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力量有多大?6年,41853戶貧困戶穩定脫貧。
2013年3月,邯鄲市把對困難群體的逢年過節“送溫暖”,轉化為“一幫一”長期幫扶,全市2.9萬多名機關幹部與貧困戶“結對子”,既幫找脫貧門路,又讓幹部接地氣、轉作風。
一戶一策,精準“滴灌”。截至去年底,邯鄲各級幫扶幹部共為困難群眾送去慰問金、物資折合1.09億元,幫助貸款、爭取政策性資金2.61億元,發展致富項目1.5萬餘個,解決就業崗位27314個,助醫助學6萬餘人,幫助41853戶貧困戶穩定脫貧。
示範帶動,2.9萬名幹部“結窮親”
“今年蓋了8間新房,要不是‘一幫一’活動,哪有今天的好日子?”近日,記者走進武安市活水村村民王培雲家中,屋內乾淨整潔,冰箱、電視、洗衣機等電器一應俱全。
從日子過不下去的貧困戶,到帶領鄉親發展大棚蔬菜的種植能手,短短幾年,王培雲的生活經歷了兩重天。
2012年,丈夫因病去世後,家裏欠下不少外債,王培雲既要照顧婆婆,又要供養兩個孩子上學,而收入僅靠幾畝薄田和打零工,日子十分緊巴。
就在王培雲一籌莫展的時候,2013年4月,邯鄲市委書記高宏志走進了她家。“起初以為就是領導來慰問慰問,沒想到高書記與俺結了對子,那是4月4號,永遠忘不了的日子。”王培雲説。
從那時起,高宏志每年數次到她家,商討脫貧辦法。“高書記經常打電話了解大棚蔬菜情況,我們現在真成了親戚,他還帶著母親、愛人和女兒一起來我家做客。”王培雲説。
通過貸款和技術幫扶,王培雲建起了蔬菜大棚,她每天早晨五六點鐘趕到大棚幹活,第一年掙了2萬多元,如今建起了3座蔬菜大棚、1座食用菌棚,徹底擺脫了貧困。
2012年,邯鄲市有貧困人口68.2萬人,佔農村總人口的10.3%,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為補齊這塊短板,2013年邯鄲市出臺《關於深入開展各級幹部“1+1”結對幫扶貧困戶的實施意見》,動員機關幹部開展“一幫一”結對幫扶,要求原則上一幫三年,力爭至少為貧困戶找到一項穩定增收門路。
領導帶頭,各級幹部參與。6年多來,邯鄲市75名市級領導、1400多名縣處級幹部走進幫扶對象家中,了解生産生活情況,幫看病、助上學、跑貸款、謀劃致富項目,帶動2.9萬名幹部“結窮親”、幫脫貧。
“‘一幫一’不花財政一分錢,主要靠機關幹部個人力量,有多大力出多大力,能幫到什麼程度就幫到什麼程度。”邯鄲市委副秘書長、市“一幫一”推進辦常務副主任于新仲介紹,幫扶貧困群眾的過程,也是機關幹部“接地氣”、轉作風的過程,具體工作中不搞硬性考核,主要通過查看資料、幹部座談等方式督導檢查,選樹典型,激發幫扶熱情。
針對“一幫一”活動涉及人數多、規模大、範圍廣等特點,邯鄲市及各縣(市、區)均成立了推進機構,制定了幫扶活動管理、結對輪換管理辦法,要求幫扶幹部一人一檔,每年至少走訪幫扶群眾4次,記錄幫扶對象信息、幫扶內容及成效、幫扶對象評議意見等。
一戶一策,量身打造脫貧項目
每天清晨7時許,魏縣北皋鎮北街村村民王桂芬的麵條加工廠便開始忙碌起來。與一般作坊不同,50歲的王桂芬把麵條做出了名堂,不僅自己脫了貧,還帶動12戶貧困戶就業。
“不加任何添加劑,産品有果蔬面、刀削麵、麵片等10多種,這都是蒿同志出的主意。”王桂芬告訴記者,她加工的麵條不僅賣到了魏縣縣城,就連北京、石家莊都有客戶訂購。
2017年4月,北皋鎮幹部蒿要領與王桂芬結成幫扶對子。王桂芬有幹勁,但之前幾項小本生意接連失敗,讓她有些失落。起初,她認為“一幫一”不過是走形式、做樣子,沒想到蒿要領幾次到家中與她一起謀劃脫貧項目,幫助解決了麵條加工資金、設備和技術難題。當年6月,麵條廠投産,銷路並不順暢。
“普通麵條不好賣,咱得做點特色産品。”一次,蒿要領看到電視節目關於加工果蔬面致富的故事後,鼓勵王桂芬大膽嘗試,加工市場青睞的果蔬面,很快打開市場。
“去年賣出麵條30多噸,掙了十幾萬元,今年銷量翻了一倍。”王桂芬信心滿滿地説,前不久還註冊了商標,現在訂單忙不完,準備再開一家分廠。
瞄準貧困戶需求,邯鄲“一幫一”活動堅持精準發力,為貧困群眾量身定制脫貧計劃。
精準識別明確“幫扶誰”。通過推薦、公示、復核、審定等程式,從有勞動能力、致富意願和幫扶空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確定幫扶對象。對喪失勞動能力、智障、生活不能自理等沒有幫扶空間的貧困家庭,主要由政策兜底保障基本生活,不列為幫扶對象。
精準選派明確“誰來幫”。把選派範圍確定為各級有幫扶能力的機關幹部,對自身較困難、在特殊崗位擔負特殊任務或參加工作不滿一年的,不做硬性幫扶要求;夫妻同為機關幹部的,盡可能統籌考慮。在選派機關幹部基礎上,動員企業主、愛心人士等參與,擴大幫扶主體。
精準施策明確“怎麼幫”。根據貧困群眾致貧原因,因戶制宜開展政策、思想、創業、就業、技術、資金、助學、助醫等方面幫扶。脫貧項目選擇上,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手工則手工、宜就業則就業;針對幫扶對象實際困難,有病治病、有學助學、有災救災。
精準輪換明確“繼續幫”。結對幫扶原則上一幫三年,困難群眾具備一定致富能力、達到脫貧標準的,按照幫扶群眾認可、基層組織同意、扶貧部門審核等程式解對。對脫貧後仍需幫扶或非高標準脫貧戶,可繼續幫扶,做到群眾不脫貧、幹部不脫鉤。
幫扶不包辦,激活脫貧內生動力
3月16日臨近中午,廣平縣平固店鎮商業街中段的一間電動車修理門市內,51歲的殘疾人寧來書正忙著給一輛電動車補胎。
“過去生活看不到希望,是陳大姐幫俺找到致富門路,讓俺挺起了腰桿!”寧來書一邊忙著手中的活計,一邊信心十足地説,“現在每年能掙3萬多塊錢,往後的日子更有盼頭了。”
寧來書口中的“陳大姐”,是廣平縣殘聯幹部陳景霞。2015年,她與寧來書結成幫扶對子,不曾想第一次登門就吃了“閉門羹”。
原來,寧來書自幼患小兒麻痹症,多年來靠哥哥資助生活,總感覺自己生活在歧視的眼光裏。第一次見到陳景霞,寧來書很不屑地説,“一個殘疾人過一天少三晌,有口飯餓不死就行了。”
寧來書的冷淡並未打消陳景霞的熱情。陳景霞接連幾週帶著米麵油等生活用品找寧來書談心,一坐就是兩個多小時。一次拉家常時,一位鄰居恰巧讓寧來書幫忙修自行車,寧來書很快就修好了。
“你手這麼巧,現在農村電動自行車越來越多,開個修理門市一準掙錢。”陳景霞的話説到了寧來書心坎上。在她幫助下,寧來書參加了電動車維修技術培訓,但開門市的5萬元資金又成了“攔路虎”。
“我作擔保人。”陳景霞幫著申請創業貸款,還協調了經營場所。兩年多時間,寧來書還清了貸款,去年6月還娶了媳婦。
“結對幫扶,關鍵是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增強造血功能。”于新仲介紹,“一幫一”不搞包辦代替,而是要通過轉變思想觀念、提振發展信心,引導群眾靠雙手脫貧致富。開展“一幫一”活動以來,邯鄲各級幫扶幹部找準自身能力與群眾需求結合點,因戶制宜開展幫扶,使貧困家庭具備了一定的自我生産、自我發展、持續增收能力。
不圖一時之功,持續用力求實效。目前,邯鄲市有2.8萬多名幹部正進行第二輪幫扶,4000多人進入第三輪幫扶,共與7萬多戶困難群眾結成幫扶對子。機關幹部“結窮親”,還帶動了9000余名企業主、社會愛心人士及事業單位、效益好的國有企業人員參與幫扶,在全市形成了扶貧濟困的熱潮。(記者 劉劍英)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