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11.72萬家農民合作社助力鄉村振興

2019-07-03 16:17:35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編:董健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1eb3c74-c548-4ddf-8bc8-167152092565_watermark

  今年,平泉市食用菌産業發展中心試驗基地進行的花香菇栽培攻關試驗,取得品質好産量高的如期效果。目前,該基地在棚外氣溫36℃、棚室內溫度30℃的情況下,也能生産出花香菇,且出菇比例達到80%。圖為技術人員正在就花香菇個體生長情況進行研究討論。 孫釬溧 王會森 攝

  從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截至今年初,河北省在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農民合作社總數達到11.72萬家,位居全國第三位,其中,359家成為國家級示範社,1281家成為省級示範社。全省登記入社的註冊成員121.6萬戶,輻射帶動68%的農戶,覆蓋全省94%的行政村。這些合作社帶領農民優化種植結構、推廣先進技術、創建農産品品牌,通過開拓市場,加快了鄉村振興的步伐。

  農民合作社成為適度規模經營、優化農業産業結構的重要推動者

  近年來,我省各縣(市、區)合作社綜合指導部門通過幫助指導合作社與農戶簽訂流轉合同,探索以合作社為載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同時,通過提供信息,牽線搭橋等辦法,引導合作社以“供”“銷”為切入點,由服務鬆散型向緊密實體型轉變,服務內容逐步由技術指導、信息服務向採購、銷售和加工等深層次合作轉變,促進了農民增收。

  與此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專業化生産、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經營,促進資金、技術、土地和勞動力等生産要素合理流動,使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通過引進新品種、傳授新技術,向成員提供科技和信息服務,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促進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

  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全省獲得“三標一認證”合作社4000家。邱縣打造“七星瓢蟲”有機蔬菜、“奔達鮮”食用菌、“冠嘉爾”柴雞蛋等合作社品牌,在中原地區擁有高效的行銷網點,市場覆蓋冀、魯、豫、皖、京、津等省市。磁縣爐峰山種植專業合作社註冊的“爐峰山”産品商標,輻射帶動周邊兩縣三鄉近500個農戶。通過合作社品牌建設初步形成了“建一家品牌、興一項産業、帶一方經濟”的局面,農産品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

  農民合作社進入由數量發展轉向規範化發展、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

  據了解,我省農民合作社無論是發展數量、合作領域、合作機制,還是合作層次、合作業態,都呈現出了新的趨向和特點。

  ——合作模式日益豐富。隨著農村改革,特別是産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村各種資源要素得到有效激活,合作模式在勞動合作的基礎上也逐步走向土地、資本、技術、設備等更多資源要素的合作,入股方式更加靈活,成員利益聯結更加緊密。隨著新修訂《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合作社可以按照法律規定向企業投資,實現合作社與企業兩方面互利共贏、互惠發展。

  ——聯合意願越來越強。出於規避風險、增強競爭力、延伸産業鏈條等目的,合作社之間聯合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一些同行業合作社通過組建聯合社增強市場話語權,一些産業鏈上下游的合作社通過聯合分享農産品附加值收益。新修訂《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明確了聯合社的法律地位,必將進一步促進合作社的聯合合作。目前,全省註冊登記的各類合作社聯合社達到718家。

  ——政策支持體系漸趨完備。我省高度重視農民合作社發展,2014年底頒布《河北省農民合作社條例》,2018年原省農業廳、農工辦印發《河北省推進農民合作社高品質發展行動方案(2018-2020年)》,各市、縣也都根據本地實際,制定了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逐步完善,為我省農民合作社高品質發展提供了保障。

  ——新業態不斷涌現。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一些先進的新技術新理念開始給農民合作社在管理和發展上帶來新的變革。農民合作社在內部管理上,普遍通過短信、微信、QQ等信息化方式進行民主決策、網上公示。在生産上,積極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實現可視化標準化生産,生産品質可監測可追溯。在銷售上,發展電子商務,産品線上線下結合開拓市場銷售渠道。

  ——合作社由數量發展轉向規範化發展。據統計,2018年我省農民合作社增長速度和新增數量均為2007年以來新低,我省農民合作社進入由數量發展轉向規範化發展、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

  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成效明顯

  近年來,我省農民合作社在扶貧帶貧中取得明顯成效,全省9個市62個貧困縣共有1126家農民合作社使用財政專項資金參與扶貧,入社貧困戶94797戶,入股扶貧資金6.1億元,已分紅6361.69萬元。扶貧資金直接入股為合作社融資提供了有效途徑,實現了政府、合作社、貧困戶的多贏,貧困戶在合作社的組織下,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産業結構,降低農業生産風險。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統一購銷、品牌商標等服務,降低了生産成本,提高了農業效益,增加了收入。

  為鼓勵農民合作社參與産業扶貧,我省印發了《關於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特色産業扶貧的指導意見》,為有條件、有意願參與扶貧工作的合作社提供服務和支持。在財政項目上,對貧困地區扶貧帶動作用突出的合作社重點傾斜。2018年省級財政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示範項目用於貧困縣的資金1800萬元,佔資金總額51.42%,2019年分別為1900萬元、54.29%。2018年中央財政支持農民合作社資金安排4255萬元支持貧困縣農民合作社,佔比70.27%,2019年分別為4400萬元、71%,為合作社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與此同時,各地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鼓勵貧困戶以多種形式參與合作,加強利益聯結,實現增收致富與産業發展雙贏。合作社扶貧模式主要有四類:一是扶貧資金入股。扶貧資金按戶直接入股合作社,貧困戶享受收益分紅;二是土地入股。貧困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經營,貧困戶參與生産管理,提高土地收益。三是産業帶動。貧困村立足産業優勢成立合作社,吸收貧困戶為社員,通過産業發展,提高入社貧困戶收入水準。四是就業增收。合作社吸納貧困戶就業,增加收入。積極引導推動合作社與貧困村、一般農戶和貧困戶開展長期合作,在合作中發揮各自優勢。建立合作社經營與貧困戶收入掛鉤的激勵機制,推動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體。在實現合作社盈利、農戶受益、貧困戶脫貧多贏的同時,助推産業發展壯大。

  我省還積極引導農民合作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積極作用。各地積極發揮合作社品牌優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打造合作社品牌,引導農戶生産高品質農産品,增加農産品有效供給,滿足消費者對農産品不斷增長的安全需求和品質需求。發揮合作社生産經營優勢,構建現代農業生産經營體系,通過增強合作社在農業生産經營過程中的指導、示範、引領等核心作用,構建現代農業生産經營體系。發揮合作社文化優勢,助力鄉村文化建設。通過加強合作社的組織文化建設,在農戶之間形成樹美德、倡文明的良好風氣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圍,以合作社的文化建設促進農村的鄉風改善。發揮合作社服務優勢,促進農戶收入持續增長。通過提升合作社的服務能力,給農戶提供高效的生産資料服務、技術服務、信息服務、加工和行銷服務,以提高農戶的農業生産效率,擴大農民農業生産的利潤空間,促進農戶收入的持續增長。(趙紅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