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電泰斗”張光鬥先生在自傳《我的人生之路》中,追憶了抗戰烽火中的崢嶸歲月,展現了水利報國的赤子情懷與築壩發電的堅守精神。張光鬥,這位一生踏遍江河的水利巨匠,從抗戰後方的小型電站到三峽工程的宏偉藍圖,以畢生實踐見證中國水電從貧弱走向領跑,用智慧與堅守築起了科技報國的精神堤壩。
張光鬥在三峽工程建設現場
“如果祖國都亡了,我唸書還有什麼用”
1912年5月,張光鬥生於江蘇常熟貧寒之家,自幼刻苦求學,15歲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預科班,後升入校攻讀土木工程。1934年,他考取清華留美公費生,先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水利工程碩士學位,又赴哈佛大學師從工程研究生院院長威斯脫伽特教授深造工程力學,期間結識世界著名大壩設計專家、美國國家墾務局設計總工程師薩凡奇並結下友誼。彼時的他,已在心中埋下水利報國的種子。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山河破碎的消息如重錘擊心。儘管清華駐美辦事處勸阻、導師力勸他完成學業再歸國,張光鬥卻在回信中堅定表明心志:“如果祖國都亡了,我唸書還有什麼用?”這年7月底,25歲的他毅然離美回國,婉拒雲南大學教職,只為尋找能直接服務抗戰的崗位。在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推薦下,他奔赴重慶龍溪河水力發電工程處,投身軍工能源保障事業。
船過三峽時,山高谷窄、水流湍急的地貌讓他驚嘆“好一個優越的水利水電地址”,孫中山《建國方略》中的三峽構想在他心中紮根——他堅信,唯有贏得抗戰勝利,方能興修水利、振興國家。1937年11月,張光鬥抵達四川長壽縣龍溪河水力發電站,得知這裡的水電將直接供給兵工廠,是抗戰軍工的“能源命脈”,當即決定留下。當時,龍溪河上計劃開發建設四個梯級水電站,即獅子灘、上清淵硐、回龍寨、下清淵硐。作為副工程師,他主導獅子灘水電站大壩設計,在偏僻山區的艱苦條件下,與同事們僅用半年便完成圖紙。
因戰事導致財力匱乏,原計劃裝機40兆瓦的獅子灘工程被迫擱置,工程處轉而推進裝機1500千瓦的桃花溪水電站,以滿足內遷工業的用電需求。張光鬥奉命主持設計,1939年下半年電站建成通水,卻因地質工程師錯標接縫位置發生事故。雖未造成重大損失,卻讓他立下鐵規矩:“凡工程設計或問題判斷,必親赴現場核查地形地質,掌握第一手資料”。這一準則,貫穿了他此後60餘年的工程生涯。
在四川抗戰後方的歲月裏,張光鬥主持設計校核桃花溪水電站,參與下清淵洞、鯨魚口等多個電站建設,建成我國首批自主設計施工的1000千瓦以上水電站。這些電站雖規模不大,卻為國防工業輸送了關鍵能源,更積累了寶貴的自主建設經驗。80年後,這些電站仍運行如初,默默鐫刻著中國水電的初心。
“我是中國人,我不能離開我的祖國”
1942年,張光鬥入選國民政府派往美國學習大型工程的青年工程師隊伍。1944年,他協助訪華的薩凡奇查勘三峽,即便日軍佔領宜昌、西陵峽危機四伏,薩凡奇仍通過望遠鏡確認了南津關壩址的優良條件。1945年,張光鬥協助薩凡奇編制《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即著名的“薩凡奇計劃”。來華工作的美國聯邦能源委員會總工程師柯登曾多次勸他舉家遷美,均被他婉拒:“我是中國人,是中國百姓養育了我,不能離開祖國”。
1948年,時任全國水力發電工程總處總工程師的張光鬥為了保護三峽勘測論證的水電資料,在中共地下黨進步人士的幫助下,成功置換了國民政府要求運往台灣的珍貴資料。這些檔案資料中,有當時20年全國水力資源普查資料,有早期三峽工程相關水文地質資料,有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文資料,還有全國部分水利工程的設計檔案,對於新中國水利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我們有信心、有志氣建好三峽工程”
抗戰勝利後,張光鬥的報國之路從未停歇。1951年,他主持黃河人民勝利渠渠首閘設計,首次在黃河下游實現“破堤取水、引黃灌溉”,惠及焦作、新鄉等3市12縣,使灌溉區糧食産量增長11倍。1955年,他創建國內首個水工結構實驗室(後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指導新安江水庫建設的調整與新豐江水庫的改進加固。1958年,他擔任密雲水庫總設計師,在國內率先採用薄黏土斜墻壩、地下混凝土防滲墻、壩下導流廊道三項國內新技術,實現“一年攔洪、兩年完工”的目標。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的足跡遍佈官廳、丹江口、葛洲壩、二灘、小浪底、三峽等數十座大中型工程現場。在葛洲壩工地,年過七旬的他乘坐“沉箱”潛入水下檢查泄水閘護坦品質,讓操作工人驚嘆“從沒見過這麼大歲數的老人敢下江底”;20世紀90年代,為了檢查導流底孔過水面混凝土平整度施工品質,他堅持攀爬40多米高的腳手架,爬到大壩底部的導流底孔,用手摸到混凝土表面仍有凸凹不平的麻面時,堅決要求施工單位按照設計標準返工修復。
89歲的張光鬥在工地爬下40多米高的腳手架
對張光鬥而言,三峽工程是跨越60餘年的情結。從1937年船過三峽的憧憬,到1949年擔任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技術顧問,再到1958年參與三峽設計研究,他始終牽掛著這座世紀工程。在匯集10個專家組、126位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張光鬥慎重研究、反復推敲,逐字逐句地核定最終審查意見。1999年,他任三峽樞紐工程品質檢查專家組副組長,年近九旬仍每年兩次赴工地。
“受之於國家和人民的多,貢獻的少,深感汗顏。”張光鬥始終如此自謙。這位個性要強的老人,在腳手架上拒絕攙扶,即便雙手冰涼、雙腿發顫仍堅持親赴現場,用行動詮釋著“嚴謹”二字的千鈞重量。
如今,2309米長的三峽大壩如臥龍攬江,發揮著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依託這座工程,中國水電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而張光鬥用一生踐行的“水利報國”信念,如同他參與修建的大壩般堅固,成為後輩工程師的精神坐標。那些以科學為刃、以救國為志的先輩們築起的科技長城,正激勵著後人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砥礪前行。(文 彭宗衛 胡洋)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