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易地扶貧搬遷:新家園開啟新生活

2017-07-19 16:18:44  來源:河北新聞網  編輯:袁麗   責編:董健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845c40ef0e01ad9114803

  沽源縣高家地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 梁志剛 攝

  關注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①

  閱讀提示

  當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搬遷就成為貧困群眾的必然選擇。“十三五”期間,河北全省需易地扶貧搬遷42萬人,這項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標準要求高,被視為扶貧最難啃的“硬骨頭”。

  從安置區的規劃設計、資金籌集、地址選擇、工程品質,到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搬遷安置後的産業發展,每一項都為搬遷群眾所關心,也為社會各界所關注。

  這項工作啟動後,沽源縣在全省第一個呈報項目實施方案,第一個呈報土地調規組卷。全省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也于去年10月在這裡舉行。

  今年4月28日,沽源首批搬遷群眾開始入住新居。7月中旬,筆者走進沽源,探訪那些走進新家園的貧困群眾,怎樣開啟他們的新生活。

  搬遷資金從哪來

  借力政策性貸款和土地增減掛鉤,盤活搬遷后土地資源

  沽源縣高家地村,60歲的李社在今年4月底搬進了新居。新居包括3間正房、1間南房,以及佔地0.36畝的院子,房間內廁所、廚房等設施一應俱全。

  搬進新家,要有新氣象。李社給家裏添置了兩組櫃子,分別用於擺放電視和放置衣物。“我手裏的錢也就夠買兩組櫃子。要建這樣的房子,我們之前想都不敢想!”李社的舊房,就在1公里外的新民村。

  原來那三間土房,破舊不堪。房頂漏了,就換幾塊瓦;圍墻裂了,就包層磚,湊湊合合住了幾十年。最要命的是,新民村就坐落在單木淖兒(草原上湖泊被稱為淖兒)旁,地勢低窪,一下暴雨,洶湧的洪水就在村內肆虐,李社每次都擔心自家的房屋會不會就此垮塌。易地扶貧搬遷的消息傳來之後,李社積極響應。其他村民大多也做出了相同的選擇。但他們很快陷入苦惱:建房的錢該從哪來?

  作為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的主體,沽源縣也在思考錢的問題。沽源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我省確定的深度貧困縣,有貧困戶2.7萬戶、貧困人口4.3萬人。長期以來,該縣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宅基地大量閒置,村莊空心化嚴重。

  據統計,該縣有393個村外流戶數超過30%,有174個村外流戶數超過50%,常住戶數低於20戶的微小村達到93個,“小、散、空、窮”,是大多數村莊的真實寫照。

  當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易地扶貧搬遷,成為沽源縣統籌城鄉發展的“金鑰匙”。

  根據該縣編制的規劃,全縣“十三五”期間計劃搬遷人口19214人,其中貧困人口5755人,涉及91個自然村。

  沽源縣政協黨組成員劉貴明介紹,完成這些搬遷,沽源需要投入11億元,除了來自上級財政的補貼,沽源還需要貸款8.7億元才能完成任務。這個數字對於每年財政收入只有3億元的沽源縣而言,是個不小的負擔。

  劉貴明出任沽源縣易地扶貧搬遷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他介紹,沽源的破解之道,就是堅持縣裏算大賬、鄉鎮算細賬。

  縣裏算大賬,即瞄準91個自然村搬遷後騰出的土地,扣除新建安置區用掉的2390畝之後,還有5500畝土地可以用於復墾,沽源縣謀劃,要利用土地增減掛鉤政策置換並出讓這些建設用地指標。

  在劉貴明看來,復墾的土地可以增加農民收益,土地指標出讓的收入,可以用來還貸。該項貸款5年之後開始還款的政策優惠,還能讓當地在資金支配上取得主動權。

  鄉鎮算細賬,即縣裏放權給各鄉鎮,安置區的規劃設計、村民的補助標準等都由鄉鎮自行掌握。在當地幹部看來,這樣的政策安排,能夠因地制宜、靈活運作,切合鄉村實際。

  政策惠及李社,讓他住進新房的願望不再受阻于缺錢:房屋拆遷補償5.15萬元,牛棚拆遷補償0.3萬元,人口搬遷補貼2.4萬元,拆遷獎勵1.5萬元,院落佔地補償每平方米56元……各級政府對於易地扶貧搬遷的資金支持,讓李社不僅住進了新房,手裏還剩了1萬多元。

  除了用好各種政策之外,沽源還探索引進江潤富安、恒益集團等企業,共同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政府整合項目資金集中投入,資金不足部分企業兜底。

  統計顯示,截至7月14日,該縣又有35個村莊3247戶村民提出搬遷要求,涉及人口7844人,其中貧困人口3491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845c40ef0e01ad9114904

  沽源縣高家地村新建設的蔬菜大棚中,貧困群眾正在勞作。記者 董立龍 攝

  安置區往哪建

  引導群眾向城鎮或者中心村集中,同步加快城鎮化進程

  國道207線和省道半虎線交會之處,沽源縣九連城鎮正在發生巨變。

  之所以説是巨變,是因為小鎮原有人口2600多人,而今年10月起將陸續遷入3000多人口。

  人口倍增,讓小鎮上開設商業攤點的居民看到了利好。他們紛紛表示,大量遷入人口帶來的消費,肯定讓自己的生意更好做,小鎮也會更加繁榮。

  即將搬遷到小鎮的群眾也看到了希望。他們認為,住在偏遠的村落,上學、就醫、購物都不方便,搬到鎮上,完善的基礎設施能夠讓他們的生活大變樣。

  目前,小鎮內3個安置區內28棟住宅樓正在建設中,其中2016年開工的13棟已經封頂,正在進行內部裝修。

  28棟樓共有住宅1505套,將有620戶、1109名貧困群眾入住其中,餘下的全部用於同步搬遷的人口。這些人口來自周邊的22個村莊,其中最遠的大廟洼村,距離鎮上12公里。

  九連城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辦負責人孟建勳介紹,在安置區的選址上,為了避免把群眾由一個貧困村搬到另一個貧困村,沽源縣樹立了全力引導群眾向縣城和鄉鎮所在地集中的原則。

  據了解,沽源縣著眼優化城鄉佈局,採用多村聯建的方式,將全縣682個自然村規劃合併為148個永久保留村,引導農村人口向縣城、小城鎮和永久保留村集聚。

  目前,該縣18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有5個在建制鎮,3個在鄉政府駐地村,其餘10個均在永久保留中心村。

  在沽源縣發改局副局長梁貴霞看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向城鎮或者中心村集中的規劃思路,可以避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浪費,也順應了當前城鎮化發展的方向。

  筆者在壩上高原採訪期間,發現草原上的村落,如同隨手撒落的棋子,星羅棋佈。但車行其間,路過的一個個村莊,人煙稀少。甚至一些很新的房子也用磚頭砌死了窗戶,院落的大門緊鎖,蒿草任性地在院落內外瘋長。

  梁貴霞分析,這樣的村莊,往往五六十人佔著二三百畝土地,土地利用效率極低,基礎設施也不完備。如果政府出資改善基礎設施狀況,也存在著資金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相反,如果聯村共建,將人口集中,投入固定的資金將取得倍增的效果。

  人口數量翻番,給小鎮帶來的不僅是機遇,還有挑戰。

  在九連城鎮,原來20千伏的變壓器已經不能適應新的負荷需要了,就此,當地聯繫供電部門,新上了一座35千伏的變壓器。

  壩上的冬季長達五六個月,冬季取暖設施是安置區最大的考驗。中廣核集團旗下的一家公司已經和沽源縣簽訂協議,計劃在九連城鎮建設集中供暖設施。按照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範區的發展要求,新上的供暖設施將不再燃煤,而是用電。

  至於居民做飯的燃料,也在同步改進。一家燃氣企業看中了這塊市場,準備在當地建設天然氣站。而今,燃氣管道已經鋪設進了九連城鎮每個安置區內的新居中。

  生産如何發展

  美麗家園和現代産業園區“兩園同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

  今年10月,73歲的貧困群眾趙友,就要從現在居住的小井溝村,搬到2公里之外的黃蓋淖鎮上了。

  搬離原來的3間土房,意味著要遠離自己耕種了一輩子的10畝土地。

  搬遷後如果繼續回村耕種,對於一個上歲數的人來説,2公里的距離,無疑是一段漫長的道路。可趙友卻説:“我不擔心搬遷後的生活!”

  原來趙友已經提前將10畝土地進行流轉,旱地每畝50元,水澆地每畝300元,光這一項每年就有近2000元的收入。此外,

  20多畝退耕還林地的補貼,也讓他的生活多了一份保障。

  最令趙友意想不到的是,黃蓋淖鎮同步建設的蔬菜種植園內,還有一座大棚屬於他,他每年因此拿到的分紅將不低於500元。

  黃蓋淖鎮負責這項工作的楊延斌介紹,沽源縣的易地扶貧搬遷,改變了過去就産業扶産業、就民居改民居的做法,堅持美麗家園和現代産業園區“兩園同建”,旨在讓貧困群眾搬遷之後,能通過産業園區獲得穩定收入,實現搬得出、穩得住。

  黃蓋淖鎮的蔬菜種植園,委託當地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建設、經營的主體,目前已經建成400座大棚,下一步還將再建400個。

  這些大棚,經驗收後,可獲得扶貧資金的補貼。該鎮集中搬遷的479戶貧困戶,每戶將分得一座,可以自己經營,也可以入股合作社,定期分紅。

  黃蓋淖鎮要求,入選園區的合作社先行支付70多萬元的風險抵押金,用來保障未來3年貧困戶每戶每年不低於500元的分紅收益。

  該縣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配套建設的産業園區已有21個,這些園區,主要經營種植業和養殖業。

  除此之外,沽源縣因地制宜,還將易地扶貧搬遷和打造旅遊示範村、建設商貿物流等特色産業園區結合起來,實現産業園區對安置區全覆蓋。

  在九連城鎮錄園村,李鐵錕流轉來的土地已有3000多畝。作為江潤富安生態農業發展公司的法人代表,他在這片土地上試種了150畝油用牡丹、500畝芍藥。兩年的種植成果顯示,兩種作物耐住了壩上的嚴寒,李鐵錕的試驗種植成功了。

  李鐵錕介紹,下一步流轉土地和種植芍藥、油用牡丹的土地都會進一步增加,該公司還將在這裡建設深加工基地。

  而不遠的高家地村內,一些貧困群眾正在新建的大棚內為豆角支架。

  “這些園區,就是要讓集中安置的貧困戶和隨遷戶,搬遷到中心村能夠繼續從事生産經營。”沽源縣扶貧辦主任郭常青介紹,按照該縣的設計,他們希望從根本上解決易地搬遷貧困農戶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採訪札記

  堅持問題導向 才能有的放矢

  忙活了一天,張家口市扶貧和農業開發辦主任張志剛直到晚上才坐到記者面前接受採訪。墻上鐘錶顯示,此時已是當天21時。

  “我們目前正在集中梳理扶貧工作中帶有普遍性、傾向性、政策性的問題,並著手探索破解的對策。”張志剛介紹説,脫貧攻堅工作進展到當前,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否則就會無的放矢,難言精準了。

  全省10個深度貧困縣,有一半在張家口市。張家口市新一屆市委、市政府已經確定,將完成脫貧攻堅列入該市三大歷史任務之一。

  據了解,過去四年,張家口市已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2.7萬人。該市決定,今年年內將確保9.7萬貧困人口達到脫貧標準,並同步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脫貧攻堅工作越向深度推進,剩下的就越是難啃的‘硬骨頭’。”張志剛的這句話,既是他多年從事扶貧相關工作的經驗積累,也是他對當前脫貧攻堅工作的總結概括。

  這些難啃的“硬骨頭”,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工作機制的問題,也有對政策理解的偏差,還有基礎數據不夠精準的問題。在張家口市扶貧和農業開發辦的初步梳理中,這些問題表現在19個方面。

  以易地扶貧搬遷為例,該市扶貧部門調研發現,易地扶貧搬遷各項手續繁瑣,好不容易辦理了手續,一些原定的搬遷村卻開始反悔,另外一些村莊則希望提高搬遷補貼費用。而當前重新啟動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回頭看工作,也需要對待遷人口再度精準確定。

  “這些看似點上的問題,實際上也是面上共性問題的折射。”張志剛説,忽視這些問題,就很難推動整體工作向前推進。

  著眼破解這些問題,張家口市扶貧和農業開發辦起草的一份《全市脫貧攻堅工作機制》即將印發。這份文件前後經過15次修改,多次徵求縣區和部門意見,還先後召開3次座談會進行探討,最終確立了十項機制。

  機制之一,就是成立脫貧攻堅協調推進組和脫貧攻堅工作專班。其中的專班,共有11個,涉及扶貧大數據、易地扶貧搬遷、光伏扶貧、金融扶貧、醫療衛生扶貧等方面,主要負責專門領域的脫貧攻堅工作。

  其次,建立了考評考核機制、問題督導整改機制以及財政投入獎補機制等,整合組織、紀檢、財政等重要部門的力量,強化對脫貧攻堅的管理和保障。

  “構建這些機制,是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堅持。因為精準脫貧,意味著需要堅持問題導向,有的放矢。”張志剛説。(董立龍 王雪威 梁志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