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技藝 在創新中傳承

2017-07-06 16:21:13  來源:河北日報  責編:董健雄

  “他們別出心裁地將高蹺和街舞結合起來,既有傳統血脈,又有現代新風,特別好看。”談起安新縣白洋淀永生高蹺藝術團,當地街頭一位百姓説,這個藝術團名氣大著哩!上過央視春晚,還參加過上海世博會閉幕式錶演。

  日前,筆者來到安新縣白洋淀永生高蹺藝術團的所在地安新縣增莊村探訪。

  永生高蹺藝術團原名增莊登雲會,成立於1922年,2009年被正式命名為安新縣白洋淀永生高蹺藝術團。90多年來,增莊村的邵氏家族幾代人,用心血和汗水傳承著高蹺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如今,已經是“孫子輩”傳承人的邵永生成長為中堅力量,擔任團長。

  “以前我們都是穿著民俗服裝表演傳統高蹺,觀眾慢慢地不愛看了,更吸引不了年輕人。我很擔心高蹺在我的手上沒落了,每天吃不香睡不好。”邵永生回憶説,“2008年的一天,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踩著凳子跳街舞的節目,蛇行、空翻、倒立這些動作和高蹺很相似,就萌生出將街舞‘嫁接’到高蹺上的想法。”

  幾番苦練,藝術團硬是將下腰、快起、後空翻、側翻等高難度的現代街舞動作融入到了傳統高蹺表演之中,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高蹺街舞”。

  後來,安新縣白洋淀永生高蹺藝術團的年輕人將一段“高蹺街舞”視頻傳到互聯網上,山東電視臺《中華達人》節目組看到後邀請他們參加了節目競賽。“我們也沒想到第一次參加競賽就獲得了冠軍,更沒想到的是從那以後越來越多的節目組向我們發起邀約,還登上了央視春節晚會,並且作為河北省唯一的節目參加了上海世博會閉幕式錶演。”永生高蹺藝術團成員邵海波自豪地説。

  如今,想要加入永生高蹺藝術團的人越來越多。面對如此的熱情,肩負高蹺傳承使命的團長邵永生,向筆者透露了他的想法:“我打算辦一個藝術學校,讓更多的年輕人有機會去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真正做到薪火相傳永不滅,民間文化放光芒。”

  高蹺藝術已經成為白洋淀畔民俗文化的一個符號。隨著雄安新區的設立,安新縣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努力發掘深厚的文化底蘊,傳承發展好民間藝術,讓白洋淀畔的民俗文化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除高蹺外,飛叉、火叉在安新縣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如今,飛叉已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安新地區的飛叉練法,以動作多、難度大、速度快著稱。”安新飛叉傳承人屈國立介紹,飛叉動作驚險連貫,極具觀賞性。

  作為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人,屈國立練就了具有個人特點的一整套飛叉動作,這套動作代表了安新地區的風格,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旅遊旺季的時候,我還會到白洋淀景區表演飛叉,供遊人欣賞。希望隨著雄安新區的設立,這門傳統民間藝術能夠進一步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零距離地感受民間藝術、民俗文化的魅力。”(記者 楊文月 陳 誠)

相關閱讀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