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第七屆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舉行
2024-03-21 09:43:58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第七屆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舉行——中法牽手 “碳”尋未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321092537

3月20日,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項目簽約十週年暨第七屆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開幕式現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倪娜 攝)

與會嘉賓聆聽發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倪娜 攝)

  三月武漢,繁花正盛。知音故里,賓客如雲。

  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3月20日,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簽約十週年暨第七屆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舉行。

  2014年,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簽約落戶武漢市蔡甸區。十年來,在中法攜手努力下,生態示範城融合兩國在城市規劃設計和建設管理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技術和經驗,注重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生態環境技術,突出低碳交通體系和綠色建築應用,打造世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從“城市遠郊”變身“國際聚焦”,論壇現場,中法兩國與會代表、專家學者,驚艷于生態示範城十年成長蝶變,交流探尋生態環保、産城融合的下一代城市可持續發展路徑。

  中法牽手,“碳”尋未來。

  法式浪漫融合中式文藝范

  “很有設計感!快來拍個照!”當日上午,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永久會址前,與會嘉賓紛紛打卡留影。這棟法國建築大師嵐明的設計作品,不僅極具新未來主義流派風格,還採用了地源熱泵空調系統,利用玻璃幕墻自然採光、通風等,含“綠”量滿滿。

  十年探索,著力打造可持續發展示範區,在39平方公里範圍內,這只是一個縮影。

  “匯兩國知音,建雙碳城市,融人山水城。”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整體設計方案的參與方——法國夏邦傑建築設計事務所巴黎總部集團副總經理、法蘭西建築院院士樂嘉介紹其設計理念,法式浪漫融合中式文藝范。

  他表示,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設計中,注重露天理水,保留大量的自然土壤,留出綠色廊道,既是防洪排水渠道,也是優質的公共空間。整片區域遠可顯山,近可見水,既望鄉愁,也見未來,讓城市擁有多維韌性。

  在這樣的理念下,一個個産業創新、生態環保、低碳示範項目紛紛落地——

  武漢·中法半島小鎮建成濱湖生態涵養帶,通過構建環半島濕地鏈,發揮地形優勢,搭建三級韌性城市排水體系,實現水質凈化達到Ⅲ類,對後官湖污染“零增量”。通過修復退化的場地,為生物建“食堂”“驛站”,改善棲息地。

  在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文化體育活動中心的建設諮詢中,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提出了室內外聲、風、熱環境優化等20余項綠色建築技術,讓被動式節能設計與主動式能源系統相結合,可再生能源利用進一步替代。建築能耗較現行節能標準降低18.37%。

  瞭望下一代生活方式

  “十年前,我們參與了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的規劃和選址。來到這裡看到一片面積很大、很美的荷花,印象深刻。”阿海普AREP中國區總經理姜興興説,十年過去了,這裡依然美麗、宜居。

  “十年裏,見證一批批項目在這裡落地開花,生根發芽。城市可持續發展在當下顯得格外有意義。希望這裡能展示出下一代生活方式,滿足大家對於未來生活的嚮往,成為示範和模板。”蘇伊士投資有限公司數字解決方案首席技術代表畢奧理充滿期待。

  “綠色生態和大健康産業發展潛力大,企業在這裡將大有可為。”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陳東升介紹,這些都是朝陽産業,也是中法生態城的主導産業。2024年世界大健康博覽會即將在武漢召開,會上將舉辦中法大健康論壇,促進中法雙方共同努力,合作共贏。

  數字孿生繪製未來生態城市

  打造未來生態城市,離不開智慧設計、前沿科技的力量。論壇活動期間,20余位中外專家、學者接連登臺,為中法生態城的茁壯成長建言獻策。

  “讓城市建築設計的考量從‘物’回歸到‘人’,精準量化人的需求,可讓城市更宜居。”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國際建築師協會副主席張利建議,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可幫助設計方收集、再現並分析建築的實景數據,直至預測未來場景。

  “通過運用大數據模擬技術,我們能向自然借勢借力,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美迪動力氣象技術城市項目負責人吳丹介紹,目前,基於城市三維建模的微觀城市氣象模擬應用已走向成熟,它能為能源的精細化利用、城市減災防災能力的提升等提供不少幫助,讓城市更具韌性,“從巴塞羅那到杭州,許多城市已嘗到甜頭。”

  “蘇伊士投資有限公司已在全球各地部署超過1000個智慧水務實時平臺,積累了大量水資源管理經驗。”畢奧理介紹,公司水務運營解決方案,能在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城市運行成本的同時,確保出水水質的高標準,有效助力中法生態城的可持續發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週三春 馬文俊 楊然 通訊員 周雄)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