.43億元,同比增長100%。
“多年來,我們持續加強科研攻關,把紅外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黃立介紹,一週前,高德紅外公司高性能紅外探測晶片製造關鍵技術及産業化科技成果已通過了院士專家組評價。
營造生機盎然的“創新雨林”,呵護創新主體的“生命週期”。
近年來,武漢發揮科技創新“增量器”作用,搭建平臺、制定激勵政策、加大研發資金投入,讓科技創新從“關鍵變數”轉化為企業轉型升級的“最大增量”,為企業自主科研創新提供最大支持。
2022年4月,武漢産業創新發展研究院正式成立,這家特殊的研究院致力於“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願做、企業做不了,但科技創新又必須做”的事情,主攻科研成果轉化,發揮聚合、引導、撬動作用,已成立了17家專業研究所、將近30家企業創新中心。
新型顯示、特種光纖、航天動力系統……一批製造核心技術正在以“揭榜挂帥”的方式被攻關。從技術到産品,再到商品,力求讓每一“公里”都能接續。一批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中試平臺“接力”,只為加快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動力,讓新技術“研有所用”。目前,全市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達20個、備案中試平臺已達156家。
“電子皮膚觸覺等大健康領域的創新應用,讓今年公司1月份業績同比增長1倍。”武漢華威科智慧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曉輝興奮地表示。
創新舉措繪就未來城市藍圖
漫步在武漢經開區,不時就能“偶遇”頭頂鐳射雷達、通體白色的無人駕駛計程車。市民在App上指尖輕點,無人車輛穩穩靠邊,再熟練地輸入手機尾號、上車,動作一氣呵成。
從在國內率先發佈全無人商業化試點政策,到無人駕駛汽車跨區域運行,再到成為全球最大的無人駕駛運營服務區,武漢僅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
探索未來出行方式的“武漢速度”,印證著武漢“敢為人先”的城市口號,更體現著武漢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的堅定決心。
在2月20日武漢市科技創新大會現場,上海技術交易所中部服務中心正式揭牌,“武創通”科創服務平臺上線服務啟動。
與此同時,武漢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系列政策措施“硬核二十條”正式出臺,構建以“用”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系統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和科技企業培育“最後一公里”問題:
——供給側:充分釋放高校院所創新動能。鼓勵在漢企事業單位積極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探索本地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循環投入機制,支持創新平臺利用結余經費依法成立項目公司、開展轉化投資,加大科技人才培育力度。
——需求側: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化配置。提升科技企業成果承接能力,組建産業創新聯合實驗室,發揮場景應用對成果轉化的牽引作用,對成功促成技術交易實施“四個有獎”。
——服務側: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化重塑。建設“武創通”科創服務平臺,構建全市科技創新網格,推進輻射全國的技術交易大市場建設,加快建設成果轉化有效載體,加大科技成果股權投資獎補力度,營造寬容失誤的科技創新環境。
“‘三側’同時發力,為高校院所、科研人員、科技企業、投融資機構等創新主體做優生態、做好服務,以高效能的成果轉化服務支撐新質生産力發展。”武漢市科技創新局副局長胡軍説。
“對在漢高校院所服務地方開展貢獻度評價,擇優給予最高3000萬元綜合獎補”,“二十條”中的一項政策,讓中國高端數控系統領域的龍頭企業、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吉紅倍感興奮。
“未來,我們希望與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智慧設計與數控技術創新中心深度融合,聯合攻關,為國家搶佔國際市場、為武漢市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陳吉紅説。
“作為國家長期佈局的科教重鎮,武漢既有科研優勢又有産業優勢,完全能夠把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在服務國家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中彰顯重鎮的擔當。”武漢市主要負責同志表示,這既是武漢牢記“國之大者”的責任使命,也是武漢新時代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記者李鵬翔 廖君 熊琦 龔聯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