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新作為致敬40年】“鹼包村”變成大糧倉 逃荒戶住上“幸福樓”

2018-12-06 12:59:38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編:董健雄  反饋郵箱:hebei@cri.cn  反饋電話:0311-67561212

視頻攝製:許衛兵、王雅楠、張晶

  滄州南皮縣劉八里村——

  “鹼包村”變成大糧倉 逃荒戶住上“幸福樓”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1979年1月6日相關報道。

  南皮縣劉八里村是黑龍港流域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1978年,這個“鹼包村”打出了豐收糧,一下子成了“明星村”。1980年,省裏還在南皮縣召開現場會,推廣劉八里治理鹽鹼的經驗。

  1979年1月6日河北日報第二版刊發報道《種肥改鹼 地壯糧豐》,文中説:“南皮縣劉八里大隊過去是個有名的‘鹼包村’。全大隊糧田面積1900畝,其中鹽鹼地佔76%,地鹼土薄産量低。”“他們在抽鹹淋鹼的同時,突出抓好種肥改鹼,使鹼地逐步變成了好地。到1978年,全村糧田鹽鹼地,由1972年的1450畝縮減到140畝,昔日的鹽鹼窩裏打出了畝産596斤(玉米和小麥)的豐收糧。”

  報道刊發後不到一個月,劉八里老百姓迎來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第一個春節。大年三十這一天,村民胡春華家裏,莊戶人家最重視的年夜飯擺上了飯桌。

  媳婦張秀茹做飯的時候,胡春華還在村東頭的麥子地裏轉悠。等他來到飯桌前,發現有他愛吃的胡蘿蔔炒肉絲、白菜粉條燉豆腐,主食是熱氣騰騰的白麵饅頭,他心裏樂開了花。

  “辛苦一年了,又趕上了好年頭,犒勞犒勞你。”張秀茹的話裏,透著説不出的高興。她算過賬,1978年豐收,連玉米帶小麥,她和胡春華兩口子共分了800多斤糧食,終於能填飽肚子了。

  也難怪張秀茹會這樣高興,那個年代,在劉八里大隊,填飽肚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村裏老人回憶,那時每到青黃不接的時候,鄉親們都要用野菜摻著米缸裏僅剩的棒子面熬粥、做成菜糰子。就這,還不敢敞開肚皮吃,要是想吃個饅頭就只能等到過年了。

  日子過得苦,是因為村裏白花花的鹽鹼地。鄉親們無奈地説,這裡的土,鏟上一鍬放缸裏就能腌鹹菜了。

  劉八里大隊當時有不到300戶人家,因為吃不飽,已有8戶背井離鄉、外出謀生去了。胡春華的堂弟胡廣坡去了黑龍江五常,好幾年沒回過村裏。

  近日,在劉八里村原黨支部書記畢書清家裏,和記者聊起當年治鹼的艱辛時,已66歲的他感慨萬千:種地前要先在地塊之間挖好溝渠,讓雨水把鹽鹼沖刷到溝裏。在兩行莊稼之間還要種上田菁(一種豆科植物),等田菁長到快一米高的時候,將它翻壓于耕土層當肥料。他説:“這裡種一畝地流下的汗水,能頂得上別的地方種兩畝甚至更多。”

  與鹽鹼地的抗爭,像是一首悲壯的歌。但讓鄉親們高興的是,從1978年開始,地裏傳來的好消息越來越多: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裏終於分田到戶,鄉親們治好鹼、種好地的勁頭更足了!

  分田後的第二天一早,天剛濛濛亮,村民郭洪興扛著鋤頭來到了自家的地頭。眼前的一幕嚇了他一跳:大傢夥兒早就在地裏忙活開了,挖溝的挖溝,鋤地的鋤地,忙得不亦樂乎。

  1983年麥收的時候,郭洪興樂得合不攏嘴。小麥畝産從原來的不到200斤一下子蹦到了400斤。“這時候就能經常吃上白麵饅頭了。”郭洪興説。

  1990年5月的一天,村裏第8眼機井歡快地噴出了井水,圍在一旁的鄉親們歡呼:“這下子村裏全是水澆地了!”“水來了,鹼就退了!”地裏的莊稼長得更壯實了,鄉親們種地也省勁多了。那一年,劉八里的小麥畝産超過了500斤。

  ……

  莊戶人家的命運,與土地連在一起。1991年3月18日,因吃不飽飯而外出謀生的胡廣坡回來了!

  那天晚上,在胡春華家裏,已10多年沒見面的哥倆喝起了東北小燒。胡廣坡動情地流下了眼淚:故土難離,要是能吃飽穿暖,誰願背井離鄉?

  像胡廣坡一樣,以前外出謀生的人家,紛紛回到了劉八里。

  地裏産的糧食一年比一年多。鄉親們的家裏,電視、冰箱等不再是稀罕物。有的還買了拖拉機、小汽車,翻蓋了房子,日子越過越美。

  但鄉親們沒想到的是,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2013年,“渤海糧倉”工程啟動,這是一項由科技部和中科院牽頭的國家重大科技支撐計劃,將提高環渤海低平原4000萬畝中低産田、1000萬畝鹽鹼荒地的糧食增産能力。

  劉八里所在的南皮縣正是“渤海糧倉”工程實施核心區,專家給鄉親們帶來了成熟的鹽鹼地治理新技術。胡春華家裏的8畝多地,今年麥子畝産1050斤,玉米畝産1200斤。對於祖祖輩輩種地的他,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紀錄。

  南皮縣副縣長孫宏勇介紹,今年,南皮縣增産糧食5000萬斤,劉八里的鹽鹼地上增産糧食60多萬斤,“鹼包村”變成了大糧倉!

  另外一筆賬更是喜人:自2013年實施以來,“渤海糧倉”工程5年間在全省累計實現增糧95.2億斤,帶動農民增收109億元。

  11月26日,在劉八里,記者看到冬小麥長勢喜人,一眼望去綠油油一片。村東是佔地50畝的新民居項目,已建起了8棟漂亮的小樓,村民都叫它“幸福樓”。“當年外出謀生的人家,大都住上了‘幸福樓’。”劉八里村委會主任高鳳行特意告訴記者。(記者 許衛兵 王雅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