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岸邊綠意盎然,江中碧波盪漾。人民網記者 周倩文攝
長江大保護成效到底如何?江豚、麋鹿最有發言權。
冬日時節,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一群群麋鹿正在悠閒的覓食、休憩;在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裏,4歲多的小江豚方方愉快地在水中轉圈玩耍,等待飼養員丁澤良的投喂。
從“雲夢澤”的大湖傳説,到如今的長江大保護,江豚與麋鹿,兩種“小精靈”,幾經興衰,一直與長江相守相望。
近日,本網記者走進湖北長江段兩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感受長江兩岸麋鹿千百成群、水中江豚來往穿梭的壯觀場景,探尋打造“濕地精靈”棲息樂園背後的故事。
江豚遷地保護成世界範例
江豚正在等待投喂。人民網記者 周倩文攝
“天天,過來!”隨著飼養員丁澤良的呼喚,身長1.72米的江豚天天興奮地露出頭來,在水中轉圈,等待著它的午餐。
2008年一場雨雪冰凍災害,天鵝洲故道江面幾乎全部結冰。當時還是漁民的丁澤良發現,一頭江豚正在試圖撞破冰面上浮換氣。保護區採取緊急措施破冰救豚,22頭江豚獲救,兩頭傷勢較重的幼豚被送入人工飼養的繁育網箱,其中一條就是天天。
長江江豚作為長江生態系統的指示性旗艦物種,一直面臨著生存威脅,種群極度瀕危。1992年,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國內首個鯨類動物遷地保護區誕生。
89公里的石首江段和21公里的天鵝洲故道水域,為長江江豚提供了寶貴的棲息地。
“1990年,我們從長江捕獲三雌二雄5頭江豚,放入天鵝洲長江故道,經過30年自然繁殖,2021年普查時發現江豚數量達到101頭。”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任胡良慧介紹説,長江故道非常適合江豚生存,如今,天鵝洲長江故道已成為國家鯨類研究的重要基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前來考察研究,成為世界小型鯨類遷地保護成功範例。
江豚重現活力,正是長江大保護和長江十年禁漁工作深入實施的顯著成效。
全面禁漁後,眾多漁民轉變為護魚人,共同守護著這片美麗的土地。孫海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放棄了過去的生活,成為保護區的一名守護者,每天騎著摩托車在長江故道上巡護,制止非法捕撈、非法開墾、洲灘放牧等行為。他也見證了近年來保護區科學保護江豚的變化——由過去的看護性保護轉向智慧化、科學化保護,通過智慧化保護區建設實現了紅外、夜視監控全覆蓋。目前,長江幹流關鍵地域均設置了高清探頭,有效防範了非法捕撈等行為。
“江豚的生存狀況代表了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我們通過對江豚的保護來促進對整個長江生態系統的保護。”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蔡家奇説。
由於長江水環境品質提升,2023年4月,保護區首次將4頭江豚放歸長江,迅速與野生江豚“合群”,從遷地“保種”到回歸長江自由。
“呦呦鹿鳴”再現長江兩岸
水中有江豚,岸上有麋鹿,這是湖北石首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麋鹿,又被稱為“四不像”,原為中國獨有,歷史上曾廣泛分佈于長江和黃河流域的濕地。1900年因戰亂、洪水等原因在國內絕跡,只有少量流落海外。1985年,漂泊海外的麋鹿重回北京南海子。1993年第一次重建野生麋鹿種群時,30頭麋鹿被送到了石首。
記者在工作人員陪同下驅車抵近觀察麋鹿群。發現有車輛出現,麋鹿群立即變換陣形,從一開始的一字型變成了圓圈形,外圈是高大的雄鹿,內圈為母鹿和幼崽。雄鹿時刻保持著警惕,內圈的母鹿則帶著幼崽在灘塗邊嬉戲。
正在散步的麋鹿群。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1991年11月,石首麋鹿保護區設立,1998年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麋鹿及其棲息的淡水沼澤生態系統。這片佔地1567公頃的凈土中,洲灘交錯、林草豐茂,為麋鹿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野生麋鹿種群在此重建、煥發生機。
“近年來,石首麋鹿種群的年增長率都在20%以上,幼鹿成活率超95%。”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管護科研科副科長楊濤介紹説,目前,石首麋鹿家族已繁衍至3800余頭(其中保護區內2400余頭,保護區周邊1400多頭),從當初的1個麋鹿種群發展成為5個。
長江大保護戰略實施和生態文明建設提速成為麋鹿種群發展的“加速器”。2016年以來,湖北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石首市多措並舉全面治污修復水生態,為麋鹿、長江江豚等珍稀動物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存環境。
“2024年麋鹿産仔季,保護區就有498頭小鹿出生,創歷史新高,是全球最具規模與活力的野生麋鹿種群。‘麋鹿重新進’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讚為‘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的成功範例’。”楊濤高興地説。
經過30餘年的保護與修復,“呦呦鹿鳴”重新迴響在長江兩岸,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也顯著提高,東方白鸛、黑鸛、白枕鶴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及河麂、白琵鷺、灰鶴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繁衍生息,共同譜寫著生態和諧的樂章。
岸綠魚歡繪和諧畫卷
水中江豚嬉戲,岸邊麋鹿奔跑。不光保護區內,整個長江湖北段都充滿了生態和諧的美好場景。
在長江宜昌鎮江閣江段,江豚拍攝愛好者朱靈拍攝的畫面中,最多一次性出現了六條江豚追逐玩耍。
“兩三年前,拍到江豚還是個稀奇事,要專業攝影師長槍短炮長期蹲守才能拍到。這兩年拍江豚變得很容易。市民走到江邊就能看到,用手機就能拍到。我手機上幾百G的視頻全是江豚,平均一週就能拍到兩三次。”朱靈告訴記者。
鄂州市樊口江邊,全省長江大保護投資最大的單體項目——樊口公園建成迎客。項目共拆除沿江162家散亂污企業,疏挖25萬方水下底泥,對內河沿線2公里邊坡防護進行處理,保護和修復了4.2公里長江岸線生態環境。除了提高水利核心功能外,還大大促進了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改善,兼顧防洪和洄遊,打造了長江第一個自然式魚類洄遊通道。
如今,漫步公園綠道,不時能見到江中躍起的江豚,岸邊棲息的白鷺和野鴨也越來越多。
在湖北,從各地黨委政府,到企業,從志願者,到普通漁民,共同演繹著長江大保護之歌。
中國石化湖北石油分公司為中華鱘、江豚暢快洄遊“讓路”,關閉了運營了63年的王家河碼頭,並改造成江豚觀測平臺,成為市民觀賞江豚的“網紅”打卡點。
“現在,長江湖北段水質明顯變好,從垃圾圍江,變為岸綠水清,魚的數量也在增加。”“長江小哨兵志願服務隊”負責人周愛華説。
一幅岸上綠意盎然,水中生機勃勃的生態畫卷正在荊楚大地徐徐展開。(記者 郭婷婷 周倩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