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秋分時節慶豐收 有聲有色更有味 2025中國農民豐收節湖北主場活動在仙桃舉行
9月23日,時值秋分,2025中國農民豐收節湖北主場·仙桃黃鱔消費季活動演出現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9月23日,選手參加武漢農趣嘉年華。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倪娜 通訊員 徐卉婷 攝)
“咿—咿—呀,霍—霍—耶,咿—喲—喲,霍欸……”
9月23日,高亢有力的號子聲在仙桃市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湖北主場活動現場回蕩。古老的勞動之聲,仿佛穿越時空,講述著千百年來,中華兒女對耕耘的致敬,對收穫的禮讚。
放眼荊楚大地,鄂西山區瓜果飄香,江漢平原五穀豐登,長江兩岸稻菽捲起千層浪。糧食産量有望連續13年穩定在500億斤以上,淡水産品産量546.43萬噸、連續29年穩居全國第一,夏收油菜籽産量突破300萬噸、連續15年位居全國第二……荊楚兒女用辛勤與汗水,守牢大國糧倉,鐫刻出壯美的豐收圖景。
“數字下田” 新農人用上新農具
在監利市黃歇口鎮興華智慧農場,精華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畢利霞輕點手機螢幕,2000多畝稻田的實時數據一目了然。
“以前種地靠經驗,現在靠數據。”“新農人”巧用北斗導航、物聯網等現代科技,讓種田變得既輕鬆又高效。
建設農業強省,加快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湖北正向“新”而行,向“智”突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68%,較“十三五”末提高5.3個百分點。
在襄陽,超過8000台農機具安裝了北斗智慧駕駛系統。
“天上飛的無人機,地上跑的無人收割機,都成了我們的新農具。”襄陽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該市已打造一批萬畝高産示範片,推動點上的高産攻關轉化為大面積的豐收美景。
今年夏天,荊門多地發生嚴重旱情,有效蓄水量嚴重不足。在漳河、鄭家灣等灌區,通過建設數字孿生灌區,利用AI和大模型技術,實現灌區來水精準預測,灌區調水精準計量,大幅提高用水效率。
“以往人工計算需要兩周左右的工作,現在幾分鐘便可完成,並可隨時滾動修正。”荊門市鄭家灣一級泵站站長王兵介紹,系統採用增益系數法、典型年灌溉制度動態配置法等多種模型進行需水預測,結合機器學習技術,對灌區內部水源及水庫需水量進行科學分解。
荊門市漢西水系連通管理局局長劉春表示,鄭家灣泵站灌區作為湖北首個數字孿生中型灌區,通過160套監控監測設施實時感知雨情水情墑情。泵站實現“少人值守”運行,故障發現時間縮短至秒級,運維人員減少12人。
“品牌矩陣” 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過去賣原料,現在賣産品、賣品牌。”仙桃市農業農村局局長付永飛指著“江漢大米”品牌包裝袋介紹。融入區域公用品牌後,當地稻米每公斤溢價0.8元,農民實實在在嘗到了豐收的甜頭。
湖北堅持強龍頭、延鏈條、促融合,著力打造萬億級現代農産品加工業。2024年,全省十大重點農業産業鏈綜合産值達到1.09萬億元,優質稻米、生豬、淡水産品、蔬菜4條産業鏈邁過千億元大關。
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讓農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全省新增規上農産品加工企業1181家,建成國家級優勢特色産業集群9個、現代農業産業園13個。
在品牌建設方面,構建起“省級龍頭品牌+市縣特色品牌+企業産品品牌”矩陣。“荊楚糧油”品牌價值達608.9億元,在全國同類品牌中排名第二。仙桃黃鱔、隨州香菇等19個品牌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名單”。
品牌要立得住,離不開好技術:張啟發院士團隊育成的“華墨香”黑米端上了百姓餐桌;傅廷棟院士團隊培育的抗根腫病油菜“華油雜62R”為産業安全保駕護航;鄧秀新院士團隊實現“一樹柑橘紅全年”;張獻龍院士團隊培育的棉花新品種“華雜棉H318”累計推廣2500余萬畝;高澤霞教授團隊破解“魚刺卡喉”難題並推出無肌間刺武昌魚。
“荊楚味道” 借力空中通道走向世界
物流暢通是“荊楚味道”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
“小龍蝦以往陸運到瀋陽需3天,如今空運只要5小時!”湖北小龍蝦控股集團董事長余星説,空中通道保障了鮮活品質,未來大閘蟹、藕帶等更多特色農産品將借力花湖國際機場,加速“飛”向全球。
為助力仙桃黃鱔“闖”世界,仙桃海關優化服務流程,設立“綠色通道”,提供“7×24”小時預約查檢服務,充分運用檢驗檢疫證書“雲簽發”,實現即報即審、優先查檢、即檢即放、優先出證。今年前8個月,仙桃海關累計監管出口黃鱔及其産品287.19噸,貨值2657.52萬元,同比分別增長53.47%和61.09%。
此外,湖北已開行中老鐵路“瀾湄快線”班列,助力農産品高效出口東南亞國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康 通訊員 潘登 徐強)
蝦跳人歡
咸寧贈送遊客2000余斤蝦
9月23日,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咸寧主場活動在嘉魚縣渡普鎮煙墩村萬畝羅氏沼蝦基地舉行。現場,遊客踴躍參與,沉浸式體驗撈蝦,品嘗各地美食,感受豐收喜悅,並獲贈活蝦2000余斤、水産品禮品500份。
活動現場精心設置了“頌豐收——禮讚華章”“亮豐收——碩果昭彰”“趣豐收——農趣爭霸”“雲豐收——數智聯歡”“鏈豐收——産銷共贏”“繪豐收——五穀成章”“智豐收——科技興農”“品豐收——鮮‘品’盛宴”等八大精彩板塊,集中展示咸寧各地特色農産品的同時,搭建起産銷對接平臺。
眾多特色活動中,羅氏沼蝦互動體驗區格外引人注目。“我們工作人員提前網好了蝦,只等活動開始!”潯味堂公司技術員張鈞一大早就來到體驗區,安排工作人員準備撈蝦活動。
“加油,加油!”活動開始,村民和遊客拿著體驗券參與撈蝦體驗。漁網收緊,水花四濺、蝦跳人歡,現場一片歡聲笑語,大家紛紛拿起手機拍照。
嘉魚萬畝羅氏沼蝦基地由湖北潯味堂公司投資,以“特色水産全産業鏈”為發展核心,建高標準養殖池,通過科技賦能養殖環節,全力打造華中地區智慧漁業示範樣板。
2024年,嘉魚縣引進特色水産養殖品種“羅氏沼蝦南太湖3號”,並在全縣推廣“兩蝦一稻”新綜合種養技術。新的種養模式在不影響小龍蝦和水稻産量、不改變傳統種植模式且遵守國家糧食安全政策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稻田環溝,在小龍蝦6月上旬起捕後的空檔期套養一季羅氏沼蝦,實現“一水多用、一地三收、稻蝦共贏、穩産增效”的綜合效益,為農業增效、農戶增收提供了創新之路。(記者夏中華、通訊員謝燕子、鄧丹)
歡聲笑語
武漢農趣嘉年華,趕鴨子抓活魚
“慶農業豐收,享美好生活”,9月23日,武漢市東西湖區空港濕地花田成了一片歡騰的豐收海洋,武漢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在此熱烈舉行。
在主會場核心區,“武漢豐收了”三大曬秋場景成為市民打卡熱點。
“大地糧辰”曬秋區,金燦燦的稻穗、烏亮華墨香米、紫薇鴨稻米、高蛋白玉米等“糧”辰美景真實呈現,吸引眾多市民駐足拍照;“漢味飄香”曬秋區,楚為吉諾比利番茄、蔡甸豆絲、江夏風乾魚、新鮮蓮藕、水果冬瓜等漢味特産齊齊亮相,香氣四溢,市民邊逛邊嘗,讚不絕口;“阡陌‘豐’光”曬秋區,黃陂、蔡甸、江夏、新洲等美麗鄉村通過巨幅展板詩意呈現,遊客紛紛合影留念,一鍵“雲遊”武漢最美田園。
在豐收節農趣運動會賽場上,農耕勞動被巧妙地轉化為趣味競技。由武漢市農業企業代表隊、和美鄉村代表隊、市民代表隊組成的各支參賽隊伍摩拳擦掌,在“薯你最棒”“鴨力全開”“魚躍豐年”“金玉滿堂”等項目上展開角逐。選手們手捧紅薯接力奔跑,比穩又比快;趕鴨子前後圍堵笑點頻出;水花飛揚徒手摸魚,比拼速度與眼力……在歡聲笑語中,既傳承了傳統農耕智慧,又展現出新時代農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
“這場豐收嘉年華真正‘曬’出了新時代農村的蓬勃氣象,也‘曬’出了我們新農人的自豪與信心。”新洲區種糧大戶、90後“新農人”洪亮説,“我們這代農業人,不僅要埋頭種好地,更要抬頭看市場、擁抱新技術、搞活新經營,要讓更多人看到農業是有奔頭的産業。”(記者楊然、通訊員賈蓓)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