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知識産權局組織的“底蘊尋源”新聞行活動走進北緯30度黃金産茶核心區,從宜昌宜都的宜紅工夫茶,到恩施伍家臺貢茶的皇家貢韻,再到恩施玉露的千年蒸青技藝,最後至天門陸羽故里的茶經文脈,這些鐫刻著地域基因的地理標誌産品正成為激活傳統茶産業的“金鑰匙”,讓一片葉子承載起鄉村振興的新希望。
地標密碼:解鎖自然饋贈的基因圖譜
圖為宜昌宜都市王家畈鎮大風口茶園。新華網發 文倩倩 攝
在宜昌宜都市王家畈鎮大風口茶園,映山紅遍的坡地上,茶樹紮根于“石渣子土”中。63歲的宜紅工夫茶非遺傳承人曹續勇抓起一把泛著砂礫的土壤解釋道:“陸羽《茶經》説‘其地,上者生爛石’,我們的扁砂頁巖土壤空隙大,茶樹根須可深扎石縫,容易合成更多氨基酸。”這片地處茶馬古道核心節點的茶園,年均1200小時光照、1000毫米降水量,1000米高海拔形成的“獨特小氣候”,正是宜紅工夫茶“琥珀金湯、蜜果甜香”的天然密碼。
走進宜紅茶業智慧化車間,傳統工藝正經歷著科技蛻變。萎凋槽內,鮮葉在自然風與智慧控溫中褪去青澀;120斤容量的揉捻桶勻速加壓旋轉,茶汁滲出時泛起細密泡沫;智慧發酵櫃內,26℃恒溫與95%濕度精準模擬傳統“籮筐發酵”的最佳環境。最關鍵的精製環節,15種規格篩網曾是手工匠人的“秘密武器”,如今色選機取而代之,效率提升500倍,雜質剔除率達99.9%。
圖為茶園工作人員介紹宜紅工夫茶。新華網發 文倩倩 攝
政策護航下,宜紅工夫茶的地理標誌保護體系日益完善。2023年實施的《宜昌市地理標誌産品保護辦法》劃定7個縣市區為核心産區,從鮮葉採摘“一芽二葉初展”到成品茶“水浸出物≥38%”,28 項指標構築起品質“防火牆”。2017年入選中歐地理標誌互認産品後,宜紅工夫茶對俄出口量年均增長15%,成為歐洲市場復購率最高的中國紅茶之一。
文化解碼:從歷史深處走來的産業基因
圖為恩施宣恩縣伍家臺村貢茶園。新華網發 文倩倩 攝
沿清江而上,恩施宣恩縣伍家臺村的青石板路蜿蜒至茶園深處,鄭時兵守著280℃的鐵鍋,竹耙翻動茶青的“沙沙”聲與山風交織。作為“皇恩寵錫”貢茶企業代表宣恩縣伍臺昌臣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他的手掌曾被燙出層層老繭,如今這些“非遺手感”轉化為智慧炒茶機的精準參數。
圖為伍家臺村貢茶殺青工藝。新華網發 文倩倩 攝
在海拔800米的貢茶園,前來上課的學生們身著民族服飾體驗“攤青-殺青-揉捻-做型-烘乾”五道工序,竹匾裏的茶青在掌心旋轉成“雀舌形”。檢測報告顯示,這裡的土壤含硒量達0.35ppm,比普通茶園高15%,富硒環境賦予茶葉獨特的健康屬性,造就了伍家臺貢茶“香高、味醇、形美”的特質。
在芭蕉侗族鄉的潤邦國際富硒茶業有限公司,張文旗的弟子演示“蒸汽殺青”絕技,直徑1米的木甑騰起白霧,鮮葉在竹篩上蒸30秒後迅速扇幹,雙手在40℃焙爐上“炒頭毛火”,每分鐘60次揉捻頻率帶出松針般的挺直外形。“現在機械制茶效率提升了100倍,但手工技藝仍是品質標杆。”張文奇説,傳統技藝的“活態傳承”讓古老蒸青工藝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成為恩施玉露區別於其他綠茶的核心標識。
圖為恩施玉露“蒸汽殺青”工序。新華網發 文倩倩 攝
價值重構:小茶葉撬動大産業
在天門陸羽故園的茶經樓內,茶學院學生用高效液相色譜儀解析“竟陵紅”的硒蛋白結構。實驗室主任展示的檢測報告顯示,通過生物萃取技術,茶葉中的硒元素轉化率提升3倍,衍生出的茶氨酸護膚品、茶多酚保健品讓“一季採茶”變為“全年開發”,單品附加值較毛茶提升500%。
200公里外的恩施州地理標誌中心産品館,3600平方米展廳裏,依託“硒博匯”線上線下平臺,集中展示50余件地標産品和百餘件特色農産品,宜紅工夫茶的琥珀湯色在玻璃杯中流轉,伍家臺貢茶的紅標包裝透著皇家氣韻,恩施玉露的鐵盒上印著非遺制茶流程圖。“這裡既是展銷中心,更是産業樞紐。”恩施州地理標誌中心主任介紹。
圖為恩施州地理標誌中心産品館。新華網發 文倩倩 攝
在恩施州地理標誌中心産品館的另一側,來鳳藤茶的展示櫃前圍滿了品茗的遊客。在4月18日的北京茶博會上,“藤茶姐姐”用土陶壺沖泡顯齒蛇葡萄莖葉製成的藤茶,讓不少參觀者驚嘆“土家神茶”的獨特韻味。作為2013年獲批的地理標誌産品,來鳳藤茶憑藉“銷售獎勵十條”等政策走出大山,經兩屆國際藤茶大會飄香海外,遠銷多國。
從石縫裏生長的“爛石茶”到智慧化車間的“科技茶”,從非遺傳承人的“手工茶”到全球市場的“品牌茶”,地理標誌正重塑鄂西茶産業的價值鏈條,它不僅是産品的“身份證”,更是區域經濟的“加速器”。湖北省知識産權局商標和地理標誌處負責人表示:“地理標誌不是簡單的商標,而是將山水靈氣、人文積澱轉化為産業動能的‘轉換器’,讓一片葉子從‘山間珍品’蝶變為‘振興引擎’。”(文倩倩、闞海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