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濱江天街、光谷創新天地商業公園、武漢經開區杉杉奧特萊斯三家商業綜合體開業即頂流;肥肥蝦莊高峰期排隊3500號……當國慶遇見中秋,大街小巷、商圈商街人頭攢動,“超級黃金周”點燃湖北消費市場熱情。
國慶、中秋假期,湖北省商務系統聯動舉辦千場促消費活動,打造全場景消費盛宴,推動商文旅深度融合,重點商圈銷售額顯著增長,消費市場呈現“量質齊升”態勢。
銀聯商務大數據顯示,10月1日至6日,湖北省零售和餐飲業累計實現交易額407.86億元。
補貼加力 汽車消費引擎轟鳴
襄陽舉辦“樂購湖北 車行楚天”汽車煥新消費季啟動儀式,50余汽車品牌、300多款熱銷車型集中現場展銷;黃石舉辦國慶中秋惠民車展,3天現場銷售1500萬元,吸引市民遊客2萬人次;黃岡舉辦“金秋購車季”主題車展,實現汽車銷售額1852萬元……假期,重點汽車品牌巡遊巡展活動在多個市州輪番上演。
為推動節日汽車消費,湖北省打出省級財政資金補貼、個人消費貸款貼息、車企促銷讓利、地方汽車購新補貼等綜合優惠“組合拳”,持續發揮以舊換新政策效能。湖北省商務廳按照平時投放量一倍以上的標準投放汽車置換更新補貼資格券,指導武漢、襄陽、宜昌、荊門、鄂州、孝感、黃岡、咸寧、潛江等地推出超億元汽車購新補貼。
截至10月5日,全省汽車以舊換新超過30萬輛,累計帶動汽車銷售金額超過450億元。10月1日至5日,汽車報廢更新1032輛,同比增長68.35%。銀聯商務大數據顯示,10月1日至5日,全省汽車及用品店累計交易額增長4.6%。
此外,武漢經開區擴大車谷消費券使用範圍,覆蓋全省符合條件的汽車銷售企業購買指定車型的個人消費者和非營運企業,帶動嵐圖汽車武漢門店訂單量同比增長近50%。
豐富供給 新場景變流量為“留量”
10月1日,武昌濱江天街客流超12萬人次;9月30日至10月3日,光谷創新天地累計客流超過60萬人次,日均峰值突破20萬人次;10月1日至3日,杉杉奧萊客流量超30萬人次,銷售額超3500萬元。
十一前夕,武昌濱江天街、光谷創新天地商業公園、武漢經開區杉杉奧萊三家新商業綜合體接連開業,引爆商業公園微度假模式,一份份熱得發燙的成績單見證湖北消費市場的熱辣滾燙。
遵循“新需求牽引新供給、新供給創造新需求”雙重邏輯,湖北省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創新多元場景、提升消費體驗。
新場景創造市場增量。武漢SKP聯動泡泡瑪特舉辦“星星人美味時刻”主題展,在K大道舉辦萌趣網球驚喜巡遊,滿足情緒消費需求,日均銷售額同比增長48%;日均客流量超10萬人次,增長28%,省外消費者佔比超45%。武漢萬象城推出國慶中秋漫遊計劃,吸引消費者打卡國潮快閃店、非遺魚燈巡遊、環球集章之旅等11家店舖和2個任務點,體驗式消費成為拉動消費增長新動能。
“票根經濟”激活流量密碼。武商集團發放1億元消費券;武商夢時代推出外地遊客專屬套券,上傳火車票、飛機票及其餘出行等憑證並審核後即可領取,實現日均客流量超17萬人次,增長2.5%,帶動日均銷售額同比兩位數增長。
商文旅體融合解鎖新體驗。武漢舉辦啤酒音樂嘉年華,在鸚鵡巷子、十升路美食街、武漢冰雪中心、方圓薈奧特萊斯設立分會場,邀請市民盡情狂歡。宜昌市將國潮市集、特色美食等消費場景嵌入關公文化節、昭君旅遊節、溪林國潮嘉年華等特色節慶和文旅活動,把旅遊“流量”變為消費“留量”。荊州張居正街“老街老字號・雙節尋楚味”市集持續9天,非遺展演同步開展,1萬張優惠券疊加“惠購湖北”消費券、銀行立減,讓市民遊客沉浸式體驗“市井楚味”。孝感“澴川漁火”夜市開業,110余個特色攤位點亮夜經濟,涵蓋美食、文創、社交等多元業態。
全域聯動 千場活動好戲連臺
根據全省“樂享雙節 活力湖北”活動安排,高標準舉辦“樂購湖北 金秋潮薈”消費季,聚焦“汽車消費、家居家電、餐飲服務、商圈商街、國貨潮品、數智消費”6大領域,全域開展1000余場促消費活動,營造火熱的假日消費氛圍。
特色活動精彩紛呈。襄陽以便民惠民為導向,推出80余場促消費活動;宜昌推出涵蓋汽車、家電、餐飲、文旅等領域22場促消費活動;荊州以“歡購荊州 嗨FUN雙節”為主題,精心謀劃四大矩陣消費活動;潛江圍繞“蝦鬧雙節 嗨購潛江”主題,聚焦汽車換新、家電家居、商圈消費、餐飲美食等重點領域推出消費補貼政策和系列特色活動。
“一桌楚菜”火爆出圈。國慶前夕,省市聯動開展“一桌楚菜宴天下”城市地標美食評選活動,發佈“一桌楚菜”菜單,聯動餐飲服務、文化旅遊等産業,推動楚菜飄香全國。來菜省外門店高峰期等位超千桌,肥肥蝦莊最高等位3500號,湖錦酒樓、楚採、肥肥蝦莊、小藍鯨等需排隊消費。
真金白銀“券”動購買力。組織發放第二輪“惠購湖北”零售餐飲消費券,221.1萬人次報名、149.27萬人次中簽,報名人數、中簽人數較第一輪增長23%、14.5%,截至10月5日, “惠購湖北”零售餐飲消費券已直接拉動消費金額超過2億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朝霞 通訊員 沈商軒)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