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銀行卡免密支付外,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場景都會用到“免密支付”。資料圖片
近日,銀聯的一則公告把“免密支付”推上了風口浪尖。其實,除了銀行卡免密支付外,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場景我們都會用到“免密支付”,網絡平臺打車、買外賣、出行訂票……免密支付的確能給大家提升不少支付體驗,但無主動授權、無醒目提示,跳過“輸入密碼”、“確認金額”等環節也被不少用戶吐槽“缺乏安全感”,更讓人擔心的是,很多手機應用都青睞免密支付,系統甚至會默認開啟。
支付軟體的免密支付令人擔憂
無現金時代的來臨,讓很多人習慣於支付寶和微信兩種手機支付方式,而免密支付也是這二者的重要功能。
筆者打開支付寶“付款碼”使用説明,在第二條“付款額度”中明確寫著“在境內付款時,每筆小于等於1000元的訂單無須驗證支付密碼。在境外付款時,為了保障您的支付順暢和安全,支付寶安全系統會根據客觀情況和風險控制,動態調整您的免密支付額度”。
微信錢包的“付款碼”使用説明中也將免密支付的額度限定在1000元以內(在商戶列表中的商戶消費時,則為單筆付款金額3000元以內),另外還規定“財付通有權根據客觀情況和風險控制需要調整您的免密交易額度”。
據筆者調查,很多人對於自己的微信、支付寶是否開通了免密支付並不十分清楚。當問及對於免密支付如何看待時,有些人覺得無所謂,有些則表示擔憂。有媒體曾報道,幾個月前,濟南的李先生為方便買菜,他在支付寶上開通了小額免密支付功能。沒過多久,早晨起床後他意外發現有一筆淩晨扣款37元的通知。隨後,李先生立即聯繫了支付寶,得到的回復是,收款公司名為深圳市有信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李先生曾在該軟體上使用過支付寶支付。對於該問題,支付寶的工作人員稱會聯繫收款公司,協商解決。
很多APP中都有免密支付
事實上,隨著消費者使用新型支付方式的頻率越來越高,可能出現“免密支付”的情況遠遠不止上述支付平臺。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有意無意地使用著“小額免密”支付功能,但當被詢問是否記得何時開通此類服務時,回答大多是“不太清楚”,或者不是自己主動開通的。
以某熱門旅行軟體為例,在支付介面下方有一行字體非常小、默認為自動勾選的規則。點擊規則後發現其內容包括:“您認可和同意:輸入個人信息進行交易即視為您確認交易和交易金額並已不可撤銷地向系統發出指令,銀行或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機構將根據您的指令從您綁定的銀行卡中將您確認的交易金額劃扣給收款人。”
省會市民李女士反映稱,此前,其在支付寶客戶端購買了一個月的視頻平臺的會員,卻在會員到期後收到自動續費扣款通知。“這很明顯是商家的消費陷阱,根本沒有徵得消費者的同意就授權自動續費。”李女士認為。她購買會員時並未發現有任何的提示説明會默認為自動續費。筆者在網上看到,像李女士這樣的事例有很多,在視頻付費市場“爆髮式”增長的同時,軟體“自動續費”也似乎成為行業的一種“潛規則”。
除了部分軟體對於免密支付默認勾選“同意”外,還有多個美食類軟體或智慧售貨機等並沒有選擇的選項,這也就意味著用戶不同意免密支付就不能使用該程式。這類軟體或小程式一般在首次扣款時驗證支付密碼,並授權客戶選擇相應的支付應用後從交易中直接扣款。
省會市民于女士在使用一款美食類軟體時,發現軟體多收了一份錢。在於女士諮詢相關客服時,客服告知原因是“後臺出錯,正在修復,多出的扣款會自動退回到付款賬戶”。在等待兩天后,多出的扣款依舊沒有退回賬戶,在於女士多次催促時,客服人員以微信轉賬的方式將多扣款項轉回。雖然于女士最終追回了多扣款項,但是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如無需要,應及時關閉免密支付
筆者走訪多家銀行諮詢免密支付的情況時,在了解筆者來意後,多家銀行網點的大堂經理直接回答:“您是來申請取消免密支付的嗎?拿著身份證和銀行卡直接去窗口辦理。”
某國有銀行一位大堂經理表示:“最近有很多客戶來詢問免密功能怎麼取消。”另有某股份制銀行工作人員坦言:“免密支付限額1000元是單筆限額,每天可以刷很多筆,我自己都取消免密支付了。”同樣,筆者在諮詢了一些像微信、支付寶等常用的APP客服發現,大部分的APP裏用戶均可自行取消免密支付功能。
專家認為,應當取消“雙免”功能默認開通的形式,將知情選擇權歸還用戶,從保障用戶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銀聯和銀行應該先關閉該功能,再以適宜方式告知用戶,在獲得用戶的明確授權後重新開啟該功能。還有業內人士提醒,如果開通了“免密支付”功能,要注意保護好賬戶信息;如果不再需要這種功能,應及時關閉或解除授權;對於涉及個人金融的應用軟體,應儘量避免使用同一套用戶名和密碼。(劉向燔)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