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湖北省科技館在光谷腹地開門迎賓。
從每日參觀者數十人、到數百人、到過千人……到2024年底,全年接待觀眾超過150萬人次,走在中部前列。
湖北省科技館團隊有180多人,其中六成以上為女性員工。近日,湖北省科技館獲得2024年度全國巾幗文明崗稱號。
3月3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省科技館,感受到她們在光谷腹地,“玩”出不一樣的大眾科普。
“玩轉課堂”下鄉 播撒“科學種子”
“能講、能演、能溝通,她們每一個人都要是多面手!”該館副館長聶海林笑著介紹,創新發展部部長蔣怒雪、影視科普部部長孫允芳、觀眾服務部部長李文君、科教活動部副部長黃瑜君……
這些女將中,有年近30年工齡的老員工,也有上班半年的00後。
她們堅持通過自己平凡而創新的勞動,為荊楚播撒“科學種子”。
一組數據見證2024年的突破“歷史”:全年接待觀眾突破150萬人次、團隊580支;開展線上直播380場,觀眾超過300萬;發佈線上科普作品276件,閱讀量累計超過4000萬;選拔、培訓科技志願者和“小小講解員”2000多人。
展覽管理部部長楊靜,在科技館工作26年。2024年,她帶領團隊打造沉浸式參觀體驗,推出以實驗、講解、體驗相結合的“科學小百科”“玩轉課堂”“主題線路參觀”三個科普教育活動品牌。
講解員曹葉凡、戴佳欣成了孩子們的大朋友——“科學小百科”每場10分鐘,“玩轉課堂”每場20到30分鐘。
“每次開展‘玩轉課堂’,我們都要精心地準備腳本,裝扮成孩子們喜歡的樣子,講話的語氣、互動的氣氛、現場的節奏,都要考慮孩子們的參與和喜歡……”科技輔導員們開放定時展項18,600場,其中開展“科學小百科”活動584場,“玩轉課堂”接待學校班級179個……共計接待50000余人。
2024年7月以來,“玩轉課堂”活動跟隨科普大篷車,走進校園拓展教育活動,先後在鄂州市紅蓮湖三小、黃岡市浠水縣實驗小學、武昌區濱江實驗一小等14所學校開展,惠及中小學生3000余人,將館內科普活動向館外延伸,與學校攜手,開展定制化科普服務,滿足多元化需求。
堅持8個月 “仰望星空”跨國之約落地
科普無國界。
2024年,孫允芳帶領7名女同事和3名男同事嘗試了“星夜探奇”活動,吸引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馬賽天體物理學實驗室名譽研究主任、宇宙星系運動學專家MichelMarcelin到武漢交流,他不僅在省科技館開展了2天的天文科普講座,還與15組武漢居民家庭一起凝視星空,探討天宮的科普話題。
為了促成這次活動,孫允芳團隊從3月起,就通過法國駐武漢領事館進行了長達8個月的溝通。
“我們與法國領事館多次協商活動議程,和同事們精心設計《天宮24小時》課程。讓外方十分滿意”孫允芳回憶説。
待雙方達成一致後,省科技館提前向社會公開徵集小學生和家庭參與。
“很火爆,‘秒’滿員!希望參與的家庭太多了。”孫允芳笑著説。
2024年10月11日晚7時許,MichelMarcelin如約來到省科技館廣場,15名孩子及其家長們高興地用英語跟他交流。隨即,“星夜探奇”活動開始。法語、漢語、英語交融,交流持續了1個半小時。
“這是一次‘星夜探奇’”跨國之約,從設想到落地,很不容易,但我們讓孩子們感受到不一樣的科普體驗,值得!”孫允芳説。
00後當視頻主播 讓“天問”與網民隔空握手
2025年2月6日,武漢大學劉勝院士團隊研發的“天問”人形機器人實現與人握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能否做場直播,讓公眾直觀認識到未來的科技力量?湖北省科技館聯繫上團隊,希望進行直播,向廣大網民進行科普宣傳。
誰來擔任直播主持呢?00後的甘蓉哲主動接受挑戰。
她是一位2024年9月才入職的小女生,學習的是播音主持的專業。“可能大家談到主播第一印象都會是網紅直播,但是其實能夠借助科技館的平臺利用直播進行科普也是非常有益的事情,我希望能夠利用光谷科技策源地的優勢,讓大家感受到硬科技的親和與貼心。”甘蓉哲説。
今年1月,她們團隊結合AI熱點,找到人工智能研究院,做了首期直播産品《人工智能國家隊第一現場探秘》,受到網民點讚。
“‘天問’是I人還是E人”“‘天問’如果參加奧運會,哪個項目最有優勢……”2月11日,直播活動第二期走進武漢大學“天問”人形機器人團隊,直播現場和線上評論區互動歡暢。
甘蓉哲參與策劃、執行直播,不僅走進了實驗室與天問握手,也讓網民感受了一次隔空握手。
“我們在籌備第三期直播!”甘蓉哲説,“我們要抓住熱點,讓湖北省科技館不僅在場館裏開展科普,更要走出去,走進高新企業,讓更多公眾了解前沿科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包東喜 通訊員 張翼 徐雅麗)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馬賽天體物理學實驗室名譽研究主任、宇宙星系運動學專家Michel Marcelin到漢交流。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