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汲取精神力量,勇攀電力科技之巔
聽眾現場提問。
6月24日,“傳承紅色基因 匯聚支點力量”主題宣講在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國網湖北電科院”)舉行,青年工程師與黨史專家現場互動,氣氛熱烈。
胸懷理想、腳踏實地、勇攀高峰,中共湖北省委黨校中共黨史黨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李敏傑和大家交流在科研工作中如何更好弘揚和傳承三大精神。
胸懷理想 勇闖特高壓技術“無人區”
“大別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蘊含的信念力量、團結偉力、科學精神等,是驅動湖北勇攀高品質發展高峰的澎湃動能。”李敏傑説。
在弘揚“三大精神”中築牢理想信念的基石,用理想之光照亮奮鬥之路,用信仰之力奮力建成支點。
特高壓技術,被稱為電力技術的珠穆朗瑪峰。國網湖北電科院特高壓科研團隊向這座高峰攀登,先後創造20余項“世界第一”,在多項試驗技術上實現“中國引領”。這背後,有這樣一群胸懷理想的科研技術人員——
阮羚,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內高壓電力測試領域專家。他從一線工人成長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團隊創新成果應用於國內絕大多數特高壓工程。
陳雋,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電科院三級職員,他攻克多項現場試驗“卡脖子”難題,參建的兩項特高壓工程榮獲國優工程金獎;姚堯,電科院設備技術中心主任,他帶領團隊保持了國內特高壓調試試驗領域的領軍地位,參建的一項±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榮獲國優工程金獎。
李勁彬,電科院設備技術中心副主任,先後參建荊門特高壓、青藏直流、疆電外送、蒙電外送等眾多特高壓工程,成功研發首套高壓設備等電位帶電作業機器人。劉睿,電科院設備技術中心副主任,自主研發突破特高壓試驗技術、裝備關鍵瓶頸,成功實施世界首例±1100千伏特高壓環流變壓器現場特殊試驗。
國網湖北電科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梅欣表示,作為一支有著光榮傳統的隊伍,國網湖北電科院幹部職工從三大精神中汲取力量,勇擔國家電網科技創新主力軍職責使命,在持續推進創新能力建設上勇攀高峰,為支撐服務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再立新功。
腳踏實地 打造首個縣域級100%新能源示範工程
“1998年的洪災持續時間長、危害範圍廣,救災之艱難超乎尋常,沒有一種不畏艱難、頑強拼搏的鋼鐵意志,沒有一種可以壓倒一切困難、戰勝一切挑戰的巨大勇氣,勝利就無從談起。”李敏傑説。
同樣,在科技創新領域,鍛造硬核實力也需要“不取得勝利決不收兵”的勇氣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韌性。
在國網湖北電科院,新型電力系統研究中心技術研發室是一個年輕的團隊,由19名博士、碩士組成,平均年齡33歲。
研發室成立之初,挑戰接踵而至——設計廣水市100%新型電力系統科技示範工程。這是全球第一個縣域級100%新能源新型電力系統科技示範工程,以風、光作為電源實現100%獨立供電,項目技術難度大,更無現成經驗可循。
“沒有先例就創造先例,沒有經驗就探索經驗!”作為團隊領頭人,柳丹以身作則,日夜奮戰在項目一線。在她的辦公室,技術資料和實驗數據記載本堆成了小山,複雜的倣真模型晝夜不休。
為驗證系統的可行性,柳丹率團隊搭建倣真平臺,對各種複雜工況進行模擬。“那段時間,實驗室的燈幾乎沒熄過。”團隊成員葉暢説,“有一次,為了優化一個參數,大家連續熬了三天三夜,誰都不願意離開現場,生怕錯過關鍵數據。”
正是憑著這股韌勁,他們闖出了一條新路。2023年10月,世界首個縣域級100%新能源新型電力系統在廣水市投入運行,20萬餘人用上了綠色清潔電能。
勇攀高峰 在世界電力通信領域搶佔話語權
在攀登科學高峰的道路上,如何披荊斬棘、一往無前?在李敏傑看來,抗洪精神中的“不怕困難、頑強拼搏”給出了啟示。
1998年8月6日,長江第四次洪峰涌入荊江,荊江水位第一次超過分洪線,並向45米的分洪上限水位逼近,當夜必須組織33.5萬群眾和1.8萬頭耕牛撤離分洪區。大家迅速行動起來,僅僅用了一夜的時間,30多萬名荊州人便完成了轉移任務,創造了抗洪史上一大“奇跡”。
突破電力技術,電科院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
離湖北萬里之遙的德國北海,將要建造一座大型海上風電場的換流站。它負責接收海上“大風車”電力,並轉換為高壓直流電後送往陸地。換流站的“保險”能否承受高壓電的考驗,需要用嚴格的試驗來驗證。這是中國高端輸電技術首次進入歐洲。
承擔這一試驗任務的,正是國網湖北電科院項目團隊。項目負責人介紹,電科院是全國成立最早的電力試驗研究院(所)之一,長期從事高壓電氣設備現場試驗技術與工程實踐,承接本次工程,將進一步提升湖北科技創新實力,並在發達國家打響國網湖北電力品牌。
迎難而上,勇攀高峰。2024年,該院牽頭制定的國際標準提案《物聯網邊緣計算網關互操作性框架》獲批立項,這是國家電網公司首個立項的ISO/IEC聯合國際標準,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在世界電力通信領域搶佔了話語權。
國網湖北電科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喻波表示,電科院將持續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匯聚支點力量,在向科技高峰和産業高峰攀登的征途上,帶領大家不斷突破封鎖線、挺進無人區,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在世界電力創新坐標上標注湖北印記。(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江卉 沈早慧 通訊員 甘依依 何伶淩)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