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阜平牢記總書記囑託奮力脫貧攻堅五年間
鳥瞰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群山環抱,綠意盎然,美景如畫。(資料片)記者 田明 趙威 攝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在中國邁向全面小康社會的脫貧攻堅戰中,阜平,註定會被寫下濃重而深情的一筆。
2012年歲末,黨的十八大後僅40多天,習近平總書記第二次外出視察,也是第一次赴農村地區視察,就來到老區、山區、貧困地區三區合一的阜平縣,冒嚴寒、踏冰雪看望困難群眾,共商脫貧之策。
在這裡,總書記向全黨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的進軍令: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這裡,總書記鼓勵幹部群眾: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阜平,中國第一個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誕生的紅色熱土,中國第一聲決勝決戰脫貧攻堅號角吹響的激情戰場。
五年間,20多萬阜平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的囑託,汗水和泥,苦幹實幹,譜寫了一曲革命老區奮力脫貧攻堅的慷慨壯歌。
●“推進扶貧開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好路子”
——産業扶貧重精準,讓“乾等著”的群眾“幹起來”,扶貧“造血”“氣血十足”
“真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一直惦念俺們的總書記!”説這話的,是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顧瑞利。2017年,同樣是年終歲尾,顧瑞利和鄉親們的心勁兒和五年前可大不同了。
顧瑞利説的好消息,是最近駱駝灣村剛剛順利完成了貧困村退出驗收。
同時完成驗收的,還有總書記當年視察過的顧家臺村。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習近平總書記踏雪視察阜平,到駱駝灣、顧家臺看望慰問困難群眾。當時,這兩個村還都是貧困村。
現在,通過發展食用菌種植業、鄉村旅遊業,駱駝灣村的貧困戶由五年前的146戶減少到了5戶,顧家臺村貧困戶由75戶減少到了4戶。
11月20日,位於駱駝灣食用菌種植基地,來自本村的工人楊根連正分揀食用菌。記者 霍艷恩 攝
光是小小的駱駝灣村,就已經有了50多輛家用轎車。
“是總書記給了我們脫貧致富的信心,給了我們今天的好日子!”顧瑞利説。
阜平縣誌記載,“阜”為“興旺昌盛”之意。這其中,寄託著千百年來世世代代阜平人對美好生活的熱盼。如今,這片貧瘠的土地正在逐步實現興旺昌盛的夢想。
1941年1月,《新華日報》的一篇社論中,以這樣的方式記載了阜平的紅色堅守:堅持抗戰,需向阜平看齊……創造千百個類似阜平的鞏固堡壘。
戰火硝煙中,這片天然的防禦屏障孕育了建立新中國的紅色基因。然而,在和平年代裏,崎嶇山路卻阻礙著阜平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腳步。
這裡有我國北方山區最貧瘠的自然條件:九山半水半分田。全縣除了10多萬畝水澆地,剩下的大都是用石頭塊壘在山樑上的“薄田”,只有十幾釐米厚的土,經常是春天風一刮,夏天水一衝,地就沒了。
直到2012年,阜平仍有近一半人深陷貧困,全縣30%人口沒有初中以上學歷。
阜平不變,寢食難安。牢記總書記的囑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阜平脫貧攻堅工作,以高度的政治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匯聚各方力量,統籌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帶領阜平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省委書記王東峰上任伊始便趕赴阜平調研,親切看望幹部群眾,指導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他強調,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托,凝聚信心鬥志和力量,創新方式方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老區人民和貧困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
省委副書記、省長許勤也一直牽掛著阜平的脫貧攻堅工作。在阜平,他要求,要全面深刻學習領會總書記脫貧攻堅重大戰略思想,以解決突出制約問題為重點,聚焦精準發力,攻克堅中之堅。
上下同欲,眾志成城。立足自身縣情,阜平確定了“三年大見成效、五年穩定脫貧、八年建成小康”的奮鬥目標。
老區脫貧難在哪兒?難在基礎設施薄弱、人才資金匱乏,但最根本難在發展思路的落後。
想透這個道理,阜平曾走過不少彎路。
長久以來,小農經濟在阜平一直佔主導地位。習慣了臉朝黃土背朝天,山裏人從不打望外面的世界。脫貧,就是等上級“給救濟”。
曾讓龍泉關鎮幹部哭笑不得的是,國家救助貧困戶的棉大衣發下去,有個村的村民要求平分。老鄉説:“分不了一整件,要個袖子要個領子也行,然後等機會再要,攢夠了縫在一起穿。”
當地幹部意識到,治窮,必須動員群眾發展産業。於是,阜平縣大力推廣種核桃樹、棗樹,養肉牛、肉羊,家家戶戶掀起“兩種兩養”熱潮。
看似脫貧有望,然而並不樂觀。
阜平海拔高,冬季嚴寒,再加上缺乏技術指導,慢慢地,牛棚空了,羊圈空了,山上的果樹也死了。
怎麼才能穩定脫貧?
“推進扶貧開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好路子。”當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席話給當地左衝右突的脫貧工作指明瞭方向。
“脫貧與奔小康兩步並作一步考慮,阜平需要揚長避短。”阜平縣委書記郝國赤説,食用菌種植業、旅遊業、家庭手工業等是符合阜平自身發展條件的特色産業。必須利用好優勢資源,發展産業,才能增強農民脫貧致富的信心。
唐榮斌的外孫女跟著端熱騰騰饅頭的姥姥進屋。他們家的小院在保留原有農家風格的基礎上已修繕一新,準備開展農家遊。(資料片)記者 趙威 攝
路找到了,但走起來卻並非一帆風順。
有一天,在史家寨鄉一處蘑菇大棚種植基地,查看完蘑菇産業發展情況的阜平縣縣長劉靖剛要上車,卻被一個人攔住了。
“縣長,政府讓我種蘑菇,萬一賠了咋辦?”下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衛青問。
這幾年,為儘快讓農民脫貧致富,阜平縣委、縣政府號召農民建大棚種蘑菇,並建立“政府+企業+農戶”模式,龍頭企業生産菌棒,農戶負責大棚裏種菇,採出的菇由提供菌棒的企業回購。
從一開始,身患輕微殘疾的王衛青心裏便不斷打退堂鼓:“建大棚要錢要技術,咱都沒有。”
王衛青的想法在當時的阜平普遍存在。劉靖清晰地記得,縣裏在2015年10月動工興建了217個蘑菇大棚。但直到2016年3月,只有3戶農民報名承包。
儘管幹部們磨破了嘴,專家們跑斷了腿,可依舊沒人動。
問題倒逼改革。縣裏推出“政銀企戶保”貸款模式,政府搭臺增信、銀行降檻降息、企業農戶承貸、農業保險兜底保障。協調聯動下,群眾無需抵押,便可申請貸款。
沒了後顧之憂,王衛青打起精神,利用8萬多元貸款搞起了一個大棚。
然而,從沒有種過蘑菇的王衛青一直戰戰兢兢,總怕出岔子。
見到劉靖時,有的種植戶的大棚已經開始大量出蘑菇了,但王衛青和大多數種植戶的大棚卻沒有半點要出菇的跡象。他犯起了嘀咕。
走進大棚裏,查看一番,劉靖笑著説:“人家出菇早是因為菌棒運輸過程中不小心‘震醒’了,你這個才是正常生長。按我説的辦,我們打個賭,你弄大棚賠錢了我拿自己工資補。”自大力發展蘑菇産業助力脫貧攻堅以來,劉靖儼然已是蘑菇種植專家。
“那一言為定!”王衛青笑了。
和縣長“打賭”後沒幾天,王衛青的大棚便開始成規模地出菇了。第一茬菇採摘不太及時導致品級下降,但也掙了3萬元。第二茬菇,王衛青到手5萬元,這讓他更加幹勁十足。
“縣長,種蘑菇還真行!”再次見到劉靖的王衛青笑得合不攏嘴。
一個個脫貧的火種,點燃了全縣貧困群眾致富的激情。截至目前,阜平縣已建起4000多個食用菌大棚,帶動農戶1.1萬戶,其中貧困戶3800多戶。到明年,全縣將發展食用菌種植面積3.2萬畝,帶動3.2萬戶農民增收,人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
“如今,人們談論的不再是種不種的問題,而是種什麼品種的問題。”劉靖説。
脫貧攻堅要得勝,擼起袖子加油幹!食用菌種植業、旅遊業、家庭手工業……一個個立足自身資源特點的扶貧産業,在阜平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五年衝刺,五年跨越。
阜平貧困人口從2013年的10.81萬人下降到2017年的2.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五年前的逾50%降至2017年的13.6%。
“提高扶貧措施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戶因村施策,突出産業扶貧,提高組織化程度,培育帶動貧困人口脫貧的經濟實體。”河北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王重潤認為,從坐等救濟到發展個體經濟,再到融入市場經濟大潮,再生造血機制,阜平為全省脫貧攻堅闖出一條新路。
●“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
——民生保障補短板,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扶危助困雪中送炭
2016年秋天,作為駱駝灣村首批改造提升的農戶,唐宗秀搬進了新家。(資料片)記者 趙威 攝
12月23日中午,和煦的陽光照在駱駝灣村旁的崇山峻嶺上,照在錯落有致的新民居上。
“總書記那年來時,我62歲,今年我67歲了!”身體硬朗的唐宗秀告訴記者。
當年,總書記踏雪來到駱駝灣村,唐宗秀曾挽著總書記的手臂,走過黃泥山墻。
依舊是那面獨具太行山區民居特色的黃泥山墻,但墻面抹的早已不是泥土,而是更為堅固的新型塗料。
2016年秋天,作為駱駝灣村首批改造提升的農戶,唐宗秀搬進了新家。
這套面積為92.95平方米的房子,不僅廚衛設施一應俱全,而且具有保溫隔熱功能。修建這座房子,唐宗秀自付4.26萬元,其他費用全部來自政府補貼。
“總想給總書記捎個話,五年了,現在我們吃得好,住得好,心情也好!”唐宗秀高興地説。
如今,不僅唐宗秀有了新房,駱駝灣全村264戶村民也都有了新房。
阜平縣美麗鄉村辦公室的侯彥軍告訴我們,阜平採取三種方式改善群眾居住條件,一是對城鎮規劃區內的農戶實施就地城鎮化,二是對有特色、適合發展旅遊的村莊進行改造提升,三是對居住分散、生活條件惡劣的村莊進行易地遷建。一戶一宅,一家不漏。目前,全縣正在推進52個項目點建設,涉及85個行政村,共2.04萬戶、6.73萬人。
唐榮斌老漢家,總書記來村時的5幅大照片挂在墻上。
“五年了,很想念總書記。他從外面進來時的樣子,一直真真兒地就在咱眼前。”唐榮斌説。
説起五年來的最大變化,多病的唐榮斌説,如今他再也不用為醫藥費發愁了。
今年4月,老唐心血管病復發,在縣醫院住院十多天,實際發生治療費用6000多元。讓老唐沒想到的是,出院交費時,他自己只掏了10元錢!
原來,從2015年到2016年,阜平先後試行對參加新農合大病患者及特殊慢性病患者進行再補償,對60歲以上參合人員縣域內住院治療發生的合規醫療費用100%予以補償。
政策的出臺,源自一番細緻的調研。
郝國赤説:“衡量一個家庭是不是貧困戶,不能只看收入,還要看支出。一個農民有兩萬塊錢,但如果他養著兩個大學生,那麼,生活可能就非常緊張。一位老人,他手裏有萬元存款,但一場大病可能就使他返貧。”
為此,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基礎上,阜平建立起補償機制,每年財政投入達4000萬元,讓貧困群眾不再“無錢治病、因病返貧”。
穿越歷史的塵埃,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是共産黨人矢志不渝的使命。
“阜平不富,死不瞑目。”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的聶榮臻輾轉得知阜平百姓依然貧苦的消息,動情地説:老百姓保護了我們、養育了我們……阜平的鄉親們現在生活還沒有明顯改善,我於心不忍。
讓聶帥心心唸唸的阜平,曾為中國革命作出巨大貢獻:抗戰時期,阜平以不足9萬人口,養活了9萬多人的抗日部隊。全縣2萬人參軍參戰,5000多人光榮犧牲。
革命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總書記當年在這裡説過的話言猶在耳。
從就業到教育,從醫療到住房……緊緊扭住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這個基本保障,阜平正在編織一張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
駱駝灣所在的龍泉關鎮修建了一所新學校,孩子們就近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資料片)記者 趙威 攝
採訪中記者發現,阜平縣雖財力微薄,但在教育投入上卻毫不吝嗇。
在距離駱駝灣村兩公里的龍泉關鎮,去年10月份落成的龍泉關學校格外引人注目。走進學校,暗黃色風格的現代化建築映入眼簾,這裡環境優美,各種硬體設施絲毫不差于縣城學校。
龍泉關學校是阜平異地遷建改擴建的13所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之一。為建設這所農村學校,各級財政投入資金達5000萬元。
硬體改善了,還要提升軟實力。2017年4月,龍泉關學校與保定名校——保定師範附屬學校簽約,開啟了優質教育資源輻射貧困地區教育的新探索。
保定師範附屬學校副校長高彥芹説,保定師範附屬學校一方面向龍泉關學校引入藝術、體育、科技等課程提升教學水準,另一方面派駐專職校領導帶動學校整體理念轉變,提升管理水準。
在這所學校裏,學生們不僅可以享受國家免學費、免課本費、免住宿費的“三免”政策,每人每天還可享受到一頓價值4元的免費午餐。
治貧先治愚。阜平把發展教育作為脫貧的根本之策,堅持軟硬體一起抓,確保貧困家庭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對孤兒、單親家庭和重大疾病家庭子女,阜平建立救助庫,由縣財政出錢,救助標準為中學生每人每年2000元,小學生每人每年1500元。縣財政每年編列1300萬元,設立貧困學生救助基金,建立起從學前教育到大學全覆蓋的救助體系。
建設縣鄉村三級養老機構,提升養老服務水準;實施農村低保分類施保政策,確保低保對象吃穿不愁……阜平打出的民生保障“組合拳”,讓貧困群眾享受到了更多的民生福利,增強了更多的獲得感。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
——扶貧扶智更扶志,鼓起幹群精氣神,阜平創富“血氣方剛”
村幹部和菇農們一起聊著近期香菇的長勢和市場行情。(資料片)記者 趙威 攝
在阜平採訪,我們為五年來這片土地上發生的變化興奮著:
崇山峻嶺間,一座座食用菌大棚昂然挺立,一個個村莊整潔美麗,一片片山間果園點綴其中……到處是生機和活力,到處是信心和力量。
“你問我什麼?槍、彈藥,埋在哪兒?來,我告訴你!槍、彈藥統統埋在我的心裏!”在阜平縣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70多年前刻在墻上的詩句,依然清晰可見。
時光歲月演進不滯。在總書記的鼓勵下,阜平幹部群眾不拘泥眼前、不受制現實、不畏懼挑戰,敢於叫板困難的精神和決心正在把黃土變成黃金。
來到“阜平大棗第一村”——北果園鄉店房村村口,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山間棗林。一條嶄新的盤山公路穿越其中。山下,還建起了大棗深加工企業。
誰也不會想到,三年前,店房村還是一副貧瘠的模樣。
要想富,先修路。經過商議,店房村黨支部書記劉淑軍和村民決定修一條長達18.8公里的盤山路,建起棗樹生態園。
“很多外邊的人都來幫扶阜平,咱阜平人得自己先幹起來!”劉淑軍説。2015年,劉淑軍和村黨支部成員全部上山。他們搭起簡易窩棚,拉來灶具就地起灶。
修路期間,儘管家就在山下,但為了趕進度,劉淑軍常常十天半月不回一次。飯菜有時供給不上,兩袋速食麵就能頂一整天。
一次,劉淑軍14歲的兒子發高燒要送醫院。妻子給他打電話,劉淑軍回了一句:“你帶孩子先去吧,等忙完我就過去。”媳婦和孩子在醫院等他,一等不來,二等不來,最後等孩子出了院,劉淑軍還在山上忙……
從村到鄉再到縣,阜平各級黨員幹部如運轉起來的發條,停不下來。
2016年,阜平縣金融辦這個僅有12名員工的小團隊,全年幫助辦理貸款6.13億元,人均辦理貸款5100多萬元。
食用菌大棚貸款集中發放時,幾乎每位員工都要加班到次日淩晨二三時。
青年職工張富的孩子出生後,他幾乎很少正點回過家。孩子都一歲了,還把張富當作陌生人。為了不讓孩子忘記他的形象,妻子只能通過手機視頻,讓孩子練習叫“爸爸”……
説到這時,張富眼中閃爍起溫柔的淚光,但很快又笑了:“大家都一樣,這算什麼呢?全縣推進脫貧攻堅,金融作為産業扶貧的重要一環,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
沒有什麼比追求幸福更能激發熱情與激情;沒有什麼比上下同欲更能凝聚精神和力量。
2017年,中央、省、市、縣幫扶阜平縣209個村,安排幫扶人員628人。
這幾天,在臺峪鄉臺峪村駐村幫扶的河北建投集團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楊洪池,正忙著和村委會主任張文國商量建設養豬場的事。
按照規劃,河北建投集團駐村工作組向臺峪村支持資金300萬元,協助建設一座佔地100畝的標準化養豬場,並輸出集團在管理方面的經驗,幫助當地村民實施産業脫貧。
如今,養豬場場地平整已經完成。“進入冬季,雖然戶外施工停止了,但養豬場規劃設計必須抓緊做,爭取明年一開春就開工建設。”楊洪池對張文國説。
11月21日,阜平縣駱駝灣村,一棟棟“青磚灰瓦黃土墻”樣式的太行特色民居正在修建中。記者 霍艷恩 攝
幹部、群眾擰成一股繩,合力“創”富奔小康。
從一個有志青年墮落成“廢人”,再崛起為一個“能人”——這幾年,臺峪鄉井兒溝村青年鄭樹南經歷了這樣的人生起伏。
鄭樹南曾在南寧市當兵。2008年,他帶著在當地結識的女友許春芳復員回村。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鄭樹南很茫然,天天閒逛。在許春芳眼裏,鄭樹南徹底墮落成了一個“廢人”。
這幾年,脫貧攻堅的衝鋒號聲傳遍了全縣的每一個角落。創業沒錢有貸款,技術不懂有培訓,各種好政策點燃了鄭樹南脫貧的激情。
去年,鄭樹南貸款15萬元建起一座小型養豬場。如今,5頭成年母豬已經生了60多頭小豬。
對於鄭樹南現在的表現,妻子許春芳笑道:“豬場裏那麼臟,他也不嫌臭。母豬生小豬時,他自己給小豬接生。豬生了病,吃什麼藥、打什麼針,他都懂!”
對脫貧的執念,抽掉了鄭樹南的“懶筋”。除了養豬,他還聯合父母承包了兩個蘑菇大棚。就在上個月,他還上了第一筆5萬元貸款。靠自己的雙手發家致富,他信心十足:“總書記盼著我們富,我們也想著致富。大家想到一塊去,這事一定能成!”
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的硬仗,而且越往後任務越艱巨、骨頭越難啃。
五年來,阜平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從復退軍人、離退休幹部等群體中選拔優秀黨員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選樹了462名農村致富帶頭人,發揮精準幫帶和示範引領作用,把基層黨組織建成脫貧奔小康的戰鬥堡壘。同時,嚴肅查處扶貧領域虛報冒領、截留私分、揮霍浪費等問題,共受理扶貧領域問題線索511件,立案95件,給予黨政紀處分273人,移送司法機關問題線索24件、41人……
“以脫貧攻堅統攬工作全局,所有工作都向脫貧攻堅聚焦,各種資源都向脫貧攻堅聚集,各方力量都向脫貧攻堅聚合。”省扶貧辦主任李志剛認為,“阜平探索”,正在為全省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提供樣本。
五年前,那條總書記在寒冬中走過的鄉間小路,如今已變成平坦開闊的柏油馬路;
五年前,那一雙雙總書記在寒風中握過的粗糙的手,如今已成為創造美好生活的遒勁力量;
五年前,那些總書記噓寒問暖、記挂在心的阜平鄉親,今天有句貼心話兒想捎給他們心裏那位“最親的人”——“幸福的好日子就在眼前啦!”(記者 劉清波 趙書華 李遙)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