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縣棗農癡迷 六百年非遺“棗木藝”

2017-08-25 13:22:43  來源:燕趙都市報  責編:董健雄

  原標題:滄縣棗農癡迷 六百年非遺“棗木藝”如果有人願學,他願免費教

  8月24日,幾個中學生趁著暑假趕到滄縣張莊子村張巨升家裏,學習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張氏棗木藝”。53歲的張巨升一邊講解,一邊演示:“胸中要有造型,哪怕是根歪枝,也要就勢隨形。”

  據了解,張莊子村張氏家族從明永樂二年自山東遷到滄州後,就把棗木加工技術帶到了這裡。“太祖父張大亨在發揚傳統的基礎上,又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工藝。”張巨升説,這套工藝主要概括為八個字——遴、凈、汲、陰、樣、制、磨、漆。“遴是選材,凈是去毛刺,樣是放大樣。汲,是泡水,老棗木得在池子裏泡一年半。陰,是陰幹,把棗木撈出後,再陰幹一年多……棗木陰幹時間長,時間短了會開裂。”

  在張巨升的院落裏,堆滿了蓋著兩層毛氈的古棗木。屋內,“木墩”“花架”“茶海”等棗木制品既滄桑古樸,又大氣磅薄。“作為金絲小棗之鄉,我們縣棗樹栽培歷史悠久。”滄縣文化館館長孫健介紹説,由於挂果率、棗品質等原因,每年都有一批老棗樹被淘汰,即便如此大多農戶還一直把棗木當柴燒。“棗木藝”傳承人張巨升化廢木為神奇,不但創作了大批的棗木自然藝術作品,而且還一直義務傳授著這種獨特的技藝。

  “有泄氣的時候,一個地道的棗木藝從最初的選材,再到製作得用兩年。不癡迷堅持不下來,每一個邊角都經過了無數次修整和打磨。”張巨升説,他從1980年學藝到現在,對棗木藝的研究也越來越深,興趣也越來越濃厚。張巨升説,在喜好者的眼中,“棗木藝”就是“金疙瘩”。“我經常去轉悠,遇到喜歡的就買,買來就放在家裏,然後開始琢磨製作。”他介紹,看見棗木就挪不動步,就這樣一年年堅持下來,家裏已經存放了近60噸棗木。

  “收入並不樂觀,也曾想到放棄,但望著堆在院子裏的棗木,我很快冷靜下來,還得接著幹。不幹,600多年的手藝不就失傳了?!更多的是責任,為了傳承。有喜好這項技藝的,咱就免費教。”張巨升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加入到學習“棗木藝”的隊伍中,傳承發揚這項獨特技藝。

( 記者 韓澤祥)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