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藝術浸潤生活 文脈賦能城市 “武漢·有藝思”2025武漢藝術生活季全景觀察

“微光中的漫遊者”藝術家李繼開繪畫展。

“藝術生活戲劇周”讓街頭成為互動舞臺。

Me.U兔藝術裝置亮相武漢藝術生活季。

方言書法光影秀。

武漢藝術生活詩樂現場。

平和坊廣場,年輕人在2025武漢藝術生活季的戶外藝術裝置前拍照留影。

文學藝術沙龍系列活動第四期——“快門下的武漢”田飛攝影分享會。

第十二屆“聚焦大武漢”攝影展。

“靈醒——張少華武漢方言書法作品展”。

戶外藝術市集。
當藝術走出殿堂,融入街巷的煙火日常,一場城市美學的生動實踐在江城悄然生長。2025武漢藝術生活季以“年輕、在場、連接”為脈絡,以“文藝×城市”為理念,推動文藝向下紮根、向廣融合。這不僅是一場跨越邊界的藝術融合實驗,更促進了藝術與城市深度聯結、藝術家與創作深度融合,助力提升英雄城市的“人文品格”。萬千詩意在此破土而出,正重新詮釋著這座英雄之城的精神內蘊。
秋日的武漢,藝術以潤物無聲的姿態浸潤城市肌理:漢口歷史風貌區的街頭巷尾,年輕人沉浸式體驗創意戲劇;平和坊廣場,被百年建築包圍的藝術空間裏,一場融合了戶外藝術市集、文學對談、藝術投影秀的“藝術生活漫遊計劃”吸引著不同年齡層的觀眾;西北湖廣場的夜色裏,本土音樂人演繹的城市旋律隨水波盪漾開來……這座長江畔的城市,正以武漢藝術生活季為載體,在推動高品質發展中爭作示範,奮力書寫現代化大武漢建設的精彩文藝篇章。
由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指導,武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武漢·有藝思”2025武漢藝術生活季自10月18日啟動以來,憑藉多元且貼近生活的藝術活動,持續吸引市民遊客深度參與。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武漢市文聯主席李修文對此深有感觸:“武漢是一個有深厚精神內蘊的城市,有非常當下的、及時的、能夠和這個世界相呼應的生活和文化場景。”
場景革新 讓藝術融入城市肌理
當藝術走出封閉的場館,走進街頭巷尾、歷史建築與市井煙火中,城市便成了最鮮活的“文藝現場”。武漢藝術生活季以場景革新為核心,推動藝術融入城市肌理,成為市民觸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10月19日,“00後”遊客張悅欣賞了街頭戲劇,又到戶外藝術市集與藝術家面對面交流,還聆聽了一場文學藝術沙龍:“以前覺得藝術遙不可及,現在逛著街就把藝術‘玩’懂了,每一步漫遊都是藝術與生活的碰撞。”武漢藝術生活季打破傳統藝術邊界,實現藝術從“場館內”到“城市中”的跨越,通過戲劇、音樂、影像、書法等多元藝術形式,讓武漢的城市文化活力在場景革新中全面迸發。
10月18日至23日,“愛丁堡前沿劇展”36場優質劇目在街頭與市民遊客“零門檻”邂逅。大偶巡遊《神奇動物派對》攜發光的火烈鳥和小狐狸“現身”現代都市;光影偶戲《尋狗記》在平和打包廠舊址用復古幻燈機演繹太空漫遊故事。“當戲劇走出封閉劇場,融入街頭巷尾的煙火氣,藝術與生活的邊界便自然消融。”著名戲劇節製作人袁鴻説。
音樂與文學、影像藝術同步點亮城市空間。10月26日晚,“大城之音 樂見江城”武漢音樂地圖城市音樂會在西北湖廣場開唱。萬莉、梁譯元、朱雅瓊等本土音樂人接連登場,演繹15首“武漢音樂地圖”近三年來徵集評選出的優秀原創歌曲,以“一區一曲,一地一歌”的形式,在夜色裏舖展開一幅鮮活的“城市音樂畫卷”。在平和打包廠舊址舉辦的“武漢藝術生活詩樂現場”,集結余笑忠、張執浩、馮大亞等本土詩人與音樂人,將城市的風景、歷史、人文融入字裏行間和旋律,以詩歌與音樂跨界呈現可聽可感的藝術體驗,抒發城市“漢聲”。“在百年老廠裏聽武漢詩人讀武漢的詩,這種沉浸式體驗讓我重新認識了城市的詩意。”觀眾的感慨印證了融合藝術的感染力。菱角湖畔的武漢中心書城內,第十二屆聚焦大武漢攝影作品展以“WOO! 漢·漫溯與時光的城事”為主題,通過影像敘事定格大武漢的城市記憶與時代風貌。
書法藝術則以在地化表達融入市井,讓城市的集體記憶在筆墨間沉澱。“靈醒——張少華武漢大字方言展”將“靈醒”“蒜鳥”“過早”“搭白算數”等武漢地區常用的方言俗語書寫成獨特的視覺符號,64幅方言書法大字作品展示于武漢市文聯藝術空間。李修文評價該展“既填補了武漢方言在筆墨意象上的書寫空白,也探索了武漢城市形象的多樣化藝術表達,讓城市集體記憶通過書法成為共性情感紐帶”。
生態構建 多元協同激活文藝活力
2025武漢藝術生活季以“武漢·有藝思”為核心,通過構建“內容多元覆蓋+名家大眾協同+市、區政企聯動”的文藝生態體系,將60余場跨門類藝術活動轉化為全民可參與、可共創的新體驗,以多元協同之力激活城市文藝活力。
平和坊建築磚墻借助AIGC技術化作巨型幕布,老武漢黑白影像經科技上色動態演繹,長江波濤、方言書法等元素隨投影流轉,為夜間城市注入藝術活力。AI互動郵局更吸引觀眾喊出自己的聲音,留下對藝術的獨特感悟。多樣的體驗讓遊客直呼:“這是一場文藝奇遇,拍得過癮、看不過來!”據了解,此次藝術生活季既推出了《武漢·有藝思》互聯網訪談節目直播對話書法、戲劇、非遺領域藝術家;也有周慧、遼京、田飛等文藝創作者在系列文化藝術沙龍中與讀者深度交流;還有“愛丁堡前沿劇展”戲劇分享會及大偶巡遊、微生物童話劇場等新穎互動形式,橫跨戲劇、文學、美術等多元板塊的高品質藝術活動讓市民的體驗愈發立體豐盈。
“名家引領+大眾參與”是本次藝術生活季又一鮮明特點。“靈醒——張少華武漢方言書法作品展”開幕當天同步推出“廣域融合:武漢方言與城市書法的路徑探索”學術座談——湖北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徐本一,湖北省文聯副主席、湖北省書協主席孟慶星,湖北省書協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武漢書協主席團委員姚洪磊等業內權威專家展開深度對話,為書法藝術的當代轉化與地域傳播注入學術動能。藝術生活季期間,武漢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攝影家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各協會的藝術名家親臨街頭市集,與市民共創作品。戶外藝術市集30余個市集攤位中,近半數由“95後”“00後”創作者主導,青年創作者與高校藝術生代表,用非遺手作、創意手繪展開藝術生活化探索。武漢畫院“95後”專業畫家吳智怡和同伴帶來的非遺宋錦文創、美術套色印章,更讓年輕人輕鬆走進藝術,在蓋印武漢特色原創美術圖案時感嘆:“原來繪畫也能玩著創作。”還有“書法·字在江湖”“攝影·時光切片”等藝術包裝城市活動,本土藝術家現場以互動形式拉近與市民的距離,推動普通市民從觀賞者轉變為參與者甚至創作者。
為提升藝術活動的覆蓋面與影響力,藝術生活季創新探索“市區聯動、政企協同”模式,實現資源高效整合與利用。其中,書法、音樂、戲劇等藝術門類活動統籌市、區資源,並獲得企業支持,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助力、藝術唱戲”的合作格局。“藝術生活戲劇周”通過“國際視野引入”策略,引進優質戲劇資源,既提升了城市文藝形象,又實現專業策展與城市場景的深度適配,讓藝術資源在多元協同中高效流動,進一步完善了城市文藝生態鏈條。
自活動啟動以來,武漢藝術生活季“出圈出彩”。截至目前,全國300多家媒體對活動進行報道,傳遞武漢文藝新活力。在社交平臺上,相關話題總討論量突破1億,成為現象級文化事件。
價值升維 文藝賦能城市高品質發展
武漢文脈綿長、藝韻悠揚。從古琴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話,到黃鶴樓詩篇傳誦千年的文化積澱,再到新時代精品力作頻出彰顯的文化擔當,文藝始終是這座城市最動人的底色。此次藝術生活季更以“文藝+”多元實踐為文脈傳承注入新活力:通過落地“文藝+創作”“文藝+文旅”“文藝+科技”“文藝+生活”“文藝+創造”五大方向,既塑造城市文化品格、拉動文旅消費,又以科技賦能傳播、用親民形式連結生活,更凝聚創作力量催生文化價值。
“武漢藝術生活漫遊計劃”“藝術生活戲劇周”“靈醒——張少華武漢方言書法作品展”等系列活動對城市文脈、歷史淵源和發展根基進行深度挖掘與緊密關聯。通過藝術語言傳承城市記憶,讓“戲碼頭”文化在街頭戲劇中煥發新活力,“漢上書韻”借助張少華武漢大字方言書法作品得以傳播推廣,更凝聚起青年創作者的文化自覺,賦予英雄城市更鮮活的文化辨識度。
與此同時,系列藝術活動成為城市文旅新名片。自由藝術家楊芾為藝術生活季創作的“Me.U”兔藝術裝置以流暢線條模擬武漢的江河脈絡與湖泊漣漪,成為平和坊廣場打卡熱門。“武漢藝術生活詩樂現場”、文化藝術沙龍等活動吸引大家深度參與,外地遊客直言“街頭偶遇藝術是獨特的城市體驗。”藝術與歷史建築的融合,讓鹹安坊、平和打包廠等成為承載人文內涵的新地標。更有遊客專門為市集裏的非遺手作、藝術文創而來,沉浸式感受江城煙火與文藝氣息。“帶著‘藝術漫遊護照’打卡蓋章,像解鎖城市藝術盲盒!”平和坊廣場,大學生邱妍舉著蓋滿印章的“護照”拍照。自藝術生活季啟幕以來,這片充滿老武漢風情的街區,憑藉“武漢藝術生活漫遊計劃”,儼然成為年輕人的“藝術遊樂場”。從創意市集到藝術畫展,從AI互動到City Walk漫遊,讓青年用熟悉的方式打破藝術參與壁壘。像邱妍一樣的眾多市民遊客邊逛展、邊蓋章、邊購物,形成“藝術+文旅”的消費新場景。這種“以藝促旅、以旅興藝”的實踐,為武漢打造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注入文化內核。
據了解,武漢藝術生活季構建了“文藝創作—城市空間—大眾生活”融合範式,既讓藝術紮根城市土壤,又讓市民在參與中收穫精神滋養,更推動城市宜居品質與文藝繁榮形成良性循環,為城市發展注入全新動能。武漢的街頭氛圍與歷史建築,為藝術家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靈感。環境舞蹈《被土掩埋的菠蘿蜜》以鹹安坊街區為背景完成武漢首演,舞者王天天稱武漢曆史建築極具魅力,創作團隊從中找到了創作方向,打造了“武漢版本”。融合性表演藝術《蝸牛郵局》結合手語、肢體、音樂和畫面描述等無障礙藝術形式創造一個融合性的場域,團隊在10月19日下午的一場演出中,收穫10余封市民來信。“我走過59座城市,卻從來沒有給自己寫過信,剛好遇到這個活動,很有緣分。”觀眾心怡在臺上分享,“我就像戲劇裏的蝸牛,正在慢慢從事我熱愛的事情。我給自己寫下這封信,提醒自己多記錄生活慢下來的瞬間。”
在長江與漢水激蕩奔騰的交匯處,于百湖競秀的江城大地上,2025武漢藝術生活季不僅是一場藝術盛宴,其實踐更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文藝賦能”的鮮活樣本。(統籌:王浩 撰稿:葉飛艷 張恒 圖片:長江日報區勢影像中心)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