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地方劇種如何唱出“新曲”

2019-04-17 15:03:05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編:董健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4744b3f-4828-43da-8d94-463a8722b37c_watermark

永年縣西調劇團在鄉村演出經典劇目《潘楊訟》(資料片)。李秋鳳 供圖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發出通知,計劃組織編撰出版《中國戲曲劇種全集》,我省有25個地方劇種入選。像這樣大規模地集中組織全國地方劇種編撰,在我國近年的戲曲工作中尚屬首次,對推動我省的戲曲保護和發展必將起到推動作用。但是,讓梨園老樹再綻新花,依然任重道遠。

  留住戲守住味兒 —— 讓戲曲始終“有戲”

  河北梆子、評劇、絲弦、墜子戲、東路二人臺、老調、西調秧歌、四股弦、武安落子、河北亂彈……如果在我省地圖上標注出這些地方劇種,將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但從當前的現狀來看,遠遠談不上鮮活,而更多地存在於歷史記憶中。

  深澤縣是北方墜子戲的發源地和中心。2008年,以深澤縣墜子劇團為代表的北方墜子被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目前的狀況是,很多劇目已經失傳,再唱已不是那個味兒了。”深澤墜子劇團團長王小亞告訴記者,深澤縣墜子戲唱腔獨特,以真聲唱字,以京劇唸白發音為準,曾留下《包公出世》《回龍傳》等經典劇目,傳統劇目多達200多部,但如今境況堪憂,經常排演的戲僅有20多部。

  劇目失傳,曲調走味兒,這種狀況,在小劇種身上表現得很普遍。據省藝研所對全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的最新統計顯示,我省現存戲曲劇種數目僅剩36個,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已有西路評劇、羅戲、小落子等12個劇種消亡,失傳的劇目則更多。

  從戲曲自身來説,要發展就得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是要繼承傳統,守住傳統精髓,二是要大膽而合理地創新。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當下戲劇舞臺上,人們迷信大製作,過分追求服化道等外在形式,致使許多戲反而越來越多地淡化著劇種風格和特色走向同質化。

  “守住戲,不僅是留住獨有劇目,更核心的是要捍衛戲曲的根本,也就是藝術自身的特色。這樣創新才有意義,不能啥時髦元素都往戲裏硬塞。”張北縣百靈二人臺藝術團團長魏佔舉告訴記者,儘管道路難走,但近些年來,劇團還是恪守藝術特色底線,努力創排新劇目,如《大家小家》《替我看看冬奧會》等,突出了地域特色、家鄉味兒。

  盤活團體留住人 —— 讓劇團持續煥發生機

  與戲曲緊密相聯的,自然是劇團,但當前我省劇團的境況普遍欠佳。如何盤活劇團、如何走市場、如何留住人才,一直困擾著劇團管理者。

  “演員斷檔嚴重,走的走、退的退,老齡化嚴重,年輕的上不來……”劇團越來越養不住人,是永年縣西調劇團團長李秋鳳這幾年最深的感受。她憂心忡忡地告訴記者,現階段困擾西調劇團的最大問題是人才少、招人難。傳統戲曲人才培養慢,培養週期長,十年八年才學成,目前劇團在編員工有十幾個,有了演出,還要向其他劇團借演員,“很多年輕演員,因為待遇太低,離職手續都沒辦就跑了……”

  不僅西調,四股弦、武安落子、萬全秧歌、保定老調等劇團均被此困擾。這些年來,由於人才匱乏,再加上機制問題,導致我省很多基層院團缺人才,即使有了人才也留不住,大批縣級劇團的很多演員並非科班出身,因“人才荒”而衰落甚至最終解散,一些地方劇種與院團,後繼無人,瀕臨滅絕。

  人才瓶頸的背後反映的是機制問題。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趙惠芬説,縣級多數劇團為自籌自支事業單位,由於經費方面的困難,劇團除演出人員外,已無力負擔經費、導演、舞美設計、音樂設計等藝術創作人員的工資。而民營院團和民間班社更是生存在溫飽線上,尤其是人員得不到經濟保障,就吸引不到人才,會陷入惡性循環。

  記者了解到,這種艱難境況直接導致劇目生産欠缺,讓小劇種、小劇團愈加陷入邊緣化境地。“難登堂入室,市場又走不好,咋辦?”王小亞認為,儘管有些地方劇種和劇團通過政府扶持,煥發出了新生機,但由於全省各地情況差別很大,他呼籲,要從更深層面尋找好辦法,構建起長效機制。

  培養受眾涵養生態 —— 讓戲曲恢復“造血”功能

  “戲曲深深植根於民間,這形成了中國戲曲自古至今的藝術生態。”採訪中,趙惠芬認為,多元化的娛樂方式、快節奏的生活步伐、碎片化的海量信息等,對當前戲曲文化生態形成衝擊。

  “演出市場不景氣、觀眾大量流失、戲曲傳播途徑受局限……想讓瀕危地方劇種煥發生機,還得從整體上對傳統戲曲文化生態進行涵養,培養廣泛的受眾群體。”我省許多戲曲專家表示。

  目前,許多措施正是針對戲曲文化生態的涵養,譬如近年火熱開展的“戲曲進鄉村”“戲曲進校園”活動。2017年,我省安排資金1600多萬元,開展送戲下鄉7000多場,惠及群眾1000多萬人次。2018年,以全省“雙創雙服”公共文化服務工程的深入實施為契機,省級財政投資100萬元為10個深度貧困縣購買戲曲演出400場。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張妹芝建議,設立“戲曲進校園”專項經費,對這項工作提供持續穩定的經費保障。

  國家引導支持、全省積極扶持、各地努力行動——不僅“輸血”,還致力於涵養戲曲生態,恢復自身的“造血”功能。為此,我省特別注重挖掘培養鄉村戲曲人才,通過建立“結對子 種文化”等工作機制,鼓勵專業院團、文化志願者同農村開展結對幫扶,組建一批農村戲曲團隊,建設“不走的文化隊伍”。

  “不能只滿足於送,還要讓人們願意掏錢買票看戲。”武安平調落子劇團團長郝存斌建議,政府部門通過推出優惠力度大的惠民演出票,吸引觀眾看戲,同時扶持劇團努力創排與時代結合緊的新戲,並採用現代傳播手段打開渠道,在舞臺演出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激發傳統戲劇煥發出新生機。 記者 龔正龍 見習記者 桑 姍 劉秉鑫

相關閱讀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