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縣築路記 ——看一個山區縣如何建設“四好農村路”

2018-08-06 15:22:02  來源:河北日報  責編:董健雄

  閱讀提示

  地處南太行深處的涉縣,近來吸引了很多關注。

  河北一大批縣(市、區)先後前往涉縣考察學習,河南、山西也分別有幾十個縣加入這一隊伍,最遠的考察者來自黑龍江。

  相鄰的山西省黎城縣,一度每天派出2名縣領導帶隊,安排56名科級幹部在這裡挂職學習了一個多月。

  他們來到大山深處的涉縣,是來看“路”的。

  1

  千里旅遊通道連通158個村

  7月5日至6日,交通運輸部派出的一個考評組在涉縣就“四好農村路”建設進行實地復核。考評組認為,涉縣農村公路建設機制,為精準扶貧提供了重要交通支撐,成為“鄉村振興、交通先行”的典範。

  2018年年初,交通運輸部有關同志在涉縣調研後曾評價,涉縣3個多月建成正常施工需要三年以上才能完工的“天路”,開創築路史上的新紀錄。

  “涉縣過去修路,每年只能修100多公里,而2017年以來,全縣已經修了七八百公里!”涉縣交通局副局長楊宏偉説。

  其中,最令楊宏偉自豪的,還是2017年修建的一條條平均寬9米、總長660多公里的七彩千里鄉村旅遊通道。

  在南太行的崇山峻嶺間,該通道不僅連通了10個鄉鎮的158個村莊,還串聯起了40多個旅遊景點。沿線十多萬群眾的出行更加順暢,眾多遊客前來觀光也更加便利。

  “路,對於涉縣這樣一個深山區縣來講,不僅用來通行,更是生路、是出路,影響之深、意義之大、群眾期盼之切不是其他地方能想像到的。”涉縣縣委書記汪濤説。

  涉縣在2002年就完成了“村村通”任務,十幾年後很多路段都需要重建。2016年7月那場大水,更是把很多路衝回了原始狀態。

  而涉縣仍有58個貧困村、8800多名貧困人口。這些村都位於比較偏僻的地方,解決道路制約是脫貧致富的必要條件。

  為此,涉縣開啟了以修建千里旅遊通道為代表的“三個一百天”行動,先後用3個100天時間,承辦了省內首個市級旅發大會,修建了660多公里旅遊通道,引進了投資超300億元的60個項目。

  修路之初,曾有人發出質疑:“要資金沒資金、要設備沒設備、要技術沒技術,還要修幾百公里的道路,能行嗎?”

  “越是條件艱苦,越要激發出幹部隊伍創業幹事的激情;越是處於低谷,越要創造條件讓全縣幹部群眾樹立起高品質發展的信心。”汪濤説。

  恰在此時,該縣後池村幾名老黨員帶頭修路的事跡,引起了社會關注。

  後池村坐落在一條山溝的盡頭,全村2/3的土地是建在山上的梯田。上山的土路,雨水一淋,年年修,卻年年壞。因為不能通車,肥料運不上去,收穫的莊稼也要人扛驢馱才能下山,很多村民放棄了耕種。

  2015年12月,劉虎全等幾名老黨員開始上山修路,帶動村民利用兩個多月時間,以出義務工的形式修建了一條6米寬、4公里長的通山道路。這一事跡,經媒體報道後,激勵了很多人。

  受此啟發,涉縣縣委開始發動廣大幹部,和群眾一起上工地。從與河南安陽交界的田家嘴,到與山西左權交界的旮旯鋪,涉縣最多時有1.6萬名幹部群眾投入了道路建設之中。

  就這樣,他們在南太行的高山之巔、深谷之中、懸崖之上,打造出了一條連接三省三縣的千里鄉村旅遊通道。

  2

  群眾把農村公路當成自己的路

  到涉縣參觀考察農村公路的人們,都會問一個現實問題,這麼大的工程量,錢從哪來?

  為解決這個難題,涉縣採用了改革的辦法——讓農民群眾成為農村道路建設的主體,要讓群眾真正把農村道路當成自己的路來修、來管。

  2018年3月5日,神雪線鄉村公路改擴建工程動工了。負責這項工程的,不是交通部門,而是神頭鄉。其主要建設者,則是沿線村民。

  “多年來,能把這條僅有兩三米寬的小路拓寬,是沿線村民的最大心願。”線路終點、雪寺村黨支部書記王天良介紹:“知道正月十八要開始修路,村民們主動把自家擋路的黑棗、花椒樹移走,把柴草垛掀掉,騰出地來修路。”

  神頭鄉黨委書記趙志剛是工程的具體主持者,第一次主持這麼大的工程,對他來説也是一項考驗:缺錢、缺料、缺機械設備……

  趙志剛籌到了20萬元啟動資金,還“化緣”到了建築材料——沿線兩家水泥廠,一家捐助了500噸水泥;另一家則表態“用多少石粉儘管拉”。

  趙志剛所面臨的問題,涉縣許多鄉鎮2017年同樣經歷過。

  按照該縣的設計,農村道路建設要“以群眾為骨幹、村莊為主體、鄉鎮為主導”,而縣級財政的直接投入則變成了獎補激勵。

  汪濤解釋説,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改變過去鄉村公路建設等靠要、吃大鍋飯的思想,形成“農村道路建設誰先幹、誰幹得好就重點支持誰”的氛圍。

  事實上,針對資金難題,涉縣已經多渠道進行了籌集:向上爭取各級獎補資金,領導幹部帶頭併發動社會各界捐資,動員群眾出資、出物、出勞參與……

  此外,當地還探索新辦法,對道路兩側旅遊服務區、服務驛站的經營權進行拍賣,把修路土石用於造地等,用來籌集資金。

  要解決的不僅是資金難題。神雪線在施工中發現,缺少會壘石堰的技工。

  “剛開始只有沿線四個村的村民參與施工,但壘石堰是個技術活兒,只有部分50歲以上的村民才會幹,人少了進度慢!”開工十多天后,趙志剛發現了這個問題。他號召全鄉11個村分別成立黨員先鋒隊,幫助修路。

  楊家山村黨支部書記楊海軍率先響應,帶著20位村民,開著一輛鏟車、兩輛三輪車,進入施工現場。路基上,他們搬起石頭,找面、對齊、放穩、抹灰……僅5天,他們就完成了鄉里安排的長120米的路段建設任務。

  正是廣大群眾主動讓地、讓房,自覺投勞投工,才讓涉縣在農村道路建設上實現了花錢少、進度快、效果好的目標。

  據介紹,依靠各方積極參與,2017年,該縣僅投入4億多元,就完成了造價達30億元的鄉村道路建設。

  3

  吸引新遊客480萬人次

  截至目前,涉縣全縣農村公路已達1293.4公里。其中,鋪設水泥、瀝青硬化路面的佔比超過了97%,實現了縣鄉村三級公路全覆蓋。

  自建成千里旅遊通道之後,來涉縣參觀學習者就沒斷過。實地體驗之後,考察者表示,該縣建設“四好農村路”的新探索讓他們很受啟發。

  筆者日前也踏上了其中一段——聖福天路:道路借用了原來符山鐵礦的礦石路,並延展至更閉塞的聖寺駝村。

  駛入這條道路,汽車從山腳開始,左一個彎,右一個彎,不斷向山頂攀緣。到了山頂,卻發現,道路沿山脊而行,除了天空,已經沒有更高的物體了。

  然而,這同時也是一條建設標準較高的道路,一路走來,標誌明顯、防護設施齊全,沿路還設計了許多景觀小品。

  “我們的規劃中,道路本身就要變成景觀的一部分,也就是要變旅遊公路為公路旅遊。”涉縣旅發委主任李奮君介紹,作為全國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涉縣農村公路建設規劃,已經和旅遊發展多規合一。

  這一思路,體現在建設中,被細化為七項原則:“寧可路繞十丈、絕不毀樹一棵”“隨坡就勢、減少墊方”“寧可多壘堰,也要不劈山”“宜寬則寬、宜窄則窄、個別路段曲徑通幽”……

  當地認為,堅持修路與生態保護、地形地貌和沿線景點建設相結合,才能最大限度保護環境,最大限度地造福沿線群眾。

  這種結合,在涉縣已經被擴展得更廣。不是“為修路而修路”,而是要把修路與災後重建、河道治理、荒山治理乃至全域旅遊、精準脫貧、環境整治等相結合。

  在聖福天路,趕上了沿線綠化萬畝大造林的收尾工程。

  山坡上,馬學廷背著兩棵跟自己差不多高的樹苗正向上爬去。樹苗根部,用塑膠袋包著一大坨泥土。山坡陡峭,人站不穩,運苗車更開不上來,就停在幾百米外,這幾百米的距離就交給了馬學廷,以及像他一樣的沿線村村民。

  “我們要把涉縣打造成太行山最綠的地方。”涉縣林業局副局長李和保説,千里旅遊通道兩側的綠化,是像繡花一樣來搞的,目前已栽植各類苗木300萬株。如今,沿線的旱作梯田、冰葡萄種植、千畝荷塘,都成為了新景觀。

  一路通,路路通。涉縣旅遊産業因此獲得了大發展。該縣統計,短短一年間,千里旅遊通道沿線新增農家樂、民宿等300余家,從業人數5000余人,新接待遊客48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1億元。

  向著建成“四好農村路”的方向努力,涉縣農村道路不僅要“建好”,還圍繞如何“管好、護好、運營好”開始了新探索。

  涉縣在全縣推行了路長制,設立縣、鄉、村三級路長,分別負責轄區內農村公路的建設、管理、養護、運營。

  同時,還改革養護體制,通過招標選擇了兩家養護公司,承擔起了常態化、規範化的養護任務。

  記者手記

  群眾為什麼願意幹

  在涉縣採訪,記者一度産生很多疑問:村裏要修路,村幹部大喇叭裏招呼出義務工,村民們為什麼會二話不説,自帶乾糧就出現在施工現場?

  壘石堰的技術活,在大型工地上一天的收入能達到300元,而在涉縣修路的現場,一天給80元,也有村民願意幹。

  還有,一位在礦上幹重體力活的年輕人,放了三天假本想休息下,但回家後發現村裏在修路,依然拎上工具,到工地去幹了三天。

  隨著採訪的深入,記者發現,不生活在深山中,難以理解當地群眾對路的那種深深渴望。

  在聖福天路,公路沿山脊延伸,記者不禁産生疑惑:“為什麼非要把路修到這麼高的山頂?”正疑惑間,卻發現,路旁的樹叢掩映下,赫然出現了村莊。

  從山腳來到這個名叫老周背的村莊,海拔已經上升了800米。一位村民告訴記者:“過去運點東西出山,只能驢馱人扛,現在好了,汽車可以開到家門口了!”

  把群眾對路的渴望變成建設農村公路的實際行動,需要一把推力。涉縣的做法是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身先士卒,示範帶動。

  很多群眾反映,修路期間,他們身邊的黨員幹部,天天工作在工地上,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

  群眾的積極性一旦被激發調動起來,即便做出犧牲他們也在所不惜。

  在後池村,村民劉虎全是最早提議修路的。採訪中,聽到老伴兒説修路的事兒,癱瘓在床近兩年、話也説不成的他激動得大哭。

  通往山上梯田那條道路開工後一個月零三天的那個晚上,劉虎全因腦出血栽倒在與村幹部商量租用鏟車的路上。

  術後,需要老伴兒劉群弟給他喂飯喂水、擦屎擦尿,負責照顧他飲食起居。然而劉群弟卻説:“要不是修路,肯定不會病這麼嚴重,但俺不怨他。現在路修得這麼好,造福了村裏多少子孫後代啊!”

  路通了,最受益的還是沿線群眾,這是他們的奮鬥目標,也是他們的幸福所在。

  後池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通往山上的路修通之後,那些曾經撂荒的梯田,重新種滿了蘋果、葡萄、芍藥等作物;通往村外的路修好之後,吸引了眾多遊人,石頭房子、石頭院墻、石頭堤壩,還有一道道石砌的梯田都成了景觀。

  2018年春節、五一期間,這個山溝深處的石頭村,竟然被外來遊客的汽車堵得水泄不通。村支書劉留根對村子的發展充滿信心,他説:“現在村裏開了5家農家樂,在外打工的700多人,也回來了200多;下一步,村里正在規劃設計民宿、發展採摘旅遊……”(記者 董立龍 喬賓娟 通訊員 馮曉廣)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