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都市報記者 李春煒 實習生 呂若汐 文/圖
共享自行車進高校已不是什麼稀奇事,如今的大街小巷,共享單車的身影越來越常見,也給人們出行帶來了不小的變化。而繼共享單車之後,最近在省會石家莊的校園裏,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共享交通工具——共享電動車。這也讓人們不禁要問,共享汽車是不是也要來?在共享大潮中,城市管理是否能緊跟上呢?
共享電動車來了
近日,石家莊學院出現了首批共享電動車。昨日,當記者來到石家莊學院南校區,在學校的食堂前,擺有幾輛名為閃影行的共享電動車,這些電動車呈橙色,沒有鑰匙,車身、車頭、車尾、儀錶盤旁都貼著二維碼牌。記者觀察到,閃影行共享電動車有左右轉向燈,而且還有一個USB介面,可以給手機等設備充電。電動車的儀錶顯示著時速和電量。
電動車使用也很方便。用手機下載APP、註冊賬號、交39元的押金,掃碼就可以使用車了,騎車每15分鐘收費1元,每日收費36元封頂。同時,出於安全考慮,用戶必須要進行實名認證。
記者採訪時發現,很多學生騎著共享電動車穿梭在校園裏。
中午11時30分,在該校東門,一個男生騎著共享電動車從校內出來,車后座還搭載了一個女生。“我女朋友要去理髮,我把她送過去就回來,等她快理完頭髮了我再去接她。”王同學靦腆地對記者説:“騎起來可拉風了。”
“這個車子剛來我就騎了,比自行車快多了,而且還挺好看。”一位正在還車的張同學説,現在學校裏這種電動車不是很多,所以很多時候都找不到。而且如果去遠處,可能存在車子電量不足的危險。
每15分鐘收費1元,這種收費比起大多共享單車來,收費要高一些,但為什麼能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呢?難道只是騎起來比較拉風嗎?“註冊押金才39元,比起共享單車來便宜啊。”賈同學告訴記者,他平時就是從宿舍到圖書館或是從宿舍到教學樓騎,也用不了15分鐘,所以每次就花1元就夠了,跟共享單車也差不多。
首批在校園投放40輛
“這種共享電動車最高時速能達到20公里/小時,滿電情況最遠能跑80公里。”對此,閃影行共享電動車聯合創始人——王暉告訴記者,上海閃影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解決校園中短途出行問題,引導學生養成綠色出行、低碳環保的生活習慣。目前他們首批在石家莊學院投放了40輛共享電動車,未來還將逐步推廣到全市各大學校園。
而與共享單車停放規則不同,該品牌的共享電動車需要根據APP提示,到指定地點進行還車,如果不在指定地點,將顯示超出還車範圍無法還車。
“目前,車子可以騎出學校,但還車點只在石家莊學院內。”對此,王暉告訴記者,共享電動車是指定區域停放的,用戶需在指定的區域停放,目前借還範圍只限于石家莊學院內部,之後將日益擴大定點範圍。
“共享電動車比共享自行車效率高多了。”對於共享電動車的前景,他也十分看好:“不是説共享單車能解決最後兩公里的交通嗎,這個共享電動車最起碼能解決最後十公里交通出行。”
“我騎了幾回這個共享電動車了,還是覺得有點貴,比如出學校辦個事鎖了車,車子還在計費,希望他們能出個包月的套餐。”採訪中,一位學生給出這樣的建議。
對此,王暉表示,目前他們收費標準是每15分鐘收費1元,每日收費36元封頂,後期他們也會逐步推出日租套餐、月租套餐等活動。
共享經濟火爆
監管更要跟上腳步
如今,很多市民出門都會騎共享單車,不少人手機裏更是裝著好幾個共享單車對應的APP,共享電動車的出現,讓市民不禁感嘆“共享經濟”的大潮洶湧,也有市民調侃説:共享電動車來了,共享汽車還會遠嗎?的確,共享經濟日漸進入人們的生活。然而,這一新業態的“快速生長”,卻讓消費者感嘆“想要愛你不容易”。
其中,共享自行車亂停放問題尤其被人詬病,尤其是早晚高峰時段內的亂停放問題尤為嚴重,有的單位在門口明確貼出“共享單車禁止入內”。
對此,有關專家認為,“互聯網+”的共享經濟相對傳統的資源匹配模式有了質的飛躍。然而,在這樣的飛躍中,商家、平臺和消費者所在地的分離,新業態監管“無據可依”以及誠信體系尚待建立的客觀現狀也給這一行業的凈化和監管帶來了新的難度。
“商家、平臺、消費者都不在一個地方,消費卻依然可以實現,這是互聯網經濟的魅力,但也給消費維權和監管帶來了種種難題。”對此,有專家指出,這就對企業、相關單位、部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應該考慮如何完善自我制度、更好地服務大眾,而政府也應該抓緊制定相關的標準,採取精準的監管手段促進新生行業的規範發展。
在政府完善規則的同時,也有許多人呼籲,共享經濟的到來,也考驗著公民素質,大家應該遵守共享規則,不要亂停亂放,與人方便自己方便。(記者 李春煒 實習生 呂若汐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