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睿唯安發佈最新的基本科學指標(ESI)數據顯示,黃岡師範學院化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ESI作為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是衡量高校、科研機構國際學術水準及影響力的關鍵指標。根據統計,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黃岡師範學院化學學科共有ESI論文438篇,總被引8275次,篇均被引18.89次,高被引論文4篇,單篇最高被引369次。
這一成績的取得,標誌著該校化學學科的科研實力與學術成果已達到國際前沿水準,是學校整體學科建設的重大突破,其成績背後是該校化學人數十年的拼搏、堅守與蛻變。
築巢引鳳 搭建希望之臺
2013年,對該校化學學科而言,是發展的關鍵之年。這一年,“催化材料製備及應用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正式獲批。實驗室獲批後,購置了X粉末衍射儀、場發射掃描電鏡等大型設備、引進了首位省級高層次人才,當年即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實現了學院國家自科基金項目零的突破。
隨著重點實驗室的落成,這一高能級創新平臺迅速顯現出強大的“磁吸效應”,吸引著眾多優秀人才紛至遝來,先後有5名省級人才加入。
重點實驗室的輻射效應也很快顯現。催化材料製備團隊為湖北展旺新材料公司開發了碳納米管的純化技術並實現産業應用,與薈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開發了高載量鋁鎳催化劑製備技術,該技術榮獲湖北省高價值專利大賽銀獎並已量産,年銷售額超1億元,催化劑應用於32家焦爐煤氣制LNG廠家,年産值超200億,節約標煤使用量300萬噸,為能源結構調整,減少碳排放作出突出貢獻。
如今,這一高能級創新平臺欣欣向榮。科研經費爆髮式增長,從年均不足50萬元躍升至2015年的500萬元,至2023年已突破1200萬元,技術服務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3000萬元。
學院不斷完善科研配套設施,持續優化科研環境,從實驗室的精細化管理,到科研輔助團隊的組建,為科研人員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得重點實驗室成為了吸引人才、孕育成果的科研高地。
人才匯聚 點燃奮進之火
2017年,該學院解明江博士帶領著四位研究方向相近的博士組建碳材料團隊,聚焦碳材料方向研究。經過反復討論和實驗,他們找到優化製備工藝,提升了新型碳材料性能。如今,這個團隊對支撐ESI有至少30%的貢獻,成為學院科研發展的中流砥柱。
趙國偉教授的加盟更是化學化工學院求賢若渴的生動寫照。2019年早春,正在海外深造的趙國偉向該校投遞了簡歷。學院收到這份來自海外遊子的“家書”後高度重視,院長親自致電慰問,並連夜擬定人才引進方案。學院老師時常與趙國偉視頻連線,共同完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書。
趙國偉歸國後,學院不僅為他配備了精良的科研設備,更精心組建了研究團隊。在學院全力支持下,他帶領團隊攻克了困擾業界多年的電池材料穩定性難題。這項突破性成果最終助力趙國偉榮膺湖北省省級人才殊榮。
該學院設立了科研獎勵機制,從國家級項目到橫向課題,讓每一個科研工作者的付出都盡可能獲得相應的回報。學院在學校職能部協同下打造的“人才服務鏈”,從配偶工作安置到子女入學,從住房補貼到健康管理,事無巨細的人文關懷讓每位學者都能全身心投身科研。
目前,化學化工學院專任教師博士比100%,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6人,省級高層次人才11人次,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5人,獲批湖北省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4個。
教學相長 師生共進之路
在學院的發展進程中,教學與科研緊密相連。化學化工學院採用“本科生科研助手”培養方式,讓本科生提前進入科研賽道,學生們不再是課堂上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化身為科學探索的積極參與者。
2019級學生余意在專注做實驗
2019級學生余意在本科階段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科研成績,她作為科研助手在導師一對一的指導下深入探索專業領域,獲得湖北省第十四屆大學生化學(化工)學術創新成果報告一等獎,發表五篇SCI論文,其中多篇發表于ESI高影響力期刊,她的成就離不開學院科研助手模式提供的專業指導和資源支持。
該學院通過科研助手模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科研能力,更在本科階段就為他們搭建起通往國際學術舞臺的橋梁。余意的成功並非個例,學院已有多名學生在該模式下發表SCI論文,為學科研究領域輸送了一批兼具理論基礎與科研實力的優秀人才。
水到渠成 收穫榮耀之光
隨著化學學科的快速發展,以學科建設為牽引一體化推進學院高品質發展的成效日益凸顯,學院的綜合實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學術影響力也日益擴大。
石英砂黃師專利墻
在學術成果産出方面,學院實現了從“量”到“質”的跨越式轉型。學院積極引導教師們追求高品質的論文發表,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校舉辦學術講座和論文寫作培訓,為老師們提供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學院發表科研論文品質不斷提高,在SCI一區和二區期刊雜誌發表論文100多篇,“高被引論文”5篇;出版教材6部、專著2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50余項,整體科研水準和學術影響力不斷提升。(圖/文 余艷軍 明童 祁白 高韻)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