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垃圾治理是切實改善老百姓生活品質、增強幸福感的實事。近年來,河北通過建立農村垃圾問題舉報處置反饋機制、垃圾分類進社區等,多措並舉一步步推進生態環境建設,一步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環境。
社區“美”起來:居民爭做垃圾分類 環境不再臭氣熏天
家住石家莊市盛世長安竹溪園小區的王明芬每天一大早就拿著飲料罐、包裝紙盒等可回收垃圾到指定的城市資源回收站過秤。王明芬告訴記者,我們小區的人們現在經常交流垃圾分類的知識,我以前認為土也可回收,後來才知道果皮、花草、灰土都是不可回收的垃圾。
石家莊市盛世長安竹溪園小區的居民正在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回收。記者 張曉明 攝
據了解,盛世長安竹溪園小區于2017年9月與河北綠色永續科技環保有限公司開展合作。每週定點時間,河北綠色永續科技環保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會來到該小區,對可回收物進行現場回收。
“我們可以根據垃圾的品種、重量等具體情況,得到相應的積分。這些積分既可以兌換北國超市現金券,也可以在城市資源回收站現場兌換紙抽、香皂等生活用品或者在專用網站進行商品兌換。”王阿姨説,小區的環境越來越好了。
11月2日上午10點12分,在橋西區紅旗轉運站,十幾名環衛工人正推著裝滿生活垃圾的環衛三輪車依次往轉運站內的垃圾密閉箱傾倒垃圾。整個過程非常整潔,轉運站內沒有任何垃圾遺撒現象,記者發現即使站在可裝載2.5噸垃圾的垃圾密閉箱旁邊,也聞不到明顯異味。
河北綠色永續科技環保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雲麗告訴記者,“現場回收的垃圾在進行分門別類包裝後,將用專用密閉車輛運往公司分揀中心進行細分,達到再生原料標準後壓縮打包,運往專業處置企業,進行資源再利用。目前,石家莊市已經有6萬多戶機關、學校、小區參與了可回收物的分類投放。”
鄉村“靚”起來:垃圾坑變身休閒園 生態環境大改善
11月6日,清晨五點半,天色將明,霸州市信安鎮楊各莊村的環衛工人周建像往常一樣,帶上掃帚、火鉗,開著電動三輪車對自己的“衛生區”開始了一天的第一次“巡視”。“電動環衛車大大減輕了我們的勞動強度,同時也提高了工作效率,現在每天兩個人開一輛車能運輸40多個垃圾桶。”環衛工人周建對記者説道。
環衛工人在霸州市東楊莊鄉上段村大清河畔收集垃圾桶。記者 祝雪娟 攝
現在的楊各莊村,不僅是過去臭氣熏天的垃圾坑搖身一變成了休閒樂園,就連村邊的臭水溝也變成了美麗的觀光河。一到晚上,河道裏的音樂噴泉就會準時響起。依河而建的主題文化廣場,更是成為村民們娛樂健身的好去處。
“別看現在城鄉環境這麼好,清理垃圾那會兒真是要命啊!”周建感慨地説。
環衛工人在霸州市東楊莊鄉上段村大清河畔收集垃圾桶。
霸州市建設局副局長劉金乙告訴記者,霸州市採用PPP模式引入中電新能源集團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採用生活垃圾為主要燃料,日處理能力1200噸,年處理垃圾量約43萬噸。
“自從搞這個城鄉環衛一體化以後,我們這兒的衛生好多了,村裏人都誇我把村裏衛生搞得像城裏花園一樣。”村民們的笑聲裏滿是自豪。
環衛工人在霸州市東楊莊鄉上段村清理路邊的垃圾和雜草。記者 王成應 攝
近年來,霸州市把集中清理農村積存垃圾和治理農村“三大堆”(柴草堆、磚土堆、糞堆)、拆除農村違章建築作為重點,同時,將國省幹道及高速、鐵路、中亭河兩側環境衛生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範圍。目前,該市共清理積存垃圾39904處,清理“三大堆”2135處,建立起“統一保潔、統一收集、統一運輸、集中處理”的管理運行模式,不斷改善了村容村貌。
垃圾變寶貝:“吃掉”垃圾“吐”能源 資源利用大揭秘
11月10日下午兩點鐘,記者看到在石家莊中華大街新華路上,很多餐飲店門口擺放著餐余垃圾桶。原來啊,這些店都在等著石家莊餐廚垃圾處置中心的工作人員們來收走垃圾,變廢為寶。記者看到處置中心的車輛停在每一個垃圾桶旁,把桶放上車的運輸鏈,鏈子把垃圾裝進車裏的“大肚子”,整個過程沒有絲毫灑落,乾淨利索。
剛剛回收完垃圾的工人們一臉微笑的看著記者。記者 駱梓炫 攝
石家莊餐廚垃圾處置中心市場負責人周麗雅告訴記者:“2016年至今,通過工作人員一家一家走訪,現在石家莊的2200多家的酒店、餐館、食堂都與我們公司進行合作,回收廚余垃圾,由廠子裏的專業設備變為可利用的生物燃氣、工業油脂、有機肥等,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加強餐廚廢棄物規範化管理。”
工人們正在回收垃圾。
“以前,石家莊市市區餐飲企業産生的餐廚垃圾,大部分由從事非法收運的個人收集後給不法商販提取食用油脂、飼喂垃圾豬,嚴重危害廣大市民的身體健康,而且一些私自不重視的傾倒行為會污染環境。近年來河北出臺《河北省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等,加大建設像‘石家莊餐廚垃圾處置中心’這類助力生態環境建設的企業,實現餐廚垃圾無害化。”據石家莊餐廚垃圾處置中心副總經理石哲介紹,現在處置中心收運系統的服務範圍為石家莊市區,其他區域依據城市管理要求,也會逐步納入收集、運輸、處置範圍。
垃圾車實時監控畫面。
綠水青山帶笑顏,百姓臉上看得見。垃圾處理是河北生態環境改善的一項重大舉措,生態宜居是也是以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振興的關鍵所在。我們身邊也在出現越來越多環境美氣質美的農村、城市,置身於越來越多“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記者 張藝萌 駱梓炫)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