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進考:為了那一粒最好的種子

2018-11-26 10:24:31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編:河北新聞網

  為了那一粒最好的種子

  ——記石家莊農科院名譽院長、河北省小麥專家顧問組組長郭進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日前,郭進考(右)在指導學生進行小麥育種試驗。  記者 田瑞夫 攝

  在河北省節水麥種植關鍵技術培訓班上給基層農技人員授課;

  去辛集市馬蘭農場佈置落實小麥育種試驗;

  去正定、欒城等地落實節水小麥示範田創建情況……

  這是石家莊農科院名譽院長、河北省小麥專家顧問組組長郭進考普通一週的工作安排。

  他先後育出26個通過省級以上審定的小麥品種,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7項、發明一等獎1項,兩次獲河北省長特別獎,一次獲河北省突出貢獻獎。他培育出的小麥品種推廣到8個省份,累計種植面積4.2億畝,增産小麥105億公斤,節水125億立方米,創經濟效益上百億元。但年近古稀的郭進考沒有止步,依然在新時代的麥田裏追逐著自己的夢想,從育種到技術推廣、産業體系建設,目標一個接著一個,永無止境……

  育種方向隨勢而變,只為尋找那一粒最好的種子

  日前,正在為今秋小麥選種的郭進考接到一個電話。

  “郭老師,您今夏收穫的小麥創新種質資源中,有一個穩定時間長達40分鐘,並且吸水率、蛋白質含量、拉伸、濕面筋等指標也都在標準規定的範圍內。”

  挂掉電話,郭進考像個孩童般燦爛地笑了。

  “離我第三個階段的夢想又近了一步。今秋,接著種這個有苗頭的種質資源第六代。”郭進考説,一個合格的育种家,要準確把握環境的變化、市場的需求,並以此為據不斷調整育種方向。目前,他正在選育節水、優質、專用小麥種質資源。

  育出26個小麥新品種的郭進考,把自己的育種生涯劃分為三個階段——

  20世紀90年代前,糧食短缺,食不果腹,郭進考把高産作為首要育種方向。他培育的冀麥26實現了北方麥區畝産300公斤到400公斤的跨越,緩解了北方地區一年兩熟制光熱資源不足、夏秋糧爭時的矛盾,促進了夏秋糧均衡增産,成為本區域第6次品種更新主體品種。

  他培育的冀麥38,不僅刷新了河北省當時的高産紀錄,也一舉將河北省小麥産量帶入“畝産千斤”的新時代,成為上世紀90年代全國十大品種之一,被列為“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為華北地區1年兩熟制小麥高産提供了品種支撐。

  進入21世紀,華北地區水資源匱乏問題日益凸顯,地下漏斗區不斷擴大,在農業用水中,小麥又是用水大戶。郭進考隨即又把育種方向由單純高産轉到了節水高産小麥新品種的培育上,帶領課題組尋找最“耐渴”的種子。

  他和他的團隊通過技術創新,運用“前水後旱,同一世代水旱複合選擇”節水高産育種新方法培育的石4185新品種,在6省區推廣面積5483.3萬畝,節水16.3億立方米。

  隨後,郭進考勢如破竹,一發不可收。石家莊8號、石麥15、石麥22……一批更加優異的節水抗旱與穩産高産相結合的新品種相繼問世,“一水保千斤”的夢想成為現實。

  今年6月,石麥15、石麥22等河北省的6個品種被評選為黃淮麥區北片節水性較好的綠色小麥品種。

  許多人都説,60多歲的人了,功成名就,該歇歇了。但郭進考沒有止步,因為他又有了新目標——

  “近幾年,農民增産不增收現象出現,優質專用麥成為市場新寵。培育市場需要的優質專用小麥品種,讓農民增産又增收,是我的目標。”

  為此,今年,郭進考在馬蘭農場進行了5個組合200多個品係的資源與種質創新材料種植試驗,並從中發現了優質專用小麥的好苗頭資源。

  目前,他正在和河南省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進行大聯合、大合作,對早代(二代以上)種質資源交換使用,豐富育種材料,加快育種進程。

  光培育出新品種還不夠,還要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

  秋收種麥時節,在馬蘭農場大地種業公司的種子加工車間,工人們對小麥種子進行裝袋封存,每一袋種子裏都有一張與本品種配套的栽培技術明白紙。這是郭進考立下的規矩:繁種單位要把良種良法配套技術一起傳授給農民。

  郭進考這麼做,是有原因的。

  近兩年,農民種節水麥積極性日益增加。一次,郭進考在辛集市查看小麥長勢,一位農民告訴他,自己種的節水麥效果沒有預期好。郭進考刨根問底發現:原來這位農民按照普通小麥管理方式澆了3水,水多了反而減産了。

  這件事讓郭進考深思:只有實現良種良法配套推廣應用,才能把品種優勢轉化為生産力,發揮良種的最大效益。科研人員培育出的新品種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脾氣特點自己最清楚,因此科研人員必須到田間指導,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

  於是,他開始種示範田,先後在藁城、趙縣、辛集等地,建立節水高産示範田,並把種植技術規程寫在地頭的牌子上。

  如今,這些示範田成了農民學習的樣板田、科技人才的培訓田。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幫助農民掌握小麥管理配套技術,郭進考主動調整工作方向,把多培育良種調整為“良種與良法相結合、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相結合”。

  整個小麥生育期,郭進考時而現身藁城劉家莊村、趙縣試驗基地的田間地頭,時而出現在欒城萬畝示範田裏,帶上自己的研究成果,面對面給農民講管理技術。

  由於郭進考實踐經驗豐富,能講到點子上,與農民想的在“一個頻率”,一聽説老郭來了,農民們都會將他團團圍住,問這問那。

  如今,在河北省小麥生産上廣泛應用的播後鎮壓、推遲春一水等小麥關鍵集成技術,都有郭進考的辛勤付出。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研究成果不一定發表在期刊上,我最開心的事,是看到我的品種和技術被老百姓應用到生産中,促進了農民增收。這比我發表一篇論文還高興。”説這話時,郭進考剛從馬蘭農場給農民講課回來。

  讓自己掌握的知識服務於更寬闊的領域,推動小麥産業發展

  “由於今夏小麥遭遇幹熱風、高溫低熟等災害,造成河北省今夏收穫的小麥籽粒不飽滿,千粒重下降,同樣的播種量今年粒數多,會造成明年小麥密度過大,易倒伏。必須提醒農民:今秋種麥減少播量。”

  “近年來,秸稈還田造成小麥根腐病、土傳病有重新出現的苗頭。建議植保部門及時跟進,未雨綢繆制定預防措施……”

  這是郭進考給河北省農業廳相關部門提出的小麥管理建議。

  郭進考已經記不得,這是第多少次為政府部門制定小麥發展決策提供建議。

  作為小麥專家,特別是成為河北省小麥專家顧問組組長、國家小麥産業體系崗位專家、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之後,郭進考有了更多的機會從宏觀層面了解小麥生産的現狀。

  如今,郭進考思索的,不再局限于育種和技術推廣,而是整個小麥産業體系的發展。

  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郭進考積極投入到抗災奪豐收的研究中。

  他每年組織河北省小麥專家組成員,在小麥越冬前、返青、拔節、抽穗期深入到30多個縣(市、區),對不同類型地塊的苗情、墑情、病蟲草害情況進行實地考察。針對考察情況主持起草的《河北省小麥冬前生長情況及管理技術建議》《河北省小麥春季管理技術建議》《河北省小麥中後期管理建議》,均被採納印發全省,推動了河北省小麥産業持續健康發展。

  針對小麥病蟲害發生頻繁,一家一戶防治效果欠佳,夏糧安全遭遇挑戰問題,郭進考和小麥專家組成員向河北省政府建議,扶持農民合作組織採取“一噴綜防”統防統治預防措施,這一建議得到採納。如今,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已成為常態。

  此外,他提出的節水麥良種補貼、農機深松等建議也被相關部門採納應用。據不完全統計,他先後向農業農村部、省市有關部門提供小麥産業發展建議60余項次,均得到相關部門重視。

  “我的生活已離不開小麥,只要幾天見不到麥田或者麥粒,心裏就覺得缺了點什麼。”手捧即將播下的麥種,68歲的郭進考滿臉的享受……(記者 趙紅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