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康保縣屯墾鎮互助幸福院裏的老人們圍坐在一起撿豆子準備發豆芽。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農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數據顯示,目前張家口市農村留守老人約22萬人。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近年來張家口市推進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蹚出一條農村養老新路子。目前,已建成互助幸福院226所、房間8000間,在建和籌建的互助幸福院36所、房間約2800間。已入住農村貧困、空巢、留守老人3500人。
互助幸福院採取集中居住、分戶生活、院民自治、互助養老模式,政府集中提供醫療、文化、事務代辦等公共服務。同時,該市還將互助幸福院建設與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空心村治理、行政村撤並統籌兼顧,實現了人口向中心村集聚,無房、危房、老舊房屋等老人的居住條件得以改善,其宅基地由村集體統一規劃利用,有力助推了農村産業發展、面貌改造提升和鄉村振興。
今年全市力爭新建互助幸福院50所以上,讓困難群眾住得好,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從星星之火到遍地開花
近日,筆者來到尚義縣石井鄉戈家村互助幸福院,大秧歌照點扭起來,午休後的老人們走出屋子,看熱鬧、串門嘮嗑,還有的在廣場溜達,怡然自得。
“來互助幸福院一年半了,冬天有暖氣,還定期給體檢。”77歲的貧困老人鬍子銳説,去年和老伴兒一人做了一個手術,前後花了2.1萬元,多虧有健康扶貧政策,給報銷了1.9萬元。
“閨女兒子都在外打工,住村裏挺孤,進了互助幸福院,頭疼腦熱的有個人照應,吃飯也不對付了。”尚義縣紅土梁鎮永勝地互助幸福院71歲的安樹花熱情邀筆者進屋,紅棉襖映紅了老人的臉。
長期以來,張家口市大批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農村村莊空心化、家庭空巢化、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特別是壩上地區,留守的大部分是貧困、空巢、高齡老人,沒有收入來源,生病缺人照顧。如何改善農村留守老人住房,解決貧困老人的養老問題?張家口市把互助幸福院建設作為重要抓手。2013年,康保縣屯墾鎮范家營村試點建設全市第一個農村互助幸福院,通過空巢留守老人集中居住、互助服務,統籌解決養老問題。
2018年,張家口市出臺《關於推進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的實施意見》,利用3年時間大力推進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到2020年全市確保互助幸福院基本滿足農村貧困老人入住需求。市民政部門和各縣區按照“合理規劃、資源整合、適度建設、確保實用”的原則,大力推進互助幸福院建設,並統籌用好醫療、社保、養老等政策。2018年謀劃推進互助幸福院建設項目84個,完成項目48個近2000個房間。其中,康保、張北、尚義、萬全、懷安等縣區根據縣情村情分類施策,強力推進並建成了各具特色的互助幸福院,成效顯著。
目前,全市已建成農村互助幸福院226所,約3500位農村貧困空巢老人融入了這個溫暖的“大家庭”。
近日,康保縣屯墾鎮互助幸福院裏秧歌隊的老人們在排練節目。 記者 劉雅靜 通訊員 韓建國 攝
從沒人管到大家幫
“看,這會兒走得多利索。幸福院閆院長老過來看我,大夥給我送飯,我天天在陽光棚鍛鍊,享清福啦!”65歲的張天兆是康保縣人,無兒無女的他得了腦梗腿腳不便,在康保縣張紀鎮互助幸福院住了近半年,拐杖也不用了。
71歲的鄭秀花是大夥兒公認的勤快人,也是康保縣張紀鎮互助幸福院流動紅旗“總冠軍”。“戶戶燒電炕智慧控制,集中供暖,評比衛生還能換愛心積分,人人都要爭個‘五好院民’。”鄭秀花邊説邊給筆者介紹,還拿出了自己的愛心積分卡。
愛心超市、文體活動室、扶貧微工廠、理髮室、公共廚房、衛生室。康保縣張紀鎮互助幸福院有253間房、52間公共用房,老人們生活便利、活動豐富。
“今年過年,子女們都回來了,300多人,比村裏都熱鬧。”張紀鎮互助幸福院院長閆海梅告訴筆者,經過近一年的運營,院裏設立了院委會,制定了院規、院民守則,全院實行積分管理考核辦法,每月評比幸福星、互助星、團結星、衛生星換愛心積分,空巢老人從危舊房住進了新房,互助養老,子女們也比著盡孝。
“住到院裏,又幹起了我的老本行。”72歲的秧歌隊長李志貴,去年從北郝家營村搬來組建了院裏的秧歌隊,平常還負責院裏的道路養護。“搞理髮做公益,打掃衛生參加評比,能幹啥就幹啥,咱也不能落後呀!”70歲的梁進祥和老伴兒是秧歌隊中的夫妻,另外梁進祥還是院裏的理髮師和保潔員,説起張紀鎮互助幸福院的生活,他滿臉知足。
“從2013年建設全市第一所互助幸福院以來,康保縣已建成互助幸福院38所,提升了農村老人的幸福指數、解決了子女的後顧之憂、促進了新農村建設,讓老人開心、子女放心、政府安心。”康保縣民政局副局長張玉傑介紹,康保縣60歲以上人口4.3萬人,在農村居住的老人2.75萬人,佔老齡人口的64%。空巢留守老人集中到互助幸福院改善了住房條件,生活更有保障。去年起,互助幸福院優先吸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助力農村貧困老人精準脫貧。
據介紹,各縣區把互助幸福院選建在鄉鎮所在地、新農村示範點和中心村,依託中心村鎮共享公共資源,與農村發展同步;設計時充分考慮採光、取暖、抗震等功能,設置儲藏室、衛生間、醫療室、活動室、健身休閒廣場、小超市等生活設施;實現硬化、綠化、亮化、美化,讓入院老人們生活方便,老有所樂。
從互助養老到抱團奔小康
“老了不能光等著社會保障、政府救濟,要靠自己改變生活。”康保縣屯墾鎮互助幸福院院長徐學武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俺在村裏自個兒過,孩子們也挺緊巴。入住屯墾鎮互助幸福院之後,徐院長讓俺掃院子,還領著俺們生豆芽、穿書包鏈,掙小錢兒。”78歲的劉金蓮欣喜地告訴筆者,她家是貧困戶,入住互助幸福院之後不僅能養老而且能賺錢了。
“去年光伏扶貧3萬元收益都投入到了院裏,作為福利給老人們減免了取暖費。”關於互助幸福院今年的發展,徐學武已經有了新想法,打算搞養殖、種植兩個藜麥菜的大棚,帶著老人們一起奔小康。
在康保縣張紀鎮互助幸福院,今年59歲的薛玉娥對生活又充滿了希望。薛玉娥是張紀鎮集賢村村民,她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丈夫患有腦梗,無勞動能力,需要長年服藥,兒女都已成家常年在外打工。一家人的生計,只能靠薛玉娥打點零工和種地維持。前年,她從村裏的土房搬到了鎮裏的互助幸福院,把家裏的土地以每畝200元流轉了出去。同時還在互助幸福院裏的扶貧微工廠做起了縫製箱包工作,每個月大約能收入1000元,還能照顧丈夫,她對這份工作很滿意。
光伏發電、手工加工、養殖、蔬菜大棚……人勤春來早,濃濃春意裏,農村互助幸福院的産業種子已經播撒,在陽光雨露的沐浴下,它必將在希望的田野上開花結果。(記者高振發、劉雅靜通訊員邵俊琴)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