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書院:古墨淡雅傳世香

2018-09-13 16:26:32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編:董健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上述1

位於蔚縣暖泉鎮的暖泉書院保存十分完好。 門俊飛 攝

  〔閱讀提示〕

  書院,一處充溢著墨香味兒的所在。

  作為一種極具中國風格的傳統教育機構,書院集聚眾講學、藏納典籍、學術交流於一體。

  書院發端于唐,完善於宋元,明清之際達到頂峰,影響了中國發展近千年之久,與中華文化的塑造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密切相關。

  在此歷史軌跡中,河北的書院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又産生過怎樣的影響?讓我們穿越歷史的光影,感受那份獨特的文脈氣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上述2

古蓮池書院內景。 記者 董立龍 攝

  1

  擇勝而居,寄情山水

  古卷、書童、耄耋講師……提及書院,人們總會聯想到這些形象。

  然而,書院並非只是枯燥的書齋。走進河北古書院,觸摸歷史遺存,才能理解古代文人追求天人合一的那種情懷。

  “唐代張説、西谿、棠蔭三座書院,當是河北書院發展的源頭,點燃了燕趙書院的星星之火。”河北大學教授吳洪成認為,河北書院萌生於唐。

  唐代去今已久,資料殘存無幾,但研究者還是從三座書院的選址中,將早期河北書院的選址特色窺探出了一二。

  張説書院,又名張相公堂,為唐燕國公張説布衣時藏書所建。其所處的花陽山,在今保定市滿城區,因“氣暖山無雪,天寒樹未秋”而得名,主峰抱陽山與兩翼呈環抱日月之勢,自然風光秀麗。

  而西谿書院所處的封龍山、棠蔭書院選址的軒轅臺,亦為風光獨特之地。吳洪成分析認為,唐代讀書人鍾情于山野,在選址上除風景旖麗能怡情陶性之外,還有現實因素在內,包括是否有著交通、信息、房舍等方面的便利。

  環境是會影響人的。張説建書院時,看中的就是花陽山的山水清奇、塵囂屏絕,他率徒若干人卜居講道,後來官拜丞相。

  《全宋文》描述,張説發達後曾對書院重修,“疊石為岸,以廣寺地;就山鐫室,貯泉為石……”可以想像,人文自然合一的花陽山,潺潺流水,鳥啼蟲鳴,空靈之感伴隨著文化氣息散漫,何等的清幽典雅。

  書院擇勝而居的傳統,在中國古代一直延續。及至宋代,封龍山一地,就先後出現了三座書院:宋初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李昉創建的封龍書院位於山之南麓,創辦年代相倣的中溪書院位於龍首峰下,宋末張著建設的西溪書院則位於龍首峰西。

  放眼全省,更具特色的當屬元代張家口蔚縣暖泉書院。

  暖泉鎮的泉眼“水清澄如鑒,三冬不凍”,暖泉書院的建築就靈活地將書院與泉水有機結合起來。院內建有涼亭,上嵌對聯“五六月中無暑氣,二三更裏有書聲”。涼亭井內泉水涌動,清涼之感與尚學之氣相映成趣。源源不斷的清泉,孜孜不倦的學子,頗有些朱熹所雲“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韻味。

  研究者認為,河北古代書院的設計理念與古代文人旨趣相合,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崇尚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的交織融匯,這為後來河北的書院興辦和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清以來,河北書院的選址逐漸從幽靜之地轉移到城鎮。清代乾隆年間修建的皆山書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井陘縣知縣周尚認為當時的書院“山形陡絕,攀涉維艱,皰舍所需,繩汲不易”,不僅學子登山求學艱苦,而且書院生活所需難以及時供應,認為書院建在山野“非寒士所能堪”。鋻於此,皆山書院被遷移到縣城之內,勘定院址時,設計書房30余間,講堂3間。

  研究者認為,書院選址發生變化的背後,與科舉制度的強化密切相關。“八股取士”的興起,促使書院由原來的學術交流、藏納典籍,逐漸轉移到以培養“考試人才”為主,書院體制僵化為統治工具。

  在此過程中,河北各地的書院普遍從修書傳道授業的場所,轉變為區域性教育機構。而將書院由人煙稀少的山野,擴展到人口眾多且有一定政治性的城鎮,一方面能夠進一步加強思想影響和約束,同時,書院教育已經與越來越多的人建立了聯繫,顯示出教育的普及化趨勢。

  2

  注重實學,崇尚經世致用

  作為教育機構的一種,古代書院教什麼?

  研究者認為,自從儒學在思想界確立統治地位,四書五經顯然是各種教育機構的主要教授內容。

  以元代為例,其歷史雖然短暫,但河北卻出現了很多在全國享有盛譽的書院,如河間的毛公書院、景州的董子祠書院等。書院的名號即可顯示其授業的內容,因為無論毛萇還是董仲舒,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雖然同倡儒學,但具體到某一座書院的授業內容和方式,則會因為時代和主持者不同而各異。

  北宋時短暫出現於今安國市的張子書院,是一所以傳授、講習理學為重點的書院。這是祁州司法參軍張載于1057年創建的書院。

  北宋政治軟弱,但學術思想卻有巨大發展。從宋代勃興的理學,代表儒學發展的新高峰,分為四個主要學派。張載是其中關學學派的主要代表,因而張子書院也就成為這一學派的主要傳承地。

  張載教學,謹嚴刻苦,他要求學生“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分秒必爭,一刻也不能停止。

  但那個時代,河北正是宋遼、宋金對峙的前線,或處於北方民族統治之下,書院建設出現了與全國不同步的一面。研究者查閱資料發現,數百年間,河北可查的書院只有5座。

  河北書院到元代才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其間,一個顯著特點是把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引進了書院。

  著名數學家李冶主持元氏中溪書院時,在該書院和封龍書院傳授數學知識,開創了我國古代書院實施科技教育的先河。

  而元朝重臣劉秉忠在邢臺創辦的紫金山書院,也體現了這一特點,學術價值偏向於實用。他對包含天文、曆法等在內的象數之學予以嘉許,並躬身精研。

  與此同時,河北書院還表現出了另外一種傾向,對於以治事、救世為核心內涵的實學更加重視。

  新樂市的慈溪書院,由元代參政蘇天爵所建,曾邀請當時的著名學者來此講學。蘇天爵的老師虞集就在講學者之列,他所著的《道園學古錄》含“書院記”15篇,對書院、學子的發展十分關注,主張學、思、辨、行相統一,學思結合,知行合一。

  書院最初分官辦和民辦兩種,民辦書院學術思想多很活躍,主持者可自由傳播學術思想,並可邀請名家前往講學。

  但書院的發展與科舉制度的發展密不可分。隨著統治階級對思想傳播的控制以及程朱理學的官方化,書院呈現出官方化趨勢,更多的變成統治體系中的一環。

  明代書院的講學,往往帶有政治色彩。也正因為如此,書院招致了多次禁毀。研究者發現,河北明代書院鼎盛時期曾達54所,而低潮時只剩7所。

  進入清朝,書院教育大多變成科舉考試的附庸,保留著明代切磋論道、開壇研討傳統的書院已寥寥無幾。

  但吳洪成認為,書院的官學化固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書院,但不能因此認為其已絕對官學化。書院教學的傳統依然保持了下來,延請名流講論學術仍是一種流行的風氣,漳南書院就是其中的代表。

  踏上廣平縣南劉村的土地,一座刻有“漳南書院舊址”的石碑映入眼簾。一副對聯懸挂在古舊的門上,雖經雨水沖刷,仍舊清晰可見:“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這座古書院,便是河北歷史上有名的清代直隸廣平府漳南書院。對聯代表了書院的發展宗旨,這是一所提倡“經世致用”的書院,由清初著名實學家顏元主持興建。

  據《顏習齋先生年譜》及《漳南書院記》描述,顏元將書院規劃為教育區和生活區。其中,教育區分設習講堂、文事齋、武備齋、經史齋、藝能齋、理學齋、帖括齋,不同的學科由不同的教師授課學習,具有現代文史、理工、藝術、體育等分科雛形。生活區有左房六間“榻行賓”,右房六間“容車騎”,倉庫、廚房,柴房、更衣亭、馬場騎射、池塘蓮亭等一應俱全,儼然一座大學。

  書院的習講堂挂有顏元的一副對聯:“聊存孔緒勵習行,脫去鄉願禪宗訓話帖括之套;恭體天心學經濟,斡旋人才政事道統氣數之機。”研究者認為,這表明顏元厭惡程朱空談和八股藩籬,希冀“經邦濟國”。

  書院還頒布《習齋教條》約束弟子行為,包括孝父母、敬尊長、習六藝、作文等二十條目,從“知”“行”兩方面對弟子作出明文規定。

  漳南書院正是在這樣的思路主導下,沒有走清代書院大倡程朱、謀求陞官發財的道路,而是成為了清代實學書院的典範,被後世視作“現代綜合性大學的雛形”。

  研究者評價,雖然漳南書院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極短,但其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想在中國教育思想史上意義重大,對後世治學思想也具有深刻影響,在中國古代學術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3

  家國己任,人才輩出

  2018年4月22日,邢臺紫金山舉行春祀大典,恢宏大氣的背景音樂之中,邢臺學院師生舉行祭祀活動,重現七百年前紫金山書院習禮盛況。

  紫金山書院曾與湖南嶽麓書院齊名。出席活動的學者介紹,這裡是我國數學、天文、曆法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培養出了郭守敬等一批在我國科學文化領域頗有建樹的人才。

  創建者劉秉忠,以及從這裡走出去的他的弟子們,對元朝的統一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史稱“邢州學派”。

  他們不僅在政治和軍事上協助忽必烈取得汗位,為其統一全國設定進軍路線圖,並致力於減少民族殺戮,還設計建造了元上都、元大都,完成了六大水利工程。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郭守敬,他早年于該書院拜劉秉忠為師。出仕後,創建的“簡儀”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大型赤道儀,又制定《授時歷》,在天文學領域取得巨大建樹。

  像紫金山書院一樣,培養出濟濟人才的河北書院還有很多,清代保定蓮池書院就是其中之一。

  蓮池書院由直隸總督李衛創建,是當時京畿最高學府。據記載,院中高才生大量涌現,知名者有王樹枬、胡景桂、賀濤、傅增湘、劉若曾、安文瀾、劉登瀛、賈恩紱、韓德銘等人,其餘文章顯著的難以計數。

  由於蓮池書院名氣遠播,乾隆曾三次蒞臨書院並題匾“緒式濂溪”,御筆作詩讚揚書院才子,勉勵天下學人。

  書院教育對一代代文人才子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巨大,無論是文風筆法,還是為官操守,都會受到書院學風和教習先生的影響。

  蔚縣暖泉書院就培養出了大量的忠貞國士、賢良忠臣,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清朝第一“直臣”魏象樞和禮樂學家李周望。

  李周望,曾任禮部尚書,清代著名禮樂學家、教育家。雍正三年著成《國學禮樂錄》,集成歷代禮樂制度,對清朝産生巨大影響。家鄉人尊稱他為“李天官”,以讚揚其在公益事業的開拓創建上付出的巨大心血。

  書院,是培養人才、交流學術的聖地。從河北書院走出來的,不僅有名師碩儒、廉士名臣,更有驍騎勇將。

  位於石家莊市藁城區的滹南書院,崇尚武學與儒學的結合,具有不同於其他書院的地方特色。研究者統計,該書院共培養出可查證的進士50名,其中武進士竟佔21名,還有1名武狀元;同時,武舉人又佔舉人總數的五分之四。

  滹南書院對於武學的提倡,或許與當地的風土人情相關,但能培養出如此之多的武第人才,與書院教學宗旨具有重要關聯。(楊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