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中法‘Z世代’共創向未來”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動圓滿結束
2025-10-09 14:51:00來源:長江雲編輯:魏寒冰責編:魏寒冰

  以交流為橋 共探時代命題

  “中法‘Z代’共創向未來”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動,由湖北廣播電視臺主辦,湖北國際傳播中心承辦,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管理委員會、武漢愛莎學校協辦,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石油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提供學術支持。

  活動以“新質生産力”為核心主題,聚焦全球發展新格局下的青年使命,圍繞未來全域汽車城市交通網、生態可持續發展、文化藝術交流等議題,搭建中法“Z世代”青年深度對話、協同共創的平臺。作為中法友好交往的重要紐帶,此次活動既延續了湖北與法國在經貿、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深厚合作基礎(目前超100家法國企業在湖北落地發展),更以青年為主體,探索跨文化合作培養未來創造者的新路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青春動能 。

  多維聯動 打造沉浸式交流體驗

  活動歷時六天,涵蓋線上先導課、線下研討、實地探訪與項目共創四大板塊。來自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的教授、在籍法國留學生和中國青少年代表以及行業專家、企業導師齊聚武漢,通過沙龍研討、技術研討、文化體驗等形式,展開深度互動。

  中法“Z世代”青年們提前通過線上先導課建立起了聯繫。根據“Z世代”青年們的報名意願,將成員們分為科技組和藝術組。針對科技組成員,主辦方特邀東風汽車研發總院先行技術與材料研究中心氫元室經理吳康成博士,為兩國青年深入講解“未來全域汽車新形態—飛行汽車”,揭秘未來出行領域的創新方向。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研究生、武漢心電科技有限公司王峰帶來了一場關於吸波材料的精彩分享,深入解讀了其技術原理與廣闊應用。王峰介紹,作為尖端國防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吸波材料通過高效吸收電磁波,是實現武器裝備隱身的關鍵;其發展水準,更是衡量國家國防科技實力的重要標誌。

  在藝術組成員的線上課程中,中法生態城規劃師李秭堯、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湯學虎為學員們帶來“共建生態新城 共築生態橋梁”主題先導課,分享生態城市建設的理念與實踐經驗。

  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博士研究生魏悅卿、碩士研究生王慶共同為兩國青年授課,聚焦“AI數字藝術技術應用”,展現人工智能與藝術創作結合的無限可能。

  課程內容豐富、妙趣橫生,學員們認真聽講,討論熱烈,加深了對“新質生産力”的印象。

  凝心聚力 奏響交流序曲

  活動開幕式在武漢愛莎學校千人劇院舉行,開幕式以樂團演奏《Over The Rainbow》拉開序幕,節奏明快的旋律為活動奠定友好、活力的基調。在青年代表發言環節,中法“Z世代”代表分別分享對跨文化合作的思考與願景,中方代表提及“以科技為筆,以文化為墨,書寫中法青年合作新篇章”,法方代表表示“期待在碰撞中收穫靈感,在合作中建立深厚友誼”。

“中法‘Z世代’共創向未來”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動圓滿結束_fororder_07

  舉辦此次活動,是希望以交流為紐帶,讓中法“Z世代”用自身話語體系與敘事方式,講好中法合作故事、傳遞兩國友誼溫度;在多領域共創中融入中法文化元素、傳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同時幫助青年拓寬國際視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締結深厚友誼,為中法互信與合作注入強勁青春動能,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開幕式後,中法“Z世代”青年們與行業、高校的專家教授開啟沙龍研討。專家學者、行業領袖圍繞人才培育、碳中和、跨文化交流合作、工程教育等前沿議題展開深度對話,討論中法跨文化合作培養未來創造者的路徑探索。

“中法‘Z世代’共創向未來”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動圓滿結束_fororder_10

  談到國際教育議題,清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文雯表示,國際教育就是要打破偏見,增進理解,用文明的交流超越文明的隔閡,用文明的互鑒超越文明的衝突,用文明的包容超越文明的優越。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國家級領軍人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碳中和綠色轉型與氣候變化”教席芮振華圍繞“碳中和”議題,結合自己工作,分享如何從技術出發,加強跨國合作,培養跨國人才,攜手應對全球氣候問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創新研究院副教授兼博士生導師、中國空間站專家研究員、國際研究與科學合作副科學主任Karim RAGUI談及對科技前沿與跨文化合作的見解。他表示,中法在航空航天、清潔能源、可持續技術方面有很多的合作潛力,這對跨文化教育和創新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也為未來培養創新的人才奠定了基礎。

  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猛士汽車科技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孟騁則從猛士汽車的發展故事,闡述企業在跨文化合作中的作用。他表示,要尊重差異,創造共性。“如果把科技比作驅動世界的引擎,文化就是連通大家的橋梁。想要驅動一輛車是很難的,但是把年輕人都放在同一張藍圖上,用同一個夢想去思考,把企業變成極致的技術極客或者價值的文化譯者,路會越走越寬。”

  武漢愛莎文華學校中學部聯席校長Jarrett Brown以“人工智能或許不會取代你,但比你更懂人工智能的人可能會取代你”為引,強調在人工智能時代,學校領導者需聚焦“人文賦能與科技融合”,通過重構課程、賦能教師、塑造文化,培養學生的協作、批判性思維等核心“人文硬技能”,讓學生從“適應Al時代”轉變為“以人文精神引領AI時代”。

  知行合一 解鎖多維學習場景

  (一)科技與産業融合:東風汽車猛士科技園區

  在東風汽車猛士科技園區,中法青年體驗越野賽道,探索東風汽車軍車基因在新能源越野領域的融合與延伸。通過孟騁總監的現場講解,青年們學習了車輛智慧駕駛、能源管理等核心技術原理。來自法國的留學生Claire表示:“中國企業在技術轉化上的效率令人驚嘆。”

“中法‘Z世代’共創向未來”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動圓滿結束_fororder_05

  (二)前沿科技探索:武漢大學遙感衛星地面站

  在武漢大學遙感衛星地面站,青年們系統學習了遙感技術在城市規劃、生態監測等領域的前沿應用,並實地觀摩了衛星數據的接收與處理流程。地面站的沈老師結合具體案例,介紹了“時空智慧學”的核心概念,講解遙感技術與這一學科的跨界融合邏輯,引導青年思考二者結合如何助力未來城市立體交通網絡發展。

  科技組學生以此次探訪為基礎,進一步完善了“空天地水域一體化交通網絡”的設計構想,並融入了利用遙感數據實時監測交通流量的創新方案。

“中法‘Z世代’共創向未來”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動圓滿結束_fororder_02

  (三)文化與工程對話:橋梁博物館

  在橋梁博物館,青年們沿著“古代橋梁—近代橋梁—現代橋梁” 的時間線,領略趙州橋、武漢長江大橋等標誌性橋梁的建造技藝,深入了解中國橋梁建設從“跟跑”到“領跑”的發展歷程。藝術組學生結合此前線上課程學習的中法建築美學知識,從橋梁結構、裝飾紋樣中汲取靈感,為“中法友誼之橋”的設計補充了“公鐵兩用橋梁+中式風雨橋+法式拱券”的融合方案。

“中法‘Z世代’共創向未來”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動圓滿結束_fororder_12

  (四)荊楚文化浸潤:湖北省博物館

  在湖北省博物館,青年們通過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等珍貴文物,溯源荊楚文明的發展脈絡,感受“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楚文化精神。法國青年對編鐘的音律設計和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充滿興趣,主動向講解員請教文化內涵;中方青年則擔任“文化使者”,用英語、法語分享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推動文化互鑒。

“中法‘Z世代’共創向未來”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動圓滿結束_fororder_04

  以創意為核 凝聚青春力量

  (一)兩大核心成果,彰顯跨界創新

  (科技組)全域智行探索之路:

  在數字化與信息化不斷發展的今天,城市交通擁堵、能源消耗與電磁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傳統交通網絡面臨著巨大挑戰。中法“Z代”青年圍繞“未來全域汽車立體交通網”理念,結合“時空智慧學”這一解決方案,即通過密集衛星網絡補位覆蓋,聯動無人機與城市監控,實現路面狀況向車機的實時同步。此外,為適配未來立體車網需求,確定軍工領域的覆膜吸波材料,可有效滿足車機晶片對信號品質與抗干擾能力的要求,為項目推進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共同構想出一個智慧化,低碳化,多模態,空、天、地、水域一體化的未來城市交通網絡。

“中法‘Z世代’共創向未來”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動圓滿結束_fororder_01

  (藝術組)藝境智繪中法之橋:

  中法“Z世代”青年以“橋”為文化與美學載體,融合中法建築美學精髓,成功打造出可落地的實體“中法友誼之橋”。同時,運用數字渲染技術,將該橋轉化為兼具傳統美學特質與數字生命力的虛擬藝術作品。目前,該虛擬作品已確定被中法生態城規劃展示館永久收藏,成為見證兩國青年文化交流的標誌性成果。

“中法‘Z世代’共創向未來”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動圓滿結束_fororder_09

  (二)青年心聲:在交流中成長,在共創中堅定使命

  武漢愛莎學校學生孫玉麗表示:“這次活動讓我深刻意識到,作為‘Z代’,我不僅要善用AI,更要警惕被其裹挾,始終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我認為,‘差異’正是創新的源泉。正因如此,我未來希望成為一名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將中國文化傳播給世界。”

  華中科技大學法籍學生NASSER ALI AHMED説:“這次活動形式非常棒,得益於科技與人文的巧妙結合,我不僅了解到了中國的前沿科技,更感受到了荊楚文化的魅力。在參與‘全域智行探索之路’的設計中,我深刻體會到合作是相互成就。回國後,我會分享這些見聞,讓更多朋友了解真實的中國。”

  武漢愛莎學校唐古拉説:“芮振華教授關於‘碳中和’的分享令我深受啟發。這一議題超越國界,而中法在綠色領域的合作正是踐行全球責任的典範。作為青年一代,我們應在交流中共擔使命,以專業能力搭建合作之橋,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籍學生JOLY AUGUSTIN YI XUAN説:“在東風汽車猛士科技園區看到中國企業的技術實力,在湖北省博物館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對‘新質生産力’有了更具體的理解——它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未來我希望從事中法科技合作相關工作,致力於成為兩國科技交流的橋梁與紐帶。”

  以青春之力 繪就中法合作新藍圖

  此次“中法‘Z 世代’共創向未來” 活動,既是中法青年交流的一次生動實踐,更是推動兩國關係向更深層次發展的重要探索。

  從青年成長維度來説,活動為中法“Z世代”提供了“走出課堂、對接實踐”的平臺,通過與高校專家、行業領袖的深度對話,以及跨文化合作創作,青年們不僅提升了專業能力、創新思維,更培養了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全球視野,為成為“未來創造者”奠定基礎。

  從中法合作維度來看,活動以“新質生産力”為切入點,聚焦交通、生態、文化等共同關切的領域,形成了系列合作成果,推動了“政府—高校—企業—青年”多方聯動的合作模式,為中法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合作開闢了新路徑,延續了“獨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遠矚、互利共贏”的中法建交精神。

  從全球發展維度而言,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中法青年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共創共議為解決全球交通擁堵、生態治理等問題提供了青年智慧。活動所倡導的“文明交流超越隔閡、互鑒超越衝突、包容超越優越”,為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提供了鮮活範例,彰顯了青年在應對全球挑戰中的責任與擔當。未來,湖北將持續搭建中法青年交流平臺,深化“知音湖北”與 “浪漫法蘭西”的友好互動,讓更多青年參與到跨文化合作中,以青春之力推動中法關係邁向新高度,為全球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法國”合作智慧 。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