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河北中低産田和鹽鹼荒地增産15億公斤糧食。”這一在2013年提出的目標,5年後得到超額兌現。6月20日,國家重大科技支撐計劃——“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首席科學家劉小京透露,“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河北項目區通過科技部驗收。統計顯示,5年來,“渤海糧倉”工程在河北累計示範推廣5197萬畝,實現增糧47.6億公斤,是預期增糧目標的3倍多,帶動河北省農民增收109億元。
河北省是“渤海糧倉”工程核心技術的發源地,也是推廣應用的主戰場。在“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涉及的3000多萬畝中低産田和1000多萬畝鹽鹼荒地中,60%在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渤海糧倉”工程,2014年至2018年,連續將實施“渤海糧倉”工程寫入省委一號文件和省政府工作報告,使該工程得以在滄州、衡水、邢臺、邯鄲、唐山等地共43個縣(市、區)推廣實施。
近日,滄州市海興縣小山鄉小山東村農民丁寶龍把7畝地收穫的2500多公斤小麥裝進了自家糧囤裏,“以前真沒想到,這‘鏟把土就能腌鹹菜’的鹽鹼地也能有好收成!”
打破農民對鹽鹼地一成不變絕望的,正是科技的力量。
以“每升2至4克之間的微鹹水澆灌小麥發育良好”科學發現為依據的微鹹水澆灌法,顛覆了“只有淡水才能澆莊稼”的認知;以“高濃度的鹹水先融化、入滲,後融化的微鹹水和淡水使土壤表層脫鹽”為思路的鹹水結冰法,改寫了淡水洗鹽的鹽鹼地改造老路。
“我們通過鹹水結冰改造鹽鹼土壤,打造‘良田’,通過微鹹水灌溉等‘良法’進行田間管理,通過選育更耐鹽耐鹼的作物品種獲得‘良種’。”劉小京説,這些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南皮試驗站發端的一系列新技術,讓改造“種一瓢收一斗”的鹽鹼地成為可能。
在恢復生機的鹽鹼地上,走“科技種田”“現代農業”發展路子,更多農民嘗到了甜頭。滄州市南大港管理區一分區北尚莊村村民遲玉甲流轉的3000多畝土地中,多是鹽鹼地、低産田。“過去鹽鹼地産量低,種得多、賠得多。現在好多地塊通過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成了噸糧田。”他最近剛把200多萬元的賣糧款裝進了腰包。
“儘管2018年河北部分地區遇到了不利氣象條件,但總體看,‘渤海糧倉’工程一期項目在河北完美收官已成定局。”劉小京説,“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水”的項目預期目標已經達成。(記者 張懷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