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浙江省安吉縣余村誕生,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全球環境治理和綠色轉型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今年7月,在“兩山”理念提出20週年之際,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汪玉成不遠千里,趕到湖北省“兩山”理念轉化示範地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實地走訪交流,與堰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閔洪艷共商成立中國和美鄉村共富聯盟大事。
百餘公里之外,莽莽荊山之間,中國山區幸福村保康縣馬橋鎮堯治河村迎來盛夏避暑的黃金時節,天南地北的遊客紛至遝來,日均接待4000人次,“涼資源”升騰為“熱産業”,正全力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堰河、堯治河(簡稱“兩河”)如同孿生兄弟,始終踐行“兩山”理念,闖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
在1.97萬平方公里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兩河”的成功實踐如同閃耀的明星,格外引人注目。
襄陽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全域推進美麗鄉村補短板、強弱項,大力實施“十百千”工程,建設“三美”鄉村,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2024年底,襄陽GDP邁上6000億元新臺階,580萬人民過上了富裕安康的生活。
今年,襄陽聚焦功能鎮區、和美鄉村、實力産業、美麗路網建設,紮實推進鄉村振興“四項行動”。
“兩山”理念在“兩河”落地生根,靠的是團結奮鬥好班子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襄陽“兩河”實踐充分彰顯了“兩山”理念的強大生命力。
人在,山在,綠色在,堰河村發展才有希望;要苦先苦幹部,要上先上黨員,堯治河村能有今天,靠的就是艱苦奮鬥、求實創新。
無論是30年前還是今天,“兩河”發展貴在有一個團結奮鬥的好班子,“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
堰河村的崛起得益於一群“把村裏的事當成自家的事幹、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做”的黨員幹部。
“在村一級,一名黨員就是一棵小草,必須有頭頂一顆露珠子的能耐。”堰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閔洪艷説,“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
30年來,堰河村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用實際行動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堰河村竹林裏擺放的280塊大小不一的石頭,蘊藏著窮山溝的致富密碼。
早年村裏大小事需要商量,就組織村民在竹林裏開會。每戶搬塊石頭坐著,當時有280戶,就擺了280塊。地作席、天當房,有話大家敞敞亮亮地講。直到2009年,村裏條件好了,開會改在了室內,但大家仍小心呵護著這塊場地。
在堯治河村,一提到該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孫開林,大夥就會笑呵呵地來上一段順口溜:“孫開林真折騰,當個書記磨死人,今天修公路,明天搞股份……”
37年前,堯治河村窮困至極、負債纍纍。孫開林上任後,在一個破牛棚裏召集村裏的黨員幹部,召開了一次決定堯治河發展走向的會議,大膽提出“修路開礦”的設想。
全村黨員幹部衝鋒在前,住岩洞、戰嚴寒,餓了勒緊褲腰帶,渴了塞口冰雪,終於在懸崖峭壁上鑿出一條通往第一個礦點的6000米山路,運出了第一車磷礦。
為了“啃”通這條通往村外的公路,堯治河村有3人獻出生命、5人留下殘疾。
近年來,堰河村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鄉村治理示範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堯治河村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鄉村治理示範村、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邊的榜樣更是可學可鑒。襄陽市先後涌現出一大批聚焦民生、推動發展的先進典型,並在各自崗位發光發熱。
今年5月,襄陽市被授予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文潤鐵打的千年古城煥發出勃勃生機。
“兩山”理念在“兩河”枝繁葉茂, 靠的是自覺踐行好理念
從窮鄉僻壤到生態惠民,從貧困落後到富裕安康,從綠色立業到全面振興,一幅中國式現代化農村新圖景正在鄂西北的“兩河”鋪展開來。
“發展靠什麼指引,那就是要有一個好理念,否則,一旦跑偏了,使再大的勁也是徒勞無功。”閔洪艷在與孫開林交流時會心一笑。
“理念是發展的魂,要是人丟了魂,那就成了無頭蒼蠅,撞得頭破血流還不知道咋回事。”孫開林説,“兩山”理念就是最好的選擇。
1988年,堯治河村為了擺脫窮山惡水的困境,用炸藥“轟”開了山門,運出的一車車磷礦很快變現,財富如同滾雪球越滾越大。一礦獨大,撐起了整個山村的經濟。
然而,磷礦總有開完的一天,而且露天採礦這種粗放經營方式,讓曾經植被茂密的山地千瘡百孔。
進入21世紀,堯治河村黨委一班人敏銳覺察到危機的到來,當機立斷召開村黨委會,暫停粗放開礦的行為。
“我們靠礦起家,但不能為了發展而斷了子孫後代的路,必須轉變觀念,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大家達成共識,走出了一條從粗放開採到精細加工的新路子。
2005年,“兩山”理念在余村誕生,充分證明堯治河村觀念轉變的正確性,也更加堅定了堯治河村綠色發展的信心。
在持續修復生態的基礎上,堯治河村大興水電站、開發旅遊景區、打造康養基地,向多元發展要效益。
在廢舊礦洞再利用上,堯治河村按照資源有限、價值無限的思路超前謀劃,創造性開發礦洞經濟,栽種食用菌,搞觀光旅遊,實現了價值最大化。
昔日採礦區變成景區景點,曾經的堆礦區變成生態廣場,過去裸露的山體傷疤變得綠草如茵,往年的荒坡地今朝瓜果飄香迎客來。
堯治河的蝶變之路令堰河人感同身受,因為20世紀90年代的堰河村也是“見山山禿頭、見路路斷頭、見水水斷流、見人人發愁”,即便山上有茶樹,也只能望天收,更談不上什麼口感品質。
“砍山毀山不如養山護山。”堰河村動員黨員幹部帶頭上山種樹,對茶園進行改造,讓茶葉儘快變現。
這時,“兩山”理念如春風一般吹到堰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堰河村開始大刀闊斧破舊立新。
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在小山村推行垃圾分類,讓有限資源回收再利用,徹底扭轉了“臟亂差”局面,為和美鄉村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按照“依山傍水、顯山露水”的原則,整體規劃村莊佈局。在此基礎上,興建民宿民居,發展農家樂,攪活鄉村旅遊經濟。
在生産方式上,堰河村堅持生態立業不動搖,1200畝茶園全面推行有機無公害種植管理技術,打響擦亮自有茶葉品牌“堰河香”,收入佔人均純收入的40%以上。
圍繞“綠”字做文章,農戶采收的土蜂蜜、散養的豬牛羊、種植的木耳香菇等農特産品成為搶手貨,光是手工腌制的灰雞蛋,一年就賣出上千萬枚。
在襄陽,無論高寒山區,還是丘陵平原,“兩山”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兩河”實踐已經成為示範,為鄉村全面振興增添了澎湃動力。
“兩山”理念在“兩河”開花結果,靠的是特色鮮明好路子
發展是永恒的主題,唯有發展才能惠及民生。然而,選擇什麼樣的路子來發展才更接地氣、更管用?
“半山半水分半田”的堰河村,依託優良的生態資源,摸索出一條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茶旅立基,帶旺人氣。一片葉子可以養活一方人,堰河村精耕細作有機茶園,讓茶樹“喝”上過期的豆漿牛奶,提高有益物質含量。此舉深受消費者歡迎,堰河村每年茶葉銷售額達5000萬元。
茶香客自來,全國各地的遊人慕名前來採茶、制茶、品茶、聊茶。堰河村順勢舉辦茶葉開園節、農商旅博覽會等活動,集聚人氣,還為孩子們開啟研學之旅,讓他們體驗不一樣的課外實踐樂趣。
文化引流,拉動消費。堰河村連續12年舉辦極具地域特色的“打年貨·遊堰河”年俗文化節,並在節會上大擺百家宴。村民端出拿手好菜,湊成百個碗,宴請八方賓朋,每年吸引萬餘人參加,就連國外的朋友也來嘗鮮,個個讚不絕口。
目前,“打年貨·遊堰河”年俗文化之旅已經入選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稀缺資源“串珠成鏈”,建成了一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帶動農特産品銷售上千萬元。
品牌支撐,提質增效。為了讓村民的荷包更鼓,堰河村專門成立了生態旅遊經濟專業合作社,統一管理和運營,創建使用“堰河香”公共品牌,讓農特産品提“身價”,賺取的紅利人人共享。
“我們人手一張‘紅利卡’,現在按55%比例分紅,年年都有。”村民馮畢建説,即便沒有收入來源的困難人群,村裏也無償配股,有福同享。
馮畢建經營了一個特産店,還散養了黑豬和山羊,種有香菇木耳,一年的毛收入300萬元,“這都是綠水青山的饋贈。”
堯治河村,平均海拔1600多米,磷礦儲量豐富,磷化工産業是其發展支柱。持續不斷修復礦山之後,植被復綠,被評為全國綠色礦山,走出了一條區域協作、優勢互補的新路子。2024年底,全村工農業總産值達45億元。
然而,受地域條件限制,堯治河村的磷化工産業面臨轉型發展的瓶頸期。怎麼轉,轉到哪?
在襄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康縣開啟“飛地經濟”新賽道,與谷城縣開展區域協作,在谷城縣化工園區落地磷化工項目。
今年7月9日,規劃總投資200億元的興發保谷磷化工産業園破土動工。
堯治河村搶抓新機遇,將發揮磷礦資源富集優勢,為襄陽打造千億級磷化工産業集群貢獻力量。
與此同時,堯治河村在“礦”字上狠下功夫,誓將礦區變景區、變農業生産區,實現多元一體化發展。
延綿50公里的封閉礦洞,經過科學論證,如今開發成“三界洞天”探險神話主題景區,該景區被評為湖北十大避暑度假旅遊目的地。洞內還建起了食用菌生産基地,因為恒溫,富含礦物質,可産出優質菌菇,供不應求。
“去年暑期,包括礦洞在內的核心景區就接待遊客32.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1億元,同比均有大幅增長。”湖北堯神生態旅遊有限公司總經理章治蘭説。
只有不斷翻新特色模式,發展才會後勁十足。
襄陽在“兩山”理念引領下,各地興起了觀光采摘、田園咖啡、紅色旅遊等特色經濟,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兩山”理念在“兩河”光芒四射,靠的是追求共富好日子
村裏有金融、家裏有資本、戶裏有碩博生、發展有産業、出行有房車;山水變風景、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産品變商品、“兩山”變“紅利”、振興變高興。
這是堰河人追求的“五有六變”新目標,因為“一家一棟小洋樓、一家一台小轎車、一家有一個致富項目、人均存款10萬元”的願景早已實現。
去年底,堰河村的固定資産超過2億元,集體經濟收入3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萬元。
家家戶戶住別墅,人均面積65平方米,冰箱、彩電、空調、電腦等一應俱全;考上高中、大學本科(專科)的學生分別獎勵4000元到10000元;成立集幫扶、福利、服務於一體的“三福公司”,讓孤寡老人和智力障礙群體有人管、有事做、有錢掙。
這是堯治河人用集體的“錢”辦好群眾的“事”最真實的寫照。這些年來,公益設施和共享福利方面的資金投入累計約6億元。
去年底,堯治河村的固定資産達到90億元,集體經濟收入4.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5萬元。
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個人都不能落下。
堰河村聯合周邊7個村成立“共富圈”,統一使用“堰河香”農特産品品牌,新上深加工項目,共建共享停車場、冷庫等設施,讓鄉村發展迸發新活力。
谷城縣要求12個鄉鎮(開發區)重點確定1個基礎條件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村,全方位開展“學堰河、趕堰河、超堰河”活動,在富民産業、基層治理等方面加快發展,培養一批“閔洪艷式”的農村黨組織書記、誕生一批“堰河式”鄉村振興示範村,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在堯治河村,走共同富裕之路,人人皆知皆參與,正在由“單點突破”升級為“區域聯動”。
堯治河村通過發展磷礦産業,帶動保康縣橫溪村、兩河口村等7個村有序開採礦産資源,每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均在100萬元。同時,幫助相鄰的房縣打通60多公里盤山公路,開發野人谷、野人洞景區。
在“兩山”理念發源地余村的倡議下,堰河村積極響應成立中國和美鄉村共富聯盟。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也在“兩山”理念的感召下,加入創業創富的隊伍中,建設新家園。村頭巷尾的咖啡館、KTV、手工坊、書畫室、智慧民宿等城市元素隨處可見,朝陽般的新業態蓬勃發展,銳不可當。
從越南歸國的李長建開了一間“堰河味道”咖啡館,生意火爆,年銷售額達15萬元。他還熱衷公益當“紅娘”,每年舉辦民間相親會,讓有情人終成眷屬。
堯治河村出臺優惠政策,招引一批人才,參與礦産開發、鄉村旅遊、文化挖掘等工作。整個村莊因為有了新鮮血液的注入,朝氣蓬勃,魅力四射。
席永久就是堯治河村從十堰市“挖”來的,起初專攻旅遊行銷,逐漸成長為村辦企業高管,後來進入村“兩委”班子。
新一輪發展的戰鼓已擂響,襄陽在湖北支點建設中擔當重任,正大力實施“兩資三能”工程、紮實推進鄉村振興“四項行動”,奮力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實現宏偉目標,必須務本務實、真抓實幹,始終如一踐行“兩山”理念,繪就更多“兩河式”幸福畫卷。(全媒體記者 童光輝 特約記者 阮班明 楊鄒 通訊員 陳瑞)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