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出臺促進傳統産業轉移轉型升級20條政策措施

2019-05-07 10:20:15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編:董健雄

  近日,雄安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黨政辦公室印發《關於促進傳統産業轉移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出臺促進傳統産業轉移轉型升級20條政策措施,具體指導和加快促進傳統産業有序轉移和轉型升級。  

  ●推動産能轉移

  加強與産業轉移承接地的溝通協調。雄縣、容城、安新三縣履行主體責任,積極與周邊地區對接協調,深化與轉移承接地合作,爭取承接地在用地、生産、生活配套等方面加大支持,集中組織,有序轉移。新區加強統籌協調,積極爭取省有關部門在行政審批、項目建設用地、環境保護政策、企業稅費優惠等方面給予支持,切實解決企業轉移發展中的實際困難。研究實行遷出地和遷入地分享政策,分享比例由雙方協商劃定或省有關部門協調確定。

  支持企業在轉移中聯合重組。結合傳統産業向周邊地區轉移,鼓勵企業自願聯合重組,成立企業集團,形成規模效應,完善産業鏈條。

  支持騰退廠房有效利用。對不在近期拆遷區域內的企業搬遷騰退廠房,支持在拆遷前開展符合新區發展定位、服務建設和民生保障的經營活動。對閒置廠房,允許業主方或承租方在不增加建築面積、不改變建築主體結構並作出不將改造增值納入拆遷補償承諾的前提下,進行適當、必要的改造。利用騰退廠房開展生産經營且符合新區産業定位及建設需要的,依申請可臨時性適當放寬商事主體經營場所登記條件。

  保障轉移企業合法權益。依據新區相關規劃及産業鼓勵目錄,嚴格執行徵地拆遷政策,保障企業合法權益。對處於近期拆遷區域範圍內的企業,可依據其搬遷進度和投入,依申請預先撥付一定比例的拆遷補償款。  

  ●促進轉型轉産

  以新區建設需求帶動産業轉型升級。新區適時發佈、更新新區建設所需産品、服務清單,提供供銷對接便利和支持,引導新區傳統産業企業根據新區建設需求,提供符合需要的産品和相關服務。

  加快智慧化、綠色化升級。對符合新區産業定位,且不在近期拆遷區域內的企業,允許其開展技術改造和産品升級;對在近期拆遷區域內的企業,在符合新區相關規劃前提下,結合新區産業園區建設為其提供發展空間。對現有産業相對集中且不在近期拆遷區域內的園區、小鎮,加快完善配套設施,做好原有産業轉移與新産業導入的銜接。

  推動傳統企業融入新區産業鏈。支持搬遷企業産業集團在新區設立總部,使用雄安品牌。引導和支持原有企業與高端高新企業對接嫁接,在研發、設計、製造、服務等環節深度融入現代産業鏈。

  搭建新區産業對接平臺。建立新區、三縣、企業、金融機構、媒體、仲介服務全覆蓋的信息平臺和工作平臺,通過政策指引、信息通報、技術諮詢等工作,服務傳統産業企業轉型升級。

  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作用。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在組織協調、引領指導、服務創新等方面發揮作用,助推企業轉型升級。

  ●促進就業安置

  支持轉崗就業。針對傳統産業從業人員特點,結合新區規劃建設中市場需求,主動與企業及投資項目對接,開展精準就業幫扶;鼓勵新區各類企業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傳統産業轉崗就業人員。

  創新就業培訓方式。採取就業培訓資金獎補方式,鼓勵企業根據自身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對完成培訓並正式錄用人員的用工企業,按照一定標準給予培訓補貼。

  支持人力資源仲介服務機構發展。優化審批流程,適當放寬設立經營條件限制,採取政府購買服務、就業服務獎補等方式,支持社會服務機構開展職業介紹、諮詢鑒定、社保辦理等就業服務。

  開發公益性崗位。根據新區規劃建設需求,著力開發公益性服務型就業崗位,吸納本地勞動力,優先錄用失業人員。  

  ●支持創新創業

  支持眾創平臺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在新區投資建設一批眾創平臺,引導其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為中小微企業和個人創業提供成本低廉、快捷便利的創業服務。

  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支持中小企業共享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小企業培育庫,加強輔導培育,支持中小企業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

  支持發展生活性服務業。鼓勵發展適應新區多樣化需求、就業容量大的生活性服務業,支持為商務、建設、旅遊等人群提供休閒、商住、餐飲等服務。  

  ●加強財政金融支持

  設立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新區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由三縣按照規定的方向和標準使用,用於支持傳統産業轉移轉型升級。

  設立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基金。吸引社會資本設立基金,通過股權投資等方式,支持納入三縣“行動計劃”的傳統産業外遷轉移、升級改造、轉型發展等。

  設立傳統産業企業融資擔保基金。鼓勵三縣設立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政府、擔保機構、銀行按一定比例分擔風險,為三縣傳統産業轉移轉型融資提供風險分擔和補償。

  搭建金融科技服務平臺。依託新區各金融機構的金融科技服務創新平臺,整合金融服務、徵信管理、仲介服務、電子商務等功能,實現金融機構與企業信息互通和供需銜接,引導金融機構開發有針對性的金融産品,為轉型升級企業提供以金融服務為核心的一攬子綜合服務。(記者 張偉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