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鹽田區廣北市場旁,清潔人員將分好類的果菜殘渣扔到廚余垃圾桶中(4月28日攝)。(河北日報資料片)
閱讀提示
近日,國內首份家庭垃圾分類投放指引——《深圳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引》,正式發佈並向市民發放,這被視為深圳垃圾強制分類邁出的關鍵一步,標誌著深圳全民參與垃圾分類時代到來。
我國從2000年推廣垃圾分類制度以來,各地政府做出過各種嘗試,但是垃圾分類制度始終無法大範圍推行,背後的癥結到底在哪?深圳究竟如何破局?而其經驗又能否複製呢?
垃圾分類由鼓勵變為強制
垃圾分類處理的首要環節,在於做好分類。
垃圾分類這關鍵的一步,早在10多年前就已經邁了出去。2000年,原建設部公佈了8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廣州、深圳和廈門。這些城市針對垃圾分類進行了各種嘗試,但效果並不令人滿意。
垃圾分類遭遇“滑鐵盧”的原因眾説紛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居民個體的內在因素,包括對垃圾分類知識掌握程度低,對垃圾分類抱有抵觸態度等。
據調查,當前居民的分揀意識不足,垃圾分類主要靠垃圾分類指導員進行二次分揀。原本承擔指導和監督角色的分類指導員,無形中變成了垃圾分揀者,長此以往,其他居民“搭便車”的心理也會越來越嚴重,垃圾分類制度容易陷入形同虛設的困境。
今年3月底,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佈《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全國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深圳是其中之一。
6月3日,《深圳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正式發佈。《指引》用圖例和簡潔的文字,對住宅區(城中村)垃圾分類投放設施、容器標準化配置、家庭生活垃圾的分類類別和投放方法、垃圾分類處理收運處理體系等,做了清晰説明與描述,一目了然,利於垃圾分類知識的傳播。
只有當市民都參與進來做好垃圾分類時,垃圾分類的全民時代才能真正到來。
《指引》發佈後,深圳各區各街道及時印製,並通過多渠道發放入戶。截至6月底,深圳市共印製《指引》超過260萬份,主要通過社區、物業、義工、NGO組織以及專業公司等入戶發放或投放到信箱,並向居民詳細講解《指引》內容,引導居民參與垃圾分類。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發佈的這份《指引》,不僅僅向市民普及了家庭生活垃圾的分類類別和投放方法等知識,更對生活垃圾分類提出了硬性要求。
目前,深圳市、區城管部門正在加速推進住宅區(城中村)生活垃圾分類設施的規範設置,計劃今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並配套完善收集、運輸和處理體系。
配套設施的快馬加鞭,意味著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將從以往的鼓勵為主轉變為全面強制。
例如,《指引》規定,住宅區物業服務企業是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未公示垃圾分類投放時間或地點的,處2000元罰款;未將分類投放的生活垃圾交由符合規定的單位分類收集、運輸的,處5000元罰款;單位或個人未分類投放或者未按規定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的,對個人處50元罰款,對單位處1000元罰款。
同時,深圳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立下了明確的目標:至2020年,生活垃圾分類達標單位(小區)覆蓋率達到90%,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學校覆蓋率達到100%,生活垃圾分流分類收運處理量達到3300噸/日。
4月13日,天天潔再生資源的員工在北京東花市北裏社區將回收的物資存放到社區內的再生資源小屋。北京東城區50個社區引進了再生資源回收手機APP“綠貓”,通過預約回收員上門回收實現幹垃圾資源化。
率先建立垃圾大分流處理體系
面對垃圾圍城的嚴峻形勢,垃圾分類處理被認為是解決該問題的重要舉措。2016年9月,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發佈《“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徵求意見稿)》,將“分類回收,促進利用”作為基本原則。
實際上,上世紀90年代,北京、上海等地已經開始了垃圾分類處理的嘗試,但並沒有如預想般走上正軌。
在北京,雖然試點小區數量不斷增加,垃圾分類的硬體設備越發完善,佔垃圾總量超過一半的廚余垃圾得到了有效處理,但總體情況仍然不樂觀。試點小區雖然設立了廚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等三類垃圾,但由於市政環衛部門只負責回收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物的垃圾桶完全處於“棄養”狀態。
專家指出,當前垃圾分類制度本身還存在一些問題,很多地區雖然居民預先做好了分類,但是市政部門回收時卻依然將垃圾合併處理,“一鍋化”的後期處理直接影響了居民對垃圾分類制度的信心,進而影響到前期的分類,造成惡性循環。
那麼,深圳為何有如此底氣,將垃圾分類強制化?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源於深圳形成了一個完善的生活垃圾處理體系。
在深圳的生活垃圾分類探索中,生活垃圾大分流處理體系絕對是一大亮點和重要突破。
為了打通資源類垃圾回收渠道和機制,通過專業化分流處理手段最大限度為末端焚燒與填埋“減負”,2015年起,深圳在全國率先建立起生活垃圾大分流處理體系。即從垃圾中分流出大件垃圾、餐廚垃圾、有害垃圾、綠化垃圾、果蔬垃圾、廢舊織物、年花年桔、玻金塑紙等八大類,實施大分流處理。
比如在大件垃圾回收上,深圳各區均已建立起大件垃圾預約回收制度。以住宅區或社區為單位指定大件垃圾投放點,實行定點投放、預約清運,各區確定運輸處理企業,向社會公佈投放指引、預約清運方式,末端處理以資源化利用為主。目前,深圳全市收運處理大件垃圾400噸/日。
此外,深圳的垃圾處理能力也在持續提升。
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到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而垃圾分類的末端處理水準、能力和標準,更是一座城市垃圾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
數據顯示,深圳目前日産生垃圾量約17500噸,而到2018年底深圳的垃圾日處理能力將力爭達到近19000噸,實現分類之後的其他垃圾全量焚燒。
為進一步實現生活垃圾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處理,深圳正採用國際最先進技術與標準,建設與改造全市所有垃圾處理設施。
目前,鹽田垃圾焚燒廠已完成提標改造,目標是成為全國乃至全球垃圾焚燒廠的典範。
創新保障體系調動全民參與
在深圳,對於不想辛苦搬運垃圾的市民,只要點擊手機上的“回收哥”APP,10多分鐘後,一個身穿“回收哥”工裝的小夥子就會上門,將市民家中需要回收的物品收走。市民通過“回收哥”APP與銀行卡捆綁,當天所賣物品的金額就會由回收公司轉入他的銀行卡。
引導市民做好垃圾分類,深圳正在通過各種創新方式,調動全民積極參與。
2015年,深圳市首個垃圾分類回收平臺——“回收哥”上線。“回收哥”利用手機APP、微信和網站,打造資源聚集、資源交易、資源收益的O2O電子商務模式,主要回收廢紙、廢塑膠、廢電池、大家電、小電器、廢燈管、破銅爛鐵等7大類廢棄物。
“便利的‘回收哥’APP,引導居民養成了在家中暫時存放可回收物,並在每週六的‘資源回收日’集中分類投放的良好習慣,垃圾分類不再難。”深圳市蓮花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彩田村管理處環境主管張正清説。
為廣泛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科普教育,深圳市近年來積極創建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學校,推進建設生活垃圾分類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完善街道生活垃圾分類示範點等。2017年12月底前,該市各區將結合轄區特色,分別規劃建設1處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基地或者體驗館,作為轄區中小學校定點科普場所,宣傳垃圾分類、垃圾處理、生態環保理念等知識,並免費對外開放。
深圳市各街道還將選取工作成效突出的社區,作為生活垃圾分類示範點,全面總結歸納在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引入戶、投放設施配備、後續管理、收運處理、組織發動和社會參與等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形成工作模式並推廣實施。
更為重要的保障體系是,深圳市一直在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立法。
2015年8月1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管理辦法》(簡稱《辦法》)這一政府規章頒佈施行。但業內人士指出,儘管深圳市一直在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但總體來看,仍處於全民參與垃圾分類的起步階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強制力。
在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先進經驗,總結《辦法》實施以來成效的基礎上,深圳市已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地方立法計劃。目前,《深圳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條例(草案)》已初步形成。這意味著不久的將來,深圳將用法治的強制力推動強制分類,用嚴格的罰則保障強制分類的推行。(記者 袁偉華)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