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午後,沿著蜿蜒的村道來到襄陽市谷城縣石花鎮鞏家灣村,遠遠便望見那座青磚灰瓦的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還未走近,便被這裡的景色吸引。中心後頭,大片鬱鬱蔥蔥的樹苗裏夾雜著不知名的野花,山坡上的景觀亭尖兒頂著片雲。推門走進活動室,十幾位老人圍坐一起,投影幕布上電視劇《鄉村愛情》正演到熱鬧處。
“原先,這裡是老的知青點,已經閒置很多年了。”鞏家灣村黨支部書記劉世軍説,“去年,我們在原有房屋的基礎上,將這裡改建成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
在中心轉了一圈,7個標準間的休息室收拾得很敞亮。隔壁的食堂裏,當天的輪班廚師——村黨支部副書記吳玉林正在清點食材:“茄子、豆角是剛從村民菜園裏摘的,肉是直接從村裏養豬戶家買的。”
“節假日遊客多,房間還能當民宿,賺的錢全貼補食堂!”劉世軍樂呵呵地補充道。
老人們圍坐在一起共享豐盛午餐 攝影 李雲
為有效提升村級養老服務品質,近年來,谷城縣持續開展農村幸福院、農村互助照料中心提檔升級。像鞏家灣村這類村集體經濟較強的村,利用本村閒置房屋進行改擴建。但各村條件不同、需求不同,如何找到符合實際的建設模式?
翻過幾個山頭,藏在山坳裏的鐵廟溝村,情況更為特殊。1226個常住人口裏有362位老人,其中空巢、孤寡老人佔了大半。
2017年,115位住在山上的老人易地搬遷至山下,硬體條件改善不少,可配套設施還稍有欠缺。次年,鐵廟溝村農村幸福院選址易遷點附近,以解決老人們的生活難題。
“2018年剛建幸福院時,很多東西都是東拼西湊的。”石花鎮鐵廟溝村黨支部書記黃成龍回憶,最初幸福院的食堂只做午餐,每天三四個人來吃。村民劉金榮自願接過幸福院“大廚”一角,風雨無阻地包攬老人們的一日三餐,而她的工資是由熱心企業湖北石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每天中午都有四菜一湯,兩葷兩素,60歲以上老人只需要4元。”“政府補一點、社會捐一點、村(社區)貼一點、居民出一點”,是谷城全縣農村幸福院和農村互助照料中心的常見運營模式。
鐵廟溝村農村幸福院 攝影 李雲
“縣裏給政策,老人一天三頓只用掏個10元成本價;村委會投資15萬元,添置了電視、棋牌桌、健身器材等;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和協調下,又有了這些理療器材。”黃成龍細數著每項政策、每筆投入,除了幸福院工作人員的工資有企業保障,谷城縣襄農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還每月送來免費的新鮮時令蔬菜。
同樣是建設農村幸福院,石花鎮將軍山村則採用了另一種模式。“村裏將幸福院建在了村委會,一來面積夠大,二來配套的農家書屋、活動室都能供老人使用。”將軍山村黨支部書記倪雪鋒介紹。
近年來,谷城縣堅持因地制宜,利用閒置房屋改建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構建起“政策輸血—企業供血—服務造血—愛心活血”四位一體的農村互助養老體系,破解了農村互助養老持續化運營的難題。
老人們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攝影 李雲
“每個村的條件不同、村情也不同,農村幸福院的建設還得因地制宜、一村一策。”谷城縣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厚建坦言,“只要這裡受老人歡迎,吸引更多老人在這活動、吃飯,這種模式就是合適的。”
從知青點爆改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到易地搬遷點的幸福院,從村委會大院變身活動中心到“四個一點”的共建共享,谷城正上演著不同的養老變革。(文 杜元 肖欣 李雲 阮班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