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的旋律——解讀2018塞罕壩森林音樂會系列活動密碼

2018-07-27 14:16:25  來源:河北日報  責編:董健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70625ff-a19a-47b5-a4b4-0d11ef3b7245.tif

“綠色的旋律”2018塞罕壩森林交響音樂會演出現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57b56d0-726b-4f48-b26f-eea7f0281c0d.tif

歌唱家陳思思演唱《大森林記得一棵樹》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c5341d2-1637-4d83-8d88-773ba1983c86.tif

童聲童趣合唱團主題專場演出現場

  7月的塞罕壩,處處綠意盎然,隨著綠色旋律盪漾著美的樂章。

  7月20日至23日,由河北省委宣傳部、省林業廳主辦的2018塞罕壩森林音樂會系列活動在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成功舉辦。青山綠水與生態文明發展同頻共振,林木積蓄量1012萬立方米的人工林海中,激蕩著壯麗的綠色交響。一邊是風吹樹葉的天籟之音,一邊是琴韻笛聲的悅耳旋律,這一刻,人與自然相得益彰。

  連續3天,原生態民歌民樂、童聲童趣合唱團、新時代經典作品等三場特色專題音樂活動和 2018 塞罕壩森林交響音樂會,如拂過浩瀚林海的悠揚和風,將塞罕壩精神和生態文明理念潤物細無聲地植入人們心中。河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史建偉表示,此次音樂會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是河北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揚塞罕壩精神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一次有益探索,更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的一次生動實踐,是各方齊心協力的一次“大合唱”。

  踏歌而行,“綠色的旋律”激蕩塞罕壩

塞罕壩,最有靈性的是樹。它們根連根、肩並肩,捍衛著這方美麗的土地。作家綠窗曾説,塞罕壩每一棵站在風沙中的樹都是英雄,它們由英雄親手栽種,樹身有人骨,人身有樹風。

  這樣一個炎熱的酷夏,我身臨其境感受著塞罕壩的生態之美,感嘆著一代代塞罕壩人接力傳承的精神。而音樂會系列活動的舉辦,將音樂與生態有機融合,給人帶來一場嶄新的視聽體驗。

  7月20日,沿著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內的公路蜿蜒前行,兩側密密匝匝的松林將一片片綠色送入眼簾,透過偶爾稀疏的林,我窺見遠方綿延起伏的丘陵、山脈、草原、湖泊……此時,七星湖濕地公園如點綴在綠毯上的明珠,驀然闖進視線。

  人未至,悠揚的樂聲已先入耳。湖光山色間,一座玻璃舞臺分外打眼。這就是“綠色的旋律”2018塞罕壩森林音樂會系列活動現場。

  連著兩天,伴著細雨過後的花草香氣,原生態民歌民樂主題專場、童聲童趣合唱團主題專場、新時代經典作品主題專場三場特色專題音樂活動先後在這裡上演,每場演出吸引2000余名觀眾和遊客,多家網絡媒體對演出進行了現場直播,將綠色的旋律發往世界各地,也發出了塞罕壩的獨特邀約。

  “人披衣甲馬上鞍,大小兒郎齊吶喊,催動人馬到陣前。”7月20日,原生態民歌民樂主題專場中,來自陜西的11位華陰老腔演員,震撼上演了《將令一聲震山川》。

  “這就是中國最古老的搖滾樂。能在原生態的大森林裏看到民族藝術走進現代生活,感覺特別讚,我現在已經是民歌民樂的粉絲了。”看完華陰老腔表演,來自北京的觀眾張浩讚不絕口。

  “帶你到塞罕壩看星星,星星和大樹一樣數不清。風沙到這裡就喊停,綠色屏障就是環保的衛兵。”天籟般的童聲合唱《帶你到塞罕壩看星星》讓觀眾沉醉在夜幕降臨、繁星點點的唯美畫面中。

  在童聲童趣合唱團主題專場,石家莊市青少年宮精靈童聲合唱團、北京新絲路少兒藝術團等演出團體的小演員們用天使般的歌聲展現了童聲合唱藝術向善、向上的文化特色和獨特魅力,以美妙的歌聲表達對塞罕壩的熱愛和嚮往。

  在新時代經典作品主題專場,《星光大道》實力唱將李強、《中國好聲音》河北賽區冠軍劉偉建、星光音樂節表演嘉賓Morningboss樂隊、金鐘獎銀獎獲得者胡穎超等,深情演繹了諸多傳唱不衰的經典歌曲,用飽含深情的歌聲致敬三代塞罕壩人,引發了現場觀眾的強烈共鳴,臺上台下合唱聲此起彼伏。

  在這些輕輕唱和的人群中,來自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女職工王志傑格外激動。對於她和同來的300多位林場職工而言,能到音樂會現場觀看演出的機會並不多,而在工作了23年的這片林海中觀看精彩演出,更是頭一回。她説,這次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塞罕壩生態和文化的魅力。

  如果説前三場特色主題音樂活動是“熱身”,那麼7月22日在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王尚海紀念林舉辦的2018塞罕壩森林交響音樂會可以説掀起了整個音樂活動的高潮。

  林海有情,一定會感恩它的締造者。在森林交響音樂會演出開始前一個小時,一位穿玫紅色外套的白髮老者緩緩走到觀眾席。老人先是環視四週的參天大樹,最終眼神定格在綠色環抱的演出舞臺上。她就是56年前“六女上壩”故事的主人公之一陳彥嫻。在塞罕壩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發生過無數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六女上壩”最為人們熟知。陳彥嫻19歲來到林場,見證並親歷了塞罕壩“綠色奇跡”之路。

  “56年前,我和夥伴們來到還是一片荒蕪的塞罕壩,爬冰臥雪、艱苦創業,那時候激情燃燒。現在,能在這片林海中聽到這麼精彩的交響音樂會特別激動。從來沒有想過,我們這些林業工人能在自己奮鬥了幾十年的塞罕壩森林裏欣賞這麼高水準的音樂。”音樂聲中,站在青山綠樹間,陳彥嫻老人感慨萬千。

  種下綠色,收穫生態,塞罕壩滿眼的綠色又以其獨特的方式回饋人類。看著當年親手栽種下的19釐米高的小樹苗成長為守衛塞罕壩的參天大樹,陳彥嫻的心中充滿驕傲和自豪。

  陳彥嫻説,過去人們沒有條件追求更多的精神文化享受,如今,在綠色的海洋裏聆聽音樂會,讓我們特別開心滿足。

  林海交響,中國元素生動展現文化自信

  叫“壩上”的地方很多,可塞罕壩最特殊,這裡不是一望無際的草原,而是茫茫林海。這片林海,是三代塞罕壩人一棵一棵栽種下去、呵護起來的。

  如何在這茫茫林海講好塞罕壩的故事,展現中國民族音樂的動人旋律?此次音樂會的主辦者給出了響亮的回答——創新模式:以“3+1”的音樂模式,將中國元素與世界表達有機融合,用音樂生動展現文化自信,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

  作為此次音樂會系列活動的開場演出,原生態民歌民樂主題專場匯聚了侗族大歌組合、蒙古族原生態組合等,將全國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歌曲帶給塞罕壩的觀眾和遊客,傳播民歌文化、講述民歌故事,生動展現了中國民族音樂的鮮明特色。

  在如何深入挖掘塞罕壩的文化內涵方面,此次音樂會探尋出以原生態環境還原民族音樂魅力的成功路徑。中宣部文藝局藝術處調研員馬小龍認為,這場森林音樂會是全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森林音樂會。森林音樂會對演出場地的自然環境和燈光、音響等技術條件要求很高。此次塞罕壩森林交響音樂會的舞臺形態在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結合塞罕壩實際的基礎上,借鑒了德國柏林森林音樂會的形式,對戶外音響效果和演出環境都做了相應的改造,生動表達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關係,為我國未來做好森林音樂會活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這一觀點得到了此次森林交響音樂會指揮、著名指揮家譚利華的贊同。譚利華表示,他參加過國內不少音樂會,但真正在森林裏演出的音樂會,這是第一次。“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的演員們都是第一次置身於美麗和諧的大自然中進行演出,這樣更能感受大自然的恩賜,可以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塞罕壩精神的內涵”。

  此次音樂會,堅持國際視角,立足中國國情。森林交響音樂會是頗具代表性意義的演出,在交響樂中注入了大量中國文化元素,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時代風采。

  氣勢恢宏的《長江之歌》、情感細膩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舞劇《紅色娘子軍》選曲《快樂的女戰士》、民族特色濃郁的《森吉德瑪》……交響樂演奏曲目中,民樂佔一半以上,將中國的特色元素、中國民歌民樂、交響樂多元融合,充分彰顯了中國元素和民樂內涵,生動展現了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有機融合。

  “我曾稱讚美國人在短短幾十年內就建立了美國交響樂學派。中國交響樂的歷史有一百多年了,在中國交響樂學派建立方面,如果能把中國的曲調、中國的元素、中國的文化底蘊和中國故事,通過音樂表達出來,是水到渠成的事。”譚利華認為,塞罕壩舉行的這場民族風格鮮明的森林交響音樂會,對中國交響樂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不能忘記苗圃裏精心育苗的務林人,不能忘記山上頂著初春霜雪栽樹的務林人,不能忘記望海樓上守護森林安全的駐守者。為了回饋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幹部職工,此次森林音樂會系列活動,主辦方共贈送給塞罕壩人近2000張演出票,讓林場幹部職工放鬆心情領略森林音樂會帶來的精神文化享受。

  主辦方還組織慰問演出小分隊,深入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三鄉林場壩梁營林區,為堅守崗位的林場職工和他們的家屬送去精彩紛呈的演出,受到熱烈歡迎。“壩梁營林區一共有8位在職員工,為了堅守崗位,他們極少有機會觀看現場演出,這次慰問演出小分隊帶來的精彩表演是一頓精神大餐。”第三鄉林場場長崔岩説。

  置身林海聽壯歌,感人至深譜傳奇。為了用音樂更好地弘揚塞罕壩精神,增強大眾文化自信,凝聚社會文化合力,此次音樂會為塞罕壩量身定制了《大森林記得一棵樹》《林為情思風作馬》等多首精品原創歌曲,由陳思思、湯非等知名歌唱家深情演繹。陣容強大的演出隊伍,是此次森林音樂會活動藝術品質的保證。

  以文化人,讓生態文明理念傳得更遠

  在廣闊的人工林海間,瞭望“千里松海”盛景,足以體味理想信念賦予人的強大精神動力。

  為期三天的“綠色的旋律”2018塞罕壩森林音樂會系列活動雖已落下帷幕,但它所傳遞出的生態文明理念如春雨潤物般悄然融進了廣大觀眾和遊客的心中。此次音樂會以深沉、持久的文化力量,影響著廣大觀眾和遊客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同時,對打造塞罕壩這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起到了積極作用。

  塞罕壩由過去的荒山沙海,變成現在擁有百萬畝松林的綠色海洋,創造了“沙地變林海,荒原成綠洲”的人間奇跡,鑄就了塞罕壩精神。在這裡舉辦音樂會系列活動,無疑能夠引導人們對生命和自然有更深刻更直觀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心靈深處,讓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低碳生活等觀念自然而然地轉化為人們的內在訴求。

  侗族大歌演唱者之一的吳定英是第一次來到塞罕壩,她用“綠色的天堂”形容這裡帶給她的心靈震撼。“塞罕壩之行讓我既震撼又崇敬,震撼在於塞罕壩的壯美,崇敬的是三代塞罕壩人的艱苦奮鬥、無私奉獻。作為一名歌手,一定要用歌曲的形式弘揚這種偉大的塞罕壩精神,讓生態文明理念傳播得更遠”。

  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長笛首席梅雪曼被塞罕壩的美景折服,更為主辦方倡導綠色生活點讚。她認為,能在原生態的森林裏演奏交響樂,是對塞罕壩生態奇跡的讚頌,但如果僅僅是讚頌似乎還缺少了些什麼。當她看到主辦方簡約的舞臺設計,不由得感嘆,這場森林交響音樂會必將讓現場觀眾在欣賞高雅音樂的同時體會到更多的環保生活理念。

  此次音樂會系列活動選在綠水青山之間,現場設計突出生態簡約的綠色環保理念。從踏上通往演出現場的蜿蜒棧道起,每一位觀眾便已經走進“音樂殿堂”。棧道兩側是高聳挺拔的松林,棧道上身著盛裝的小提琴手和長笛手以動聽的“引導曲”指引著觀眾來到舞臺前。巨型膜結構白色貝殼形舞臺十分搶眼。這個宛如落入叢林中的滄海遺珠,演繹出音樂與自然的詩意融合,勾勒出一幅塞罕壩自然和諧的原生態畫卷。

  這是一次以音樂為載體的環保行為藝術,著眼于綠色生活,通過系列音樂活動和生態簡約的現場設計,大力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此次森林音樂會總導演鞏慧,談起這場森林交響音樂會的初衷時説:“我們要做一場環保行為藝術,但不能破壞林場的一草一木,保持原生態的狀態,因此,舞臺搭建施工作業難度特別大。音樂會從現場佈置到節目安排,充分尊重原生態本色,力求最大限度還原森林生態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讓自然的原生態和文化的原生態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音樂會主辦方為每位觀眾準備了環保手袋、環保標誌牌,倡議大家演出結束後帶走身邊的垃圾,只留一片綠意。此舉生動詮釋了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的生態文明理念,喚起場內外觀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強烈共鳴。

  生態文明建設,文化是靈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康蓮枝表示,此次音樂會場地設在森林裏,是一場真正將綠色的場景、生動感人的畫面和美妙絕倫的音樂相融合的文化盛宴,讓人們領略塞罕壩綠水青山的基礎上,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塞罕壩林場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的心血和執著堅守換來的。

  文化的傳播,需要品牌打造。2017年,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地球衛士獎”。這是聯合國表彰來自世界各地傑出環保人士和組織的最高獎項。這充分表明,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努力和成效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認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塞罕壩品牌形象,貴在馳而不息,久久為功。此次活動用藝術的方式展現了塞罕壩精神,有效提升了塞罕壩的品牌形象。

  觀看完森林交響音樂會,河北省林業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劉鳳庭激動地表示,56年來,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們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塞罕壩形成了良性循環發展鏈條,折射出中國大地上正在發生的生動變化:人們已逐漸開始習慣於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如今,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統籌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森林景觀資源,著力打造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品牌,初步建成了華北生態旅遊勝地、京津地區生態花園。

  長歌如風過林海,綠色旋律動人心。塞罕壩精神在音樂中傳送得彌久、彌遠。綠色發展,生態保護,會越來越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愈發持久的嚮往和動力。(記者 曹錚)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