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引領,從引爆潛力到激活動力
——河北省科技體制改革發展回眸
這是10月26日航拍的石家莊市高新區建設的高端孵化載體創新大廈。目前,石家莊高新區已形成由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及若干專業園區組成的全鏈條孵化體系。 記者 趙海江 史晟全 攝 製圖 褚林
從“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40年來,河北省科技體制改革歷經了恢復發展、初始改革、積極探索、深化改革四個階段。
為破解科技與經濟“兩張皮”,近年來,河北省不斷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要素、激發創新活力,科技型中小企業裂變式增長明顯;5家國家級高新區2017年主營業務收入比“十二五”末增長29.63%;為科研人員“解套”“鬆綁”,更多科技成果走出校門、走向市場。
改革永不停步,創新未有窮期,一條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正在河北省鋪就。
從“求關注”到“受重視”,創新主體實現量質齊升
創業11年,人天通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肖飛發現,身邊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就像雨後春筍,越冒越多。
變化要數近兩年最為明顯。在他的公司樓下,石家莊科技大市場裏有關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各類政策宣講會不斷,“所得稅減免、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這每一項都與企業切身利益相關,我們場場必去,想佔個好位置還挺難哩。”
一組數據證實了肖飛的感受:2014年至2017年,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總量由1.3萬家飆升至5.5萬家。今年前7個月,全省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6800多家,其中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997家。
變化從何而來?肖飛感觸頗深:“從蹣跚學步到快速成長,企業發展路上,政府扶持引導的‘手’越發穩健有力了。”
2007年,從深圳考察回來的肖飛再也不能“安心”上班了。在那個改革大門被率先推開的地方,他有許多通信領域的朋友“下海試水”,找到了實現人生抱負的舞臺。
沒有太多猶豫,肖飛辭去了國企高管的“鐵飯碗”,懷揣50萬元積蓄,在一套租來的單元房裏創辦了自己的科技型企業。
創業艱難,他也經歷過絕境。最窘迫時,他賣掉房子、車子苦苦支撐,連付每月1200元的房租都捉襟見肘。“技術、資金、人才……每一項都可能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轉折發生在2013年。省政府印發《關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驗明正身”。隨後,全省接連發佈兩輪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計劃,依據不同階段需求,推出苗圃、雛鷹、小巨人和上市四大工程,全鏈條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長高、長大。
這一年,人天通信集團有限公司成為河北省首批認定的1.3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之一。在肖飛看來,除了拿到“身份證”,由政府“量身打造”的一系列科技新政更讓企業歡欣鼓舞——
發放近3000萬元科技創新券,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敲開高校院所大門,購買高水準科技服務充當“導航儀”“進門條”“代金券”;
搭建規模達9700萬元的省級科技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撬動銀行為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放貸款餘額940.71億元;
設立8隻天使投資子基金,總規模達2.31億元,為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直接注入資金“活血”;
……
2015年,人天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從省科技廳拿到了20萬元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專門用於産品技術研發升級。肖飛後來聽説,這筆錢竟是從省長預留金中劃撥出的專項經費,心底倍感溫暖,“從求關注到受重視,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政府心中的分量越來越重了。”
一系列政策激勵下,目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3174家,其中,僅2017年就新增超千家,增速連續2年實現翻番;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6.2萬家,連年持續新增超萬家,成為河北省創新驅動的“生力軍”。
搭“臺子”、唱“大戲”,打造創新要素匯聚高地
考察科技項目、操辦創新創業活動、接待來訪企業……雖然每天忙得腳不沾地,但石家莊高新區科技局局長丁飛燕卻很珍惜現在“累並快樂”的工作狀態,“政策、資金、人才、項目從四面八方潮涌而來,這説明,高新區作為匯聚創新要素的大平臺,在創新驅動上的引領作用越發凸顯了。”
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5月,包括石家莊高新區在內,全省5家國家級高新區共聚集科技型中小企業3901家、高新技術企業730家,2017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800.50億元,比“十二五”末增長29.63%;實現工業總産值3597.52億元,增長14.44%;高新技術産業産值達2506.66億元,增長33.65%。
然而,回首建區初期,丁飛燕坦言在吸引企業和項目過程中,也曾走過“裝進籃子都是菜”的彎路。
“沒有太多規劃,也沒有太高的門檻,醫藥、電力、裝備製造……只要企業願意來,我們就照單全收。剛開始確實紅火了幾年,可漸漸我們發現了問題。”丁飛燕説,到跨入2000年的頭幾年,園區基本快要“塞滿了”,但在全國56家國家級高新區考核排名中,石家莊高新區卻位列倒數。
深陷“成長煩惱”的不只石家莊高新區一家。當時,怎樣才能做好“高”和“新”兩篇文章,是全省科技園區面臨的共性難題。
“大家的‘病根’都差不多,産業水準偏低、創新要素集聚力不強,支撐企業發展的創新平臺、特別是有特色的創新平臺缺失,都是導致園區承接高新技術和産業能力不足的原因。”丁飛燕説。
如何在全省打造既有品質、更具特色的創新要素匯聚高地?
2016年4月,全省開發區改革發展會議召開,聚焦機構編制管理、行政審批制度、人事和薪酬制度、投融資平臺建設等,提出29條改革舉措。
不僅如此,在科技項目組織上,省科技廳還對各國家級高新區設置了單獨歸口,並啟動實施高新區提檔升級工程,設立1000萬元專項資金,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內有政府支持、外有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2016年6月,來自北京的大唐網絡有限公司投資運營的大唐雲高眾創空間,在石家莊高新區“安營紮寨”。
“作為由京入冀的首家央企創客平臺,大唐雲高除為入駐企業提供優雅整潔的辦公環境外,還帶來了與北京相似的創業環境。”丁飛燕説,以雲服務平臺技術孵化為主體、以投融資服務和園區創業服務為兩翼,配合技術、投融資等六大服務包,它能幫助創客3個月實現由想法到産品、6個月上線運營、9個月完成試錯,全面對接産業鏈上下游資源。
搭“臺子”、唱“大戲”:河北·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知識産權質押貸款風險補償改革試點、金融業服務科技創新改革試點、國家知識産權示範園區……目前,石家莊高新區中僅國家級示範試點建設就有7項。
“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近幾年,我們不光有了博士後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還引進國際高端人才建起了諾獎工作站。”丁飛燕説,2017年,在科技部出爐的百餘家國家級高新區評價結果中,石家莊高新區綜合排名第19位,躋身第一方陣。
現如今,1/4的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設在高新區,1/2以上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建在高新區,2/3的産業技術創新聯盟、技術轉移機構聚集在高新區……在河北省,從技術研發到孵化轉化的全鏈條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正在高新區加緊形成。
為科研人員“鬆綁”,激發創新活力、加速成果轉化
高校是科研成果的“富礦”。但長期以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相比,河北省高校的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尤其是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卻並不強,短板較為明顯。
“高校有技術,企業有需求,雙方在科技成果的轉化上理應‘一拍即合’才對。為什麼還會出現‘兩張皮’現象,關鍵是上頭沒政策,教師缺乏與市場對接的積極性。”河北工程大學機械學院教授王桂梅説。
早些年,她曾帶領團隊完成一項技術創新課題,艱苦攻關了好幾個月,最後卻在收益分配上犯了難:按理説,課題組的成員幹了多少事,就應該拿到多少報酬。但事實上,多年來,科技人員在科研項目中的額外付出及應得的智力回報並未得到政策承認,項目組成員開支勞務費被明確禁止。教師業餘接觸企業科研任務,橫向課題做得再好,評職稱時也不給加分。
科研、資産、財務、人事……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必須先邁出體制機制創新的第一步。
2015年,省科技廳組織河北工業大學、河北工程大學、燕山大學、河北科技大學4所高校在全省率先開啟“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改革”的探索之路,主動為科技人員創新創業“解套”“鬆綁”。
2016年,新修訂的《河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將科技成果“三權”下放到成果完成單位;同時明確,成果轉化收益的70%獎勵成果完成人和成果轉化人,獎勵數額不納入單位工資總額基數。
王桂梅沒想到,自己竟然成了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
“那是2016年深秋,學院辦公室接到一個河南老闆的電話,想找老師幫忙設計一種煤礦井下的小型控制裝置,正好我研究的包括這方面內容,就跟他簡短溝通了幾句。”在她看來,企業想要達成的技術需求並不難,很快完成課題後,便拿到了5萬元的“勞動報酬”。
再次面對收益分配的難題時,王桂梅頓感輕鬆了許多,簡單幾步過後,她和課題組成員便拿到了各自合法依規的勞動所得。
更驚喜的是,為調動高校教師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河北工程大學將成果轉化收益中可用於獎勵成果完成人和成果轉化人的比例,提高到了90%。“按勞分配,科研人員拿大頭,再攬課題時大家的勁頭都不一樣了。”
創新科技成果市場定價機制、規範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機制、探索科技成果産權管理機制、改革科技成果轉化評價機制……從拿課題開始、以發論文結束的高校科研“套路”,被漸漸打破。
“目前,我校已有30余個研發團隊或成果完成人依規獲得科技成果轉化收益。11名教師通過科技成果轉化業績等‘綠色通道’,晉評高級職稱。”河北工程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崔國華説。
2017年9月,河北省印發《關於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實施意見》;2017年10月,《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出爐;2018年3月,發佈《河北省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河北省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方案》;緊接著,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推出省級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方案……
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下,河北省釋放創新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上的難點、堵點正加速打通。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省共簽訂技術合同12520項,總成交額達396.51億元、同比增長60%。其中,輸出技術合同4411項,比上年增長14.63%;吸納技術合同8109項,比上年增長16.61%。(記者 張懷琛 通訊員 梁 煒)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