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衡水空氣品質改善率在全國16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
不懈努力書寫綠色“成績單”
2018年上半年,衡水空氣品質改善率在全國16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這是衡水市前進大街兩側綠樹成蔭,與藍天白雲交相輝映,組成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記者 焦磊 通訊員 陳康 攝
上半年,衡水空氣品質改善率在全國16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達標天數89天,同比增加27天,增加天數居全省第一。
這份令人鼓舞的綠色答卷是怎樣書寫的?循著該市紮實而厚重的腳印,我們看到了衡水對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不懈努力。
抓好頂層設計 強化責任擔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衡水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戰略位置。該市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主任的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制定了《衡水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明確了相關部門的環境保護責任。2017年,衡水市委常委會10余次研究環保工作,政府常務會30余次研究環保工作。2018年以來,全市高規格召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先後4次召開市委常委會、7次召開市政府常務會研究環保工作。市政府就散煤管控、揚塵治理等工作,召開專題調度會19次。
市直各部門協調聯動、步調一致,以釘釘子精神全力抓環境污染治理措施落實。市環保局堅持每週例會,局領導深入基層、一線、企業調研,在反復徵求市直部門和各縣(市、區)意見的基礎上,研究制定了《衡水市2018年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方案》,明確了13個縣(市、區)空氣品質具體改善目標、41項管控措施,每項工作措施均明確了牽頭市領導和牽頭部門,成為了全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的綱領性文件。建築工地、道路揚塵、裸露地面、料堆料場、渣土運輸這些易出現揚塵的節點,明確了5個牽頭部門和11個落實單位。
該市突出頂層設計,出臺了史上最嚴的“1+27”政策文件和秋冬季“1+4”大氣攻堅行動方案等,組織科研院所及專業技術骨幹深入排查6507個對象,編制了本地化、高解析度的污染源排放清單,有針對性地編制了化工、機加工、金屬製品、玻璃、橡塑、水泥等6個行業的環境管理指南。
“我們還聘請國內知名專家組成我市大氣污染治理專家諮詢委員會,建立了專業技術團隊駐市服務。並主動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爭取支持,對空氣污染問題進行把脈會診,為靶向施治提供了權威性技術支撐。”衡水市環保局大氣科科長崔延斌告訴記者。
狠抓源頭治理 細化目標考核
污染治理重在源頭管控,該市超前行動,2017年就率先完成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清零,2018年5月份更是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散煤經銷網點清零工作。對照排放標準圓滿完成35蒸噸/小時以上燃煤鍋爐提升改造任務。同時,投資1.9億元,率先開展電廠濕煙羽治理和三氧化硫工程。
該市在重點路段實施“幹掃—沖洗—濕掃—灑水—噴霧”五位一體機械化清掃的作業模式,將主城區道路清掃保潔範圍擴大了一倍,清掃保潔面積達到了1334.8萬平方米,對城區周邊14個鄉鎮實行同城化管理,按照市區標準,採取購買服務等方式,進行鎮區保潔。
積極提倡綠色出行,大力推廣新能源車。市區新增的公交車已全部使用電動車,全市更換的公務用車也已全部使用電動車,並大力鼓勵民眾購買民用新能源節能車。目前,該市推廣新能源車2041標準輛,市區661輛公交車全部更換為新能源車、清潔能源車。該市還實施公共交通優先戰略,政府補貼2200萬元在全國率先啟動秋冬季公交車免費乘坐,時間長達5個月。
嚴格責任分工,細化目標考核。該市堅持環保的底線思維,對污染企業“零容忍”。對化工産業實施轉型升級,引入中科院進行第三方治理,指導企業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推進化工産業向綠色、生態、高效、安全方向發展。並對全部化工企業按優、中、差進行評級分類,優、中級別的企業按最新技術工藝進行改造,差級別的企業整改,整改後不達標的企業予以關停取締。還對冀州區、桃城區、濱湖新區全面禁批化工項目,提高其他區域的化工産業準入門檻。2017年以來,該市共集中整治了包括化工企業在內的5018家“散亂污”工業企業,其中關停取締2679家,整改提升2310家。
該市還在全國率先建成集監測、預警、指揮、執法于一體的智慧環保管理平臺,對空氣品質實時監控,精細化管控各類污染源。以高新區為試點,投入1300多萬元安裝100余套VOC預警預報檢測和特殊因子檢測設備,打造“線上千里眼監控,線下網格員聯動”的監管模式。
堅持專項治理 開展靶向施治
為推進污染治理向縱深開展,該市將繼續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深入推進清潔取暖,積極推進光伏太陽能、光熱能、地熱等取暖方式,在未實現清潔取暖的地方實施清潔煤托底。加快推進電廠濕煙羽工程,嚴格按照既定時間表、路線圖,加快施工進度,採暖季前完成兩台機組改造,並積極調整運輸結構。
“我們還將繼續推進面源污染治理、建築施工揚塵整治、道路揚塵綜合整治。加強工業料場堆場管理、加強秸稈綜合利用、開展秸稈和垃圾露天焚燒專項治理等,多措並舉,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衡水市大氣辦副主任、市環保局副局長肖燕芳説。目前該市聘請專業團隊對機動車污染治理工作開展技術支持,開展靶向施治。繼續在市區進城主要通道禁止重型車輛入境,堅決淘汰超標排放車輛,在公交、公共服務和社會領域全面推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記者 陳鳳來)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