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易地搬遷挪窮窩 “搬”向富裕新生活

2018-12-18 09:28:03  來源:長城網  責編:董健雄

  平整的公路一直延伸到村民家門口,村口的廣場上安裝著各式各樣的健身器材,一排排紅頂白墻的房屋整齊美觀。12月的平泉市,氣溫已經降至零下十幾度,但在該市五家村集中安置點,村民梁強家的暖氣燒得正熱,房間裏裏溫暖又亮堂。“能住上這麼好的新房子,擱在兩年前,是做夢都不敢想的呀!”梁強感慨地對記者説。

  條件好、配套全 讓搬遷農戶搬得出

  梁強家裏有4口人,除了他自己,還有患有腰間盤突出的妻子、一雙正在上學的兒女。兩年前,梁強一家還住在山溝裏的4間老土房中,守著幾畝薄田度日。“冬天最難熬,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擋不住冷風,燒著煤火也凍得很,吃水用水都要從外頭的井裏打,一年忙到頭,全家收入也就2萬元左右。”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易地扶貧搬遷之前,村民住在破舊的老土房中。平泉市政府 供圖

  隨著平泉市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2016年年底,按照當地人均不超過25平方米的標準,梁強一家住進了100平方米的新房,鋪好了墻磚、地磚,冬天有暖氣,還用上了自來水,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説,“啥也不用自己管”,可以直接“拿著笤帚上炕”。

  此外,衛生院、幼兒園、學校、設施大棚、蔬菜銷售市場等距離安置點只有不到10分鐘的路程,硬化後的道路上,客車、計程車往來暢通無阻,居民生活十分便利。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梁強滿面笑容地站在自己的新房中。記者 周亞彬 攝

  梁強一家的生活變化是平泉市易地扶貧搬遷的一個縮影。該市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市、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地區扶持市,始終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下大力氣抓實抓好。目前,該市新建集中安置區15個,已完成搬遷安置並報賬1862戶6143人,建檔立卡戶已全部搬遷入住,超額完成了國定建檔立卡人口的搬遷入住任務。

  同時,平泉市全面落實後續産業幫扶舉措,扶持發展食用菌、設施菜、林果、養殖等産業,並引導農戶通過資金入股、企業就業、土地流轉等形式增加收入,確保貧困搬遷農戶實現穩定脫貧。

  有事幹、能增收 讓搬遷農戶穩得住

  在桲欏樹鎮八十畝地新村的食用菌大棚裏,村民楊翠英正在檢查菌棒上蘑菇的生長情況。易地扶貧搬遷以前,因為婆婆和孩子體弱多病需要照顧,她和丈夫離不開家,被困在貧瘠的土地上,每年收入不到2萬元,日子過得捉襟見肘,2014年,被確定為平泉市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7年,她搬到了八十畝地新村的集中安置房,和丈夫一起在安置房對面的食用菌大棚務工,離家近、方便照顧老人和孩子不説,每人每月還有3000元左右的薪金收入,當年就脫了貧。實現就業的同時,還有專業的農業技師在現場指導,楊翠英從一名靠天吃飯的農民,變成了一名懂技術的産業工人。“等到把技術學得再好點,時間、精力再富裕點,我打算自己建個大棚種蘑菇。往後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楊翠英説。如今,靠著勤勞的雙手,楊翠英家裏彩電、傢具等一應俱全,她90歲的婆婆精神矍鑠,樂呵呵地享受著幸福生活。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3

楊翠英正在檢查菌棒上蘑菇的生長情況。記者 周亞彬 攝

  為實現搬遷群眾穩定增收,平泉市全面推行“兩區同建”,將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與農業産業園區統籌規劃、同步建設、有機銜接,按照中心村帶動型、産業園區主導型和兩區同步建設型三種模式,重點扶持發展食用菌和設施菜兩大主導産業,確保每一個建檔立卡貧困搬遷農戶至少有一名勞動力實現就業。目前,該市累計建設兩區同建産業園區16個,做到集中安置區全覆蓋,帶動185戶529名集中安置的貧困搬遷群眾全部實現脫貧,戶均年增收2.7萬元,人均年增收超過9000元。

  政策好、産業興 讓搬遷農戶能致富

  戶外寒風凜冽,但在茅蘭溝鄉五家村集中安置點附近的溫室大棚裏,水嫩的黃瓜頂花帶刺,長勢正好。“這些黃瓜基本不打農藥,施肥全部按照國家標準,現摘的黃瓜不用洗就可以吃。”茅蘭溝鄉五家村村民王瑞傑説著,隨手摘下幾根黃瓜分給客人,“我家有兩個設施菜大棚,都種黃瓜,今年行情不錯,算下來今年純收入能有七八萬元。”

  因為蔬菜綠色健康,全程標準化生産,王瑞傑從沒為黃瓜的銷路發過愁。順著安置區走幾分鐘,就是配套建設的銷售市場,來自各地的蔬菜經銷商到這裡批量收購。如果人手倒得開,還可以把黃瓜送到60公里外的邊貿收購站。“那裏的收購價格每斤還能高出0.5到0.6元,送過去的黃瓜3天之內就能擺上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家的餐桌。”五家村村黨支部書記張連榮説。

  “最初我們也擔心過,怕天氣冷,種不出黃瓜,建了大棚賠了錢。”王瑞傑説。針對搬遷農戶的種種顧慮,平泉市為建檔立卡貧困農戶提供6000元的補貼和5萬元的貼息貸款,組織專業農技師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和實地指導,多措並舉,給搬遷農戶吃下定心丸。“好政策給了我們信心,2013年我建了第一個大棚,2015年又建了第二個,都是當年就收回成本、還清貸款。2015年,我家脫了貧。如今,我感覺路真是走對了!”王瑞傑的語氣裏滿是喜悅。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王瑞傑正拿著新鮮的黃瓜向記者展示。記者 周亞彬 攝

  為確保搬遷貧困農戶實現穩定脫貧,平泉市採取投入“零成本”、經營“零風險”、就業“零距離”的“三零”精準扶貧模式,即:由園區將種苗、菌棒及大棚等設施、設備先賒給貧困戶,待貧困戶獲得穩定收益後再返還成本,貧困戶得以“零成本”參與産業發展,並實現入駐園區生産得現金、務工取酬掙薪金、資金入股分“紅金”和土地流轉獲租金;由園區(或大戶)承擔産前投資、産中技術和産後銷售等環節風險,貧困戶只負責生産管理,得以“零風險”經營産業;把産業園區建在集中安置區周邊,讓搬遷農戶在“家門口”就業掙錢。該模式不僅解決了“三無一有(無強勞力、無收入來源、無産業項目和有致富意願)”搬遷農戶以及政策無法兜底的深度貧困搬遷農戶的脫貧問題,更讓貧困搬遷農戶積累了發展資金、掌握了勞動技能、找到了脫貧路徑、激發了創業動力。

  平泉市還實施了貧困人口“人均百株果”工程,累計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栽植板栗、蘋果、梨等優質果樹300多萬株、近5萬畝,利用林果産業成本低、收益穩、週期長等特點,建起穩定脫貧致富的長效機制,確保每個貧困搬遷農戶都有兩種以上産業支撐。目前,該市貧困戶産業覆蓋率已達到100%。

  “易地扶貧搬遷對老百姓來説是改天換地,老百姓的生産生活條件變化翻天覆地,貧困農戶搬入新居歡天喜地,政府給老百姓提供的支柱性産業要頂天立地。”平泉市市長曹佐金如是説。(記者 李代姣 通訊員 劉珊珊 高晶晶)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