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省科協公佈“2023年度湖北十大科技進展”,“人體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MRI)關鍵技術及裝備”等十項科技進展入圍。這些項目從全省學會、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多渠道推薦的項目中,經專家評審、院士投票、社會公示等環節,共同遴選而出。
這十大科技進展為:
人體肺部氣體多核磁共振成像裝備
在傳統磁共振成像檢查中,肺部猶如一個“黑洞”,對“肺部黑洞”的“探照”是臨床技術難題。由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周欣團隊研製的人體肺部氣體多核磁共振成像裝備,突破了肺部檢測中氣體密度低導致MRI信號極弱的瓶頸,成功“點亮”肺部,實現了單核向多核MRI系統的拓展,發現了CT無法探測的肺交換功能損傷、肺功能檢查不能獲取的局域功能信息,解決了臨床無創、無輻射、精準定量檢測肺部疾病的難題。該裝備已應用全國多家醫院,開展了新冠肺炎、慢阻肺、腫瘤等臨床應用,為肺部疾病的早期檢測提供了全新的醫學影像手段與策略。
發現黑洞輻射的新現象
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天文學系王偉教授和遊貝教授團隊,利用中國大型天文望遠鏡發現了黑洞輻射的新現象,直接揭示黑洞附近物質的運動和輻射規律,極大促進黑洞物理和相對論天體物理的研究。團隊對黑洞系統開展高精度的射電光變監測,首次觀測到黑洞亞秒級的射電準週期振蕩的現象,並揭示該現象與相對論性噴流直接相關,打開黑洞射電觀測新窗口;利用中國慧眼科學衛星,首次觀測到黑洞磁囚禁吸積盤(MAD)形成的證據,揭示了黑洞熱吸積流中的磁場輸運過程,有助於理解吸積盤大尺度磁場形成機制和MAD中的物理過程;研究了銀河系中心四百萬個太陽品質的超大品質黑洞在一千萬年前的活躍特徵,首次揭示星系周介質相對於銀河系存在明顯的橫向運動,從而影響銀河系的演化。
揭示水稻感知和抵抗褐飛亂的分子機制
稻飛虱是我國水稻生産的頭號害蟲,培育和種植抗褐飛虱水稻品種是綠色防治褐飛虱的有效途徑,但水稻抗蟲的分子機理一直不明,阻礙了抗蟲品種的培育。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何光存教授課題組在成功克隆抗褐飛虱基因的基礎上,首次鑒定了一個被植物免疫受體蛋白識別的昆蟲效應子BISP,並揭示了BISP-BPH14-OsNBR1互作精細調控水稻抗蟲反應的分子機制。研究成果為培育抗褐飛虱的高産水稻品種提供了理論基礎與基因資源。該研究成果創制了抗蟲新種質和分子育種技術體系,在全國水稻育種單位廣泛應用,推動我國抗褐飛虱育種實現零的突破和快速發展。
利用基因編輯創制新型作物廣譜抗病基因
稻瘟病、稻曲病和白葉枯病等常年造成水稻減産及品質降低,培育和種植抗病品種是作物病害綠色防控最為經濟有效的措施。華中農業大學李國田教授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創制了平衡廣譜抗病性與産量的新基因RBL1Δ12,該基因顯著增強對稻瘟病、白葉枯病和稻曲病抗性且不影響産量,在田間可提高稻瘟病抗性等級3級,病害發生時可減少約39%的産量損失。該基因在作物中高度保守,與傳統抗病基因相比能夠打破物種界限、快速推廣至其他作物的優勢,具有巨大抗病育種應用潛力,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重要意義。
控制藍藻水華的非經典生物操縱理論及其成功應用
湖泊藍藻水華治理是一個耗資巨大且緩慢的過程,水華的生態控制是世界性難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謝平團隊基於跨尺度的整合研究,創造性的提出了以濾食性魚類為核心的非經典生物操縱理論,將有害藍藻的生物控制轉變為一種人與自然良好共生的循環、可再生型的生産系統管理模式,是目前國內應用最廣的藍藻生物控制技術的理論基礎,為武漢市及全國富營養湖泊藍藻水華防控做出了突出貢獻。該項成果實現了從零到一的突破,解決了水污染防治中的一個重大科技難題,具有快速、穩定、綠色和經濟等優點,應用前景廣闊。
“高鐵動車組走行部”安全狀態綜合檢測與診斷關鍵技術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研究團隊,對高鐵動車組走行部的安全狀態在線監測、細微缺陷檢測及綜合診斷進行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一是提出了真實服役環境下走行部安全狀態高敏參數及其綜合檢測技術體系,指導了走行部安全保障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突破了強背景噪聲干擾下的走行部微弱故障信號精準提取技術,研發了填補國內外空白的350km/h動車組走行部實時狀態車載監測系統;三是研製了適應走行部複雜外部廓形及內部缺陷的高精、高效成套檢測裝備,打破了高鐵領域高端檢測裝備的技術壁壘並實現銷售海外;四是開發了全球管控列車最多、數據量最大的走行部故障預測與運維管理平臺,實現了走行部故障預警與健康狀態定量評價。該成果保障了4000余列動車組年均安全運行50余萬公里,形成了“中國標準”。
婦科惡性腫瘤精準診治體系的建立與轉化應用
為實現婦科惡性腫瘤患者長生存的終極目標,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高慶蕾教授和馬丁院士團隊,研發了首個基於液相捕獲-高通量測序技術的高危HPV整合檢測試劑盒,開發了可有效預測宮頸癌對免疫治療響應性的評分系統,首創了溶瘤腺病毒創新基因治療技術精準治療耐藥婦科腫瘤患者,並撰寫中國第一個卵巢癌行業標準,建立“女媧”大數據平臺,服務於全國170家醫院的卵巢癌單病種質控建設,實現了婦科腫瘤患者手術聯合優化的治療方案顯著改善患者長期生存。上述系列臨床轉化成果打通了“臨床-科研-轉化-再臨床”通道,獲批國家藥監局創新藥臨床試驗審批3項,應用至全國60余家大型三甲醫院,成果寫入《中國婦科腫瘤臨床實踐指南》。
大型複雜碳化矽構件整體增材製造成套技術
碳化矽是難加工材料,其大型複雜構件廣泛用於國家戰略裝備。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史玉升團隊,突破了製備方法、增材製造數據處理與工藝規劃軟體、複雜碳化矽陶瓷構件增材製造裝備等關鍵技術,創建了大型複雜碳化矽陶瓷複合材料構件整體成形的材料-軟體-裝備-工藝成套技術,並應用於生産,實現了直徑1.6米多的複雜碳化矽渣漿泵葉輪的整體製造,渣漿泵葉輪的輸送磨蝕性、腐蝕性和使用壽命為特種合金渣漿泵的6-8倍,縮短其製造週期60%以上,解決了大型複雜碳化矽陶瓷構件整體製造的世界性難題,引領了其發展方向。
寒區隧道凍融損傷破壞機理與防控方法
中科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研究團隊,針對隧道凍害機理複雜,防寒保溫層設計理論尚不完善等問題,首次在試驗室成功獲取了岩體內水分凍結過程中的“過冷”溫度和凍融循環過程中“滯回曲線”演化規律;建立了新的具有明確物理意義的岩體凍結狀態計算模型,提升了岩體未凍水含量認識水準;建立了“冰梁形成→冰楔滑移→裂紋擴展”的三階段凍脹力演化模型,系統揭示了低溫及凍融循環作用下岩體損傷演化機理;提出了寒區隧道圍岩和支護結構多場耦合凍脹破壞理論,實現了對既有寒區隧道凍脹理論的有益補充;構建了防寒保溫層定量設計理論,實現了寒區隧道防寒保溫層科學設計。成果獲多項國內外授權發明專利,指導了黑龍江虎峰嶺隧道、吉林拉法山等隧道的凍害評估與處治方案制定,産生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互聯網智慧遙感衛星關鍵技術及應用
武漢大學研究團隊,經過近十年技術攻關,首創互聯網智慧遙感衛星直接服務手機智慧終端的遙感信息服務模式和服務架構,突破了“多模、開放、智慧、互聯”光學智慧遙感衛星鍵技術,在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努力下,研製併發射全球首顆互聯網智慧遙感衛星珞珈三號01星,率先實現面向移動終端的“快、準、靈”遙感信息服務,推動了遙感技術從事後到實時、從專業到大眾的跨越式發展。珞珈三號01星實現了機場飛、港口船舶、道路車輛監測,以及城市三維實景構建、全球熱點區域衛星視頻發佈等多樣化智慧遙感信息服務,在智慧城市、應急救災等10余個領域與行業中應用。同時,還牽引了約185億元的商業遙感星座立項和工程實施。(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熹 通訊員 雷鳴 劉藝超)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